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專業就是文化產業,跨考華中師大的歷史學,我只覺得這個專業找工作好找,但是上手工作,技術含量太低,如果妳想考文化產業找好工作,真心建議妳考上海交大(文化產業第壹),中國傳媒大學(出來後很好找工作,還是比較高端的,有很大很大機會留北京),雲南大學(國家最早設立文化產業的高校之壹,學科排名很高,雲南文化資源豐富,凡是和民族,民俗,有關的文化產業,雲大的畢業生都很搶手),相比之下,我對華師文化產業了解還不多,我僅僅知道,華師的文化產業初試考313,復試是文化產業概論壹類的,國家文化產業中心招生,復試和上課都和我們是分開的,不壹起。
華師的好幾位老師,比如傅才武(朱英,馬敏的博士,馮天瑜的博士後,華師文化產業學最牛的人,現在在武大),姚偉鈞,和上交的胡惠林大神都是文化產業概論這本書的編委,也承擔了相當的撰寫任務,姚老師是碩導加博導,給研究生上文化資源開發,還有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課程,自己研究飲食文化史。總之,華師的文化產業不好考,因為初始313就把8成的人刷掉了,妳如果想學文化產業最好選擇排名高的學校。
二、如何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文化產業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趨勢明顯。
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特性,並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經濟需求的文化產品,對於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日益成為各地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指標和關鍵因素,成為21世紀經濟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壹。
對於壹個地方而言,文化是靈魂、是其內在吸引力,文化產業對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有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優勢,特別是對城市形象、城市環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進和價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保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寧洱縣的文化旅遊產業要發展,以下幾個因素不容忽視。
依托資源,“創意為王”。魅力源於實力,實力展現魅力。
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是文化產業的基礎,發揮地方優勢,打造文化品牌的意義十分重要,我認為要本著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獨”的特色文化產業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呼應時代,貼近大眾,適應市場,把文化資源提升為文化產品,創造壹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譽度。然而,有了好的資源如果沒有創意、包裝與整合,也難於形成產業基礎。
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必須在全面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以戰略的思維和眼光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麗江、鳳凰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能把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效果發揮到了較高水平,且在不斷提升創意,體現和貼合群眾性和大眾消費的特點,較為吸引人。
努力創造市場的聚集效應。文化產業除了有好產品,還要有市場的聚集效應,必須把旅遊、文化、科技、市場有機結合起來,要彰顯人氣,只有把人吸引進來,才能有效應。
文化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市場空間大,社會效益大,最為直接的就是能夠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相關產業收入的提高。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協作,深層次地研究、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重要內容,開發各類衍生文化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
綜合考慮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務、配套設施,健全功能,使遊客既得到精神層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質方面的滿足,使之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 主導、市場運作。
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文化資源。我縣旅遊產品檔次低、品種少、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
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 *** 主導作用, *** 及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挖掘整理當地文化資源,主導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調控和支配資源,同時大力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把市場運作交給企業,既要培養當地的文化企業人才,更要吸引省內外有實力有經驗的文化企業和經營人才到我縣投資文化產業,通過打造會展、傳媒及壹大批文化服務和旅遊品牌,才能***同形成和做大做強壹個地方的文化品牌。科學規劃,保證投入。
規劃是做好文化產業的指導性文件,壹方面能突出重點,即先做什麽項目,後做什麽項目;另壹方面,可以明確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和市場的目標。文化產業是高投入的產業,特別是創意產業,要不斷的研討,不斷的創作,形成產品,還要進行市場運作,整個過程都與投入分不開,可以說,沒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
因此,要充分考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緊緊圍繞打造旅遊文化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和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相適應,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新興旅遊文化產業,以特色創名牌,以優勢爭市場,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於產品、管理、服務和營銷之中。
我們要依托我縣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和挖掘其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加快建設民族文化旅遊。同時要註重把發展文化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結合實際,科學發展。做好文化產業必須結合實際,把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人文資源、自然資源、交通基礎等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結合起來,抓住重點,突顯亮點。
享受文化成果是人類經濟社會的必然。借助雲南旅遊文化市場比較熱的機遇,大力發展民族工藝品市場。
但作為經濟文化欠發達的邊遠地區,做好這項工作也不宜過急,要壹步壹個腳印的幹下去,做壹個項目成壹個項目,逐步繁榮壯大。幾條建議當前,如何充分發揮寧洱文化優勢,打造寧洱旅遊文化品牌,是長期以來的擺在我們面前的壹個重要課題,也是我們當前的壹項重要工作,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整合寧洱文化旅遊資源,提升檔次,賦予新意。
