成就:
薛福成雖然長期依附於洋務派,但卻傾向於世俗。後來終於脫離洋務派,成為資產階級思想的早期改良派。在文學方面,他雖然長期與桐城派為伍,也曾歌頌過桐城派,但也指責過吳汝綸標榜桐城,說話之後文風大變。對於文多來說,他重在實用,不受桐城派的束縛。他的政論論文振振有詞,有理有據,嚴謹有序,口若懸河,黎庶昌被譽為“天下第壹”。這些重要意見很多都壹針見血,壹些重要建議被采納。比如,關於利伯評論赫德不當海防首長的那本書,對維護中國海軍的軍事力量,免去英國人赫德的海防首長職務,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此外,他還寫了許多歷史理論,如《論海瑞》和《論葉·高祥》等。,並用古代的比喻來批評時事。
薛福成擅長敘事。他描述了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時期的許多重要軼事,往往兼具文學和歷史價值。如《浦城王文珂諫公屍》中,就記述了中國軍機大臣王鼎在河工上營救林則徐失敗的事。回到朝鮮後,他憤怒地譴責張穆,朝廷對他懷恨在心,於是他憤然自殺。記錄詳細,有史料價值。生動地表現了王鼎的率真,張穆a的奸詐,道光的古怪,具有很強的文學性。薛福成也有壹些自己親身經歷或親自調查的關於新聞時事的敘述,比如《太監安德海的襲法》、《張汶祥的牢獄》,真實而典型,近乎報告文學。晚年的《駐外大使日記》也極具報道性,無論是寫資本主義的東西,還是阿爾卑斯山的風景,都讓人印象頗深。其中《在巴黎看油畫》長期入選中學教材,被廣泛閱讀。但薛福成的封建意識依然很強,即使在資本主義世界也是如此,這必然會給他的作品帶來諸多局限。
薛福成壹生著述甚多,有《永安文編》四卷、《續編》二卷、《外編》四卷、《永安海外文編》十四卷、《籌外國拙見》十四卷、《四國日記》六卷、《續刻本》、《永安筆記》二卷、《蜀安》。
薛福成的作品基本上都被編入了《永安全集》。他的《大使日記》及其續集,近年來已被編入《走向世界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