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商於古道的歷史由來

商於古道的歷史由來

商於古道,狹義為起“商”止“於”。廣義又為“武關道”、“商山道”、“商州道”相同段的路徑。秦漢時稱武關道,唐以後稱藍商道、商山道、商州道。 因朝代和區域建制的變遷,其路徑區域大部在今陜西商洛市。由於該古道位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楚之爭的軍事要地商、於;即起於楚、秦北南通商中心和關口的“商邑”;止於河南省內鄉縣柒於鎮“柒於”,因戰國時期張儀欺楚事件而得名。

古道由丹水(丹江)水路和旱路組成,穿越多個城池驛站地域,全長六百余裏。

商於古道,開辟於商末周初。荊楚部族首領鬻熊受封為楚子,在率領族人自關中移居江漢的民族遷徙過程中開拓此道。“周公奔楚”亦自商於道(武關道)經藍田去丹陽(今商洛市)。

商於古道在商於上遊是“武關道”的路徑。主要利用秦嶺北側灞水河谷和秦嶺南側丹水河谷連接開辟而成。因唐代時其起止點有所變化。由長安東出,溯灞河西側南行,經今藍田縣城,過灞河至坡底村,上七盤嶺,繞蘆山北側,經六郎關、大坡堖過藍橋鎮,溯藍橋水而上至新店子,經牧護關翻越秦嶺,進入商地。順丹水(丹江)支流七盤河而下至黑龍口,經麻街抵商州城;又東南經現丹鳳縣、穿越丹江北側丘陵,過桃花鋪、鐵峪鋪到達武關下南陽、鄧州、荊襄以至江南和嶺南。

秦漢魏晉時期為朝廷的軍事生命線路備受重視。所以唐德宗時明令規定:“從上都至汴州為大路驛,從上都至荊南為次路驛”,即其地位在諸驛路中僅次於“大路驛”潼關道。唐代以後,武關道雖失去國道地位,但作為西北與東南地區間聯系的捷徑,仍發揮重要作用。

商於古道是從《史記》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謀略家張儀穿梭於該古道周旋於秦楚,以商於六百裏欺楚的經典事件開始被世人廣泛關註。並以秦《商君》商鞅變法革新,以軍功被封地商於十五邑於商邑的傳奇人生,使該古道有了第壹個軍事、商貿、管制的文化中心。以及四皓躲避焚書坑儒隱居商山,助太子承皇位被文人墨客廣為推崇,此地也成為重要的是文化通道。

《史記正義》所載的“王陵故城”之謎;王陵在劉邦、項羽楚漢相爭時屯兵於上洛南三十壹裏的古道旁襄王溝內,建城號稱襄侯王;其母勸王陵效忠劉邦被項羽烹煮,與嶽母壹同被頌為教子的典範,王陵助劉邦往返商於成就大業。漢張良用計駟馬高車赴上洛建高橋接四皓於高車嶺;四皓助太子承皇位埋名隱身於商山;到唐代國師釋無業從上洛走出成名天下;韓愈以“雪擁藍關馬不前”驚世名句入關;留在清代商州縣令《商州賦》的筆下。李自成、李先念屯兵商州,壹代文豪賈平凹的出現等等,成為當今文化的名片。

由於歷史的原因,商於的歸屬和古道商邑、商縣(陜西省丹鳳縣)、古上洛、上洛侯國(商洛市商州區佛誕寒川公園下孝義古城),古商州(商洛市府所在地)所形成的商於古道三個文化中心變遷和交接,行成了商於古道不同時期歷史燦爛文化的傳延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