如紅色旅遊方面,把民族團結文化展示從屋內移至公園,著力建設民族團結之聖地;招商引資規劃建設普洱茶文化城,著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觀園;磨黑古鎮建設中,把楊麗坤故居與鹽文化、磨中的紅色文化、飲食文化做大做強;還要把以銀飾品加工為代表的民族手工業壯大起來;把以那柯裏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做大起來,做。
三、中國傳統文化產業包括哪些文化是壹個歷史概念。
文化的歷史傳播,上層文化是以文字典籍為媒體的,而底層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以文化的特質變化為前提,用有關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為界限,文化流變的歷史階段劃分是可以操作的。
我們說文化是壹個歷史的概念,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首先,壹切文化事象都在壹定的歷史背景下存在、變異、發展,從而具有某壹時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歷時傳承的過程中積澱並確立了自身的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澱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指稱的。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它是對文化的時代劃分;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
有人把傳統文化等同於古代文化,從而認為講究傳統即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與現代化是不能並存的,或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傳統。這種認識恰恰忽略了現代化進程仍然是傳統文化發展的壹個部分,壹旦否定了傳統,現代化與民族特點也就是中國特色就要脫節,與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壹致的。
也有人認為發揚傳統就要拒絕引進和借鑒,或認為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是截然對立的。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任何壹種民族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收其它文化壹旦成為現實,也就是說,這些被吸收的外來文化壹旦與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為傳統文化的壹個部分。
沒有壹種文化是純而又純的,吸收外來文化是豐富和發展本體文化的正常途徑之壹。 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決定歷史發展的諸因素。
文化發展本當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於文化發展與中國通史的基本壹致性,所以要研究文化的發展脈絡,可以依循歷史的發展進行。 關於中國文化的特征,壹般可以歸為三條:第壹,天人合壹,順天應物;第二,家族倫理本位;第三,貴和尚中。
西方分別是:第壹,天人相分與征服自然;第二,個人本位;第三,理性精神。
四、文化產業現象改革開放以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地位得到進壹步鞏固和提升。
2002年,北京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63.5億元,占全市GDP的5.1%。從1997年到2003年,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年均遞增15.2%,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北京最具發展前景的產業之壹。
壹、北京文化產業的發展概況 (壹)文化產業的內涵 按照國家統計局2004年4月公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 *** 。北京市從1999年開始進行文化產業統計,統計的內容主要由來自服務業、行政事業單位、商業和工業4部分的15個行業類別組成。
與國家最新標準相比,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壹是對文化產業劃分的依據不同。 1. 文博資源 據第三次文物普查統計,北京文物資源總量為3550處,文物建築200萬平方米,居全國首位。
其中,世界文化遺產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 北京地區有註冊博物館121座,約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5.7%,館藏文物226多萬件,其中大多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與歷史價值,有些屬世界級、國寶級藏品。
2002年全市博物館固定展覽200多項,臨時展覽400多項,年接待觀眾3000多萬人次,在規模和數量上居全國首位。目前,北京市民平均每10萬人擁有壹座博物館,已經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2. 文化產業資源 (1)文化設施資源。北京文化設施總體上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九五”以來,相繼興建了首都圖書館新館、中華世紀壇等壹批現代文化設施。按照《奧運行動規劃》,未來幾年,北京文化設施投資將達到650億元以上,超過前50年的投資總和。
(2)文化企業和品牌資源。 點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
由於目前《文化產業分類》是依據文化活動的同質性原則劃分的,既包括了公益性的文化單位,又包括了經營性的文化單位,因此,無法用其劃分文化事業單位(公益性文化單位)和文化產業單位(經營性文化單位)。因此,在《文化產業分類》不敷出的基礎上,結合北京實際,我們將北京市現有文化單位按性質分為3類:第壹類是事業單位,如圖書館、博物館等。
第二類是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可以被看作國有文化企業,如各類劇院、演出團體,報社、電視臺、圖書音像出版社。第三類是民營文化企業,如文化娛樂企業、私營圖書發行公司等。
按照這壹分類方法,並考慮到目前的文化管理還主要是傳統的行業管理,因此,對現有文化管理的主要 *** 機構,包括市文化局、市廣播影視集團、文物局、市新聞出版局等所屬的文化單位進行統計可知,這4家單位***直屬文化單位92家,其中文化事業單位19家,文化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43家,其它部門點30家。 壹是文化企業品牌。
北京歌華集團、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北京廣播影視集團初具規模,已成為北京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民營企業有了壹定的發展,如廣播影視行業的中國保利華億傳媒。
但總體上國有壟斷的特征較為明顯。 二是演出季品牌。
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暨相約北京文化活動、北京國際音樂演出季暨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舞蹈演出季等三大標誌性品牌已經形成。北京新年音樂會、北京電視藝術周等正在成為首都的文化品牌活動。
三是文化區域品牌。主要有北京古玩城、潘家園舊貨市場、琉璃廠文化區。
北京古玩城是全國首家文物監管舊貨市場,是亞洲最大的古玩藝術品交易中心,總建築面積2.34萬平方米。潘家園舊貨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舊貨市場,吸引著大批中外遊客。
琉璃廠是北京壹條著名的文化街,主要經營古玩字畫、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寶。 (四)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情況 1. 文化產業整體概況 從2000年到2002年,北京文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資產和經營收入平均增速分別達到19.7%和18.6%,文化產業勞動生產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平均增速達到14.5%。
但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仍然較低,近3年壹直在5%左右,與成為首都經濟新的支柱產業點的目標還有壹定差距。 2. 文化產業結構分析 (1)行業結構。
壹是文化服務業占主導地位。2002年,文化服務業資產總額、經營收入、增加值三項指標占全市文化產業的比重分別為78.8%、62.5%和60.8%。
二是呈現四大主導行業。文化產業中的廣播電影電視業、出版業、印刷業、廣告業具有明顯的優勢和較好的發展前景。
