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尿後余瀝簡介

尿後余瀝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註解 4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尿後余瀝的方劑 2 治療尿後余瀝的穴位 3 治療尿後余瀝的中成藥 4 尿後余瀝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尿後余瀝 1 拼音

niào hòu yú lì

2 英文參考

dribble of urine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尿後余瀝為癥狀名[1]。見《醫學入門·小便不禁》。又稱小便余瀝[1]。指排尿後仍有尿液點滴不盡的表現[2]。久病體弱者見之,多因腎虛胞寒而膀胱氣化不利所致[1]。新病排尿不暢而有余瀝澀痛者稱小便赤澀,多因膀胱濕熱所致[1]。

參見小便余瀝、小便赤澀:

小便余瀝指小便之後滴瀝不盡的病癥,多因腎虛膀胱冷所致[3]。《聖濟總錄》卷九十二:“虛勞小便余瀝者,腎氣虛弱,而膀胱不利故也,膀胱不利,則氣不能化,氣不化,則水道不宣,故小便後有余瀝。”治宜溫補,用肉蓯蓉散、二參丸等方[3]。

小便赤澀出《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聖濟總錄·大小便門》:“膀胱者,津液之腑,與腎合而主水,***為表裏,行於小腸,入於胞為溲便。今胞內有客熱,入於膀胱,致水液不利,故小便赤澀也。”《證治準繩·雜病》:“汗多而小便赤澀,暑月多有此證,盛暑所飲既多,小便反澀少而赤,緣上停為飲,外發為汗,津液不通,小腸澀閉,則水不運下,五苓散。……然有虛勞汗多而赤澀者,卻是五內枯燥,滋腴既去,不能生津,故溺澀而赤,不宜過用通小便之劑,竭其腎水,唯當溫養潤肺,十全大補湯、養榮湯之類自足選用。汗者心液,心主血,血榮則心得所養,汗止津生,不待通而溺自清矣。諸失精血及患癰毒人或有小便赤澀之證,此亦是枯竭不潤之故,並宜前法。”小便赤澀而頻數疼痛者,為淋證[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