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評價孔子,我在他的書裏只找到最純潔的道德,沒有絲毫欺騙
如果說歷史文化人物中,最值得人敬仰的,我想只有兩個,壹個是老子,另壹個就是孔子。老子過於超脫,洋洋灑灑留下《道德經》,饋贈世人。孔子則用實際行動,教化世人。 老外是這樣評價孔子的! 「 ”我認真讀過他(孔子)的全部著作,並做了摘要;我在這些書裏只找到最純潔的道德,而沒有絲毫江湖騙子的貨色。「 ”--伏爾泰《關於〈百科全書〉的問題》。 「 ”中國最古老、最有權威的儒家典籍《五經》,之所以值得尊重,被公認為優於所有記述其他民族起源的書,就因為這些書中沒有任何神跡、預言,甚至絲毫沒有別的國家締造者所采取的政治詐術”。--伏爾泰《風俗論》。 孔子起於卑微,家境貧寒,自己是這樣說的「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小吏,23歲時開始在鄉間辦私學。30歲廣收門徒。35歲時到齊國從政,可惜政見不同,被迫逃回魯國,聚徒講學。51歲的孔子得到了魯國君的賞識,從政5年,被迫率眾弟子周遊列國。這是壹場四處碰壁的逃亡之旅。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被找到時,他是這樣說的「 ”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顛沛流離十四年,回到魯國,專註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廣收弟子,大規模辦教育,弟子3000余人,精通六藝的弟子有72人。回首壹生,孔子說:「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用壹生的奮鬥,知其不可行而行之,最後選擇了普及文化教育這條路。也許這才是他的使命,第壹次對底層社會人群,普及教育,得到了無數人的追隨,成就了壹座偉大的歷史豐碑。創建了儒學,為中華文明領先世界2000年,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伏爾泰在《風俗論》中這樣說,「 ”孔子壹個人,由於在神明的問題上,提出了人類理性所能形成的最聖潔的看法,而受之無愧的榮譽。” 儒學保護了中國人的文化信仰,維系了這個偉大國度的自我認知。 但是,和無數文化開源者壹樣,後世的人為了某種利益,形成了儒教。樹立對孔子的個人崇拜,可是老先生太狡猾,壹句「 ”敬鬼神,而遠之。”把後世的好事者,給弄抑郁了。孔子受著國家的祖先同等級別的「 ”大祀”。卻不是神! 因此,儒學只是沒落,儒教卻徹底崩潰,因為謊言無法支撐謊言! 最出名的,就是《二十四孝的故事》,怎麽看都像玄幻小說,就拿 臥冰求鯉說事! 「 ”王祥,瑯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愈。王祥隱居二十余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這個故事本身就是壹個謊言,大冬天臥冰求鯉,神經病!老百姓都知道,冬天想吃魚,鑿冰窟窿就可以了!老天爺又不是傻子,能被這麽愚蠢的舉動給感動了? 答案只有壹個,當時選官制度的弊端,壹個人要想當官,拼爹不行,就得拼德行,拼口碑,王祥因此編了壹個玄幻故事,孝感動天!隱居二十余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這個明顯的謊言為什麽能夠延續? 元代郭守正,將24位古人孝道的事輯錄成書,由王克孝繪成《二十四孝圖》流傳世間;清末,張之洞等人將之擴編至《百孝圖說》。 為什麽? 以孝治國!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為什麽統治者只是提出了以孝治國?孝者順也! 少數民族統治中華大地的時候,這就是壹種最厲害的手段。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國不行!謊言無法支撐謊言,最後露出了殘忍的真相,用宗法束縛人。壹個偉大的民族被弄得麻木不仁了,現代著名作家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從內部對封建家庭,撕開了這虛偽的面紗,顯露它吃人的本質,並明確揭示它"木葉黃落"的窮途末路。 儒教被摻雜了太多的虛假,崩潰是自然的。儒學雖然沒落了,可是儒學的真諦,孔子的教誨卻永遠不會過時,因為那是孔子壹個腳印,壹個腳印,走出來的!歷經現實的檢驗,福澤世人。因為他的書裏,只能找到最純潔的道德,沒有絲毫欺騙!人生在世,當有壹技之長,儒家基本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到今天,演化成各種興趣學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