2002年,以上4個行業的資產、經營收入和增加值分別占全市文化產業的75.7%、68.5%、66.9%(見表3)。 (2)所有制結構。
2002年,全市文化產業單位中,按登記註冊類型分,國有經濟、私營經濟、港澳臺及外商投資經濟所占比重分別達到33.6%、20.3%和5.5%。 (3)布局結構。
北京文化產業地域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基本壹致。具體表現在:壹是歷史文化和社會經濟狀況決定各區主導文化產業類型。
如“宣南”文化造就了宣武區古玩業和京劇表演業,朝陽區的國際化和發達的經濟水平促進了會展業、高雅藝術演出業的發展。二是文化產業布局的消費區指向特征明顯。
如海澱區蓬勃發展的圖書銷售業依賴於該區龐大的高校消費人群。三是地域產業聚集初具雛形,如宣武傳媒大道、朝。
五、如何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文化產業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趨勢明顯。
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特性,並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經濟需求的文化產品,對於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日益成為各地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指標和關鍵因素,成為21世紀經濟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壹。
對於壹個地方而言,文化是靈魂、是其內在吸引力,文化產業對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有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優勢,特別是對城市形象、城市環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進和價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保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寧洱縣的文化旅遊產業要發展,以下幾個因素不容忽視。
依托資源,“創意為王”。魅力源於實力,實力展現魅力。
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是文化產業的基礎,發揮地方優勢,打造文化品牌的意義十分重要,我認為要本著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獨”的特色文化產業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呼應時代,貼近大眾,適應市場,把文化資源提升為文化產品,創造壹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譽度。然而,有了好的資源如果沒有創意、包裝與整合,也難於形成產業基礎。
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必須在全面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以戰略的思維和眼光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麗江、鳳凰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能把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效果發揮到了較高水平,且在不斷提升創意,體現和貼合群眾性和大眾消費的特點,較為吸引人。
努力創造市場的聚集效應。文化產業除了有好產品,還要有市場的聚集效應,必須把旅遊、文化、科技、市場有機結合起來,要彰顯人氣,只有把人吸引進來,才能有效應。
文化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市場空間大,社會效益大,最為直接的就是能夠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相關產業收入的提高。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協作,深層次地研究、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重要內容,開發各類衍生文化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
綜合考慮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務、配套設施,健全功能,使遊客既得到精神層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質方面的滿足,使之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 主導、市場運作。
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文化資源。我縣旅遊產品檔次低、品種少、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
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 *** 主導作用, *** 及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挖掘整理當地文化資源,主導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調控和支配資源,同時大力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把市場運作交給企業,既要培養當地的文化企業人才,更要吸引省內外有實力有經驗的文化企業和經營人才到我縣投資文化產業,通過打造會展、傳媒及壹大批文化服務和旅遊品牌,才能***同形成和做大做強壹個地方的文化品牌。科學規劃,保證投入。
規劃是做好文化產業的指導性文件,壹方面能突出重點,即先做什麽項目,後做什麽項目;另壹方面,可以明確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和市場的目標。文化產業是高投入的產業,特別是創意產業,要不斷的研討,不斷的創作,形成產品,還要進行市場運作,整個過程都與投入分不開,可以說,沒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
因此,要充分考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緊緊圍繞打造旅遊文化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和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相適應,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新興旅遊文化產業,以特色創名牌,以優勢爭市場,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於產品、管理、服務和營銷之中。
我們要依托我縣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和挖掘其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加快建設民族文化旅遊。同時要註重把發展文化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結合實際,科學發展。做好文化產業必須結合實際,把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人文資源、自然資源、交通基礎等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結合起來,抓住重點,突顯亮點。
享受文化成果是人類經濟社會的必然。借助雲南旅遊文化市場比較熱的機遇,大力發展民族工藝品市場。
但作為經濟文化欠發達的邊遠地區,做好這項工作也不宜過急,要壹步壹個腳印的幹下去,做壹個項目成壹個項目,逐步繁榮壯大。幾條建議 當前,如何充分發揮寧洱文化優勢,打造寧洱旅遊文化品牌,是長期以來的擺在我們面前的壹個重要課題,也是我們當前的壹項重要工作,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整合寧洱文化旅遊資源,提升檔次,賦予新意。
如紅色旅遊方面,把民族團結文化展示從屋內移至公園,著力建設民族團結之聖地;招商引資規劃建設普洱茶文化城,著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觀園;磨黑古鎮建設中,把楊麗坤故居與鹽文化、磨中的紅色文化、飲食文化做大做強;還要把以銀飾品加工為代表的民族手工業壯大起來;把以那柯裏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做大起來,做精做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