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城徐州,襟山帶水,物產豐饒,遠古時代便是先民繁衍生息的理想場所,成為最早出現人類文明曙光的地區之壹,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名勝古跡,人文景觀遍布境內。
彭祖
徐州古稱彭城,肇源於彭祖。相傳彭祖是黃帝的後裔。彭祖是著名老壽星,活了八百歲,善於導引氣功養生,也善於烹調,被稱為我國烹飪鼻祖。據說他關於烹調雉羹,進奉給堯帝受封而建立大彭氏國。市南郊有占地520畝的公園,命名為彭園,內有漢白玉石雕彭祖像,建有彭祖祠和大彭閣,成為海外彭氏後裔來徐尋根祭祖的活動場所。
劉邦
徐州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布衣皇帝劉邦的故鄉,其出生頗有神話色彩,傳說劉邦之母避雨於橋遏龍而孕,其受娠地龍霧橋就在今天豐縣城東北的梁樓村。劉邦兒時避亂遷到沛城以北三裏左右的地方落戶。故當地有“豐生沛養漢劉邦”的說法。
劉邦在三十歲時,在沛縣治東壹裏的泗水上岸上擔任分管治安的泗水亭長。八年的亭長生涯對劉邦意義重大,在此期間,他先後結識了蕭何、曹參、樊噲等壹批人,這些人在他後來的政治活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桿起義,9月,劉邦在泗水河畔宣誓起義。此後,劉邦的勢力不斷壯大,經過八年的戰爭,抗暴秦、誅逆楚,終於建立了統壹的大漢王朝。
高祖十年,劉邦親征平叛而歸,途經沛縣故裏,在沛宮大擺酒席,宴請父老鄉親。還挑選了壹百二十名青少年,組成合唱團,以助酒興。酒酣之時,劉邦擊築高歌,自賦詩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兒童亦隨之唱和。歌罷,高祖揮劍起舞,萬分傷感。對沛縣父老說:遊子思故鄉,我雖定都長安,但百年之後我的魂魄還要回歸故裏。
高祖離沛後,沛人為顯揚帝威,請金石良匠將《大風歌》摹刻上石,並築百尺高臺,立碑於臺上。《大風歌》碑相傳為東漢蔡邕所書,歷經兩千余年的風風雨雨,流傳至今。
項羽與戲馬臺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下相人。身長八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公元前209年起兵吳中,聯合義軍,翦滅暴秦。公元前206年建都彭城,自立為西楚霸王,號令天下。在楚漢戰爭中,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其像成於1987年夏,高285厘米,頂盔貫甲,足踏巖石,迎風而立,顯得十矜持、威嚴、剛愎、剽悍。
戲馬臺,是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現存最早的古跡之壹,公元前206年,蓋世英雄項羽滅秦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於城南裏許的南山上,構築崇臺,以觀戲馬,故名戲馬臺。 歷代在臺上營建了不少建築物,諸如臺頭寺、三義廟、名宦祠、聚矽書院、聳翠山房、碑亭記等。
五裏三諸侯
在徐州,特別是沛縣壹帶。壹提到“五裏三諸侯”,當地的父老鄉親便神采飛揚,津津樂道。所謂“三諸侯”是指漢初的安國侯王陵、絳侯周勃、汝陰侯灌嬰,他們的故居皆在今徐州沛縣安國鄉境內,三地成品字形,相距均五裏,故稱“五裏三諸候”。
王陵、周勃、灌嬰都是漢初重臣,為劉邦奪取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又為鞏固漢政權出了大力,都官到丞相。這只是個代表性的說法,秦初,徐州壹帶藏龍臥虎,人才輩出,風雲人物、王候將相何止這三人!據統計,劉邦稱帝後,封侯143人,其中徐州沛籍就有23人,如蕭何、曹參、昌、樊噲等。
蘇東坡
徐州市區慶雲橋東,故黃河南岸大堤上,矗立著壹座雙層飛檐的黃色高樓,歇山抱廈,光彩熠熠,這便是新修復的黃樓。 歷史上的黃樓,是900年前徐州知州蘇軾率領徐州軍民戰勝洪水之後,於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東門之上建造的。熙寧十年(1011年)四月,蘇東坡由密州(山東諸城)調任徐州知州。蘇軾在徐州壹年又十壹月,為徐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也寫下了許多描繪徐州風土人情的名篇佳作。
蘇軾到達徐州不過三個月,黃河泛濫,大水逼到徐州。蘇軾親荷畚鍤,布衣草屨,結廬城土,過家不入。在他的組織、指揮和影響下,軍民萬眾壹心,眾誌成城,終於避免了大水灌城的慘禍。蘇軾“以身帥之,長城存亡”而戰勝洪水的壯舉,受到朝廷的獎諭,也深得徐州人民的感激與敬重。蘇軾為了防止大水對徐州的威脅,壹方面築堤固岸,壹方面加高城樓,元豐元年二月,動工在城東門檔水要沖處建造了二層高樓,因為“水受制於土”,所以塗上黃土,取名黃樓,含有“土實勝水”的意義。九月九日重陽節,蘇軾大宴賓客,舉行典禮,奏樂慶賀黃樓落成,他高興地寫下《九月黃樓作》壹詩留作紀念。從此黃樓成為徐州富有歷史意義的名勝古跡。
除黃樓外,徐州還留有許多與蘇東坡有關的古跡和動人的傳說,有同樣是治水工程的雲龍湖蘇堤;東坡酒醉而臥,如今刻滿詩詞題賦的“東坡石床”;蘇軾與雲龍山隱士張山人***飲抒懷的放鶴亭;得名於蘇軾《快哉此風賦》的快哉亭;黃河故道中的“現紅島”,傳說是“蘇姑娘舍身跳水,紅妝現於黃水”而來。所有這些,無不寄托了徐州人民對蘇東坡的敬愛和懷念之情。
乾隆
乾隆執政六十年,***到徐州四次,都是南巡途中路過而逗留的。主要目的是“閱河”,即實地考察黃河水情和徐州的河防工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初,弘歷乘船北上,棄舟登陸徐州。時值災後不久,饑民遍野,瘟疫流行,壹派淒慘景象。隨駕大臣曾勸皇帝不必親到徐州,乾隆力排眾議,堅持來徐視察。他在《災餘》詩中寫道:“災餘癘必行,古人言之矣,將為徐州行,大吏去宜止。去去關民瘐,寧忍夏避此”。乾隆皇帝此“民瘐”為重,不避瘟疫而親臨災區,不能不說是壹種勤政撫民的表現。
在這次視察以後,乾隆指示地方政府興建行宮,以便再來徐州時居住方便。乾隆行宮位於風景秀麗的雲龍山腳下,乾隆對行宮非常滿意,親自為行宮撰寫了兩副對聯“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戶外壹峰秀,階前眾壑深”。
乾隆行宮的建築在清末以後,大多已毀,現存有大殿和東西配房各三楹,如今這座昔日的帝王行宮已成為社會教育和民眾娛樂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