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g shǐ zhèng lèi bèi jí běn cǎo 》
2 概述《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系本草學著作。簡稱《證類本草》。31卷。宋·唐慎微撰。初稿寫於元豐5年(1082年),於元符元年(1098年)增訂成書。本書是在《嘉祐補註神農本草》及《(嘉祐)圖經本草》的基礎上,又參考了大量醫藥文獻及文史古籍編撰而成。全書***收藥物1746種。卷1、2為“序例”。主要收載了前代重要本草著作的序文、凡例、藥物炮炙、藥性理論、方劑組成、各種病證的常用藥物,以及藥物的配伍宜忌等藥物總論方面的內容。卷3~29系藥物各論部分。將藥物分為十類:即玉石部、草部、木部、人部、獸部、禽部、蟲魚部、果部、米谷部、菜部,每部又按照上品、中品、下品的次序排列,每壹種藥物均首列該藥的圖形,並廣引歷代文獻中有關該藥的記載,內容有該藥的正名、別名、性味、毒性、藥效、主治、產地、生藥形態、采制藥法以及臨床有效單方、醫案等。卷30為“有名未用”類,系將原《神農本草經》及《名醫別錄》等書中的194種藥物,但後世已不詳其用途者輯錄出原文,以供參考。卷31“本草圖經外草類”及“本草圖經外木蔓類”,是將《(嘉祐)本草圖經》壹書中增入的植物藥品98種分別收載各藥的原文及圖形。
本書的編寫體例是,每種藥物的本文部分用白色大字記《神農本草經》原文,用黑色大字記《名醫別錄》原文。《新修本草》、《開寶本草》、《嘉祐本草》的原文也記以黑色大字,但分別註以“唐附”、“今附”、“新補”等字樣。唐慎微新增的藥物原文則在藥名之上用“墨蓋子”(︻)作為標記。註文部分先記以《別錄》的舊註(未作標記),以下依次記出陶弘景註文(記以“陶隱居雲”)、《新修本草》註文(記以“唐本註”)、《開寶本草》註文(記以“今註”)、《嘉祐本草》註文(記以“臣禹錫等謹按×××”字樣及其以後的白色小字標題)、《本草圖經》原文(記以“圖經曰”大字標題)、唐慎微續增的內容(均在“墨蓋子”的標記以下),其中引錄了《雷公炮炙論》的原文、該藥的臨床處方應用以及文史著作中有關該藥的論述等。本書比較系統地總結了北宋以前我國本草學的成就,故刊行後受到北宋末期以至明代醫學界的很大重視,出現了大量的復刊本、增訂、改編本等,而且與此同時在日本及朝鮮也有很多翻刻本,對於這壹時期的藥學事業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證類本草》的版本,首刻本是在大觀2年(1108年)刊行的,故稱為《經史證類大觀本草》(簡稱《大觀本草》),其後刊本又有改“大觀”為“大全”者。在刊行之前曾經艾晟加以校正,並在原書內容中逐條補入陳承《重廣補註神農本草並圖經》(書中簡稱《別說》)的文字,由此發展出後來的《大觀》本系統。政和6年(1116年),北宋 *** 指定以曹孝忠為首對《證類本草》重予校訂,將原第30及31卷合並為壹,***30卷,內容方面僅作了部分的文字訂正,又將書名改為《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簡稱《政和本草》),由此發展出後來的《政和》本系統。南宋·紹興29年(1159年) *** 組織王繼先等人再次校定《大觀本草》,增補了少數新藥(記以“紹興新添”)及部分註說(記以“紹興校定”)。書名則改稱《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紹興本草》,原附《音釋》1卷),由此產生了《紹興》本系統。
以上三個系統的刊本除“紹興”刊本宋代以後在國內已失傳,僅見有日本方面的殘存鈔本若幹種外,《大觀》和《政和》兩種刊本在國內外都有大量的重刻本及增補重刻本。其中最早的壹次增補是在1249年由張存惠將《本草衍義》的藥物逐條加入《政和本草》,題名為《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即晦明軒刊本),這壹刊本此後疊經復刻,不僅是現存《政和本草》的唯壹形式,而且也是《證類本草》最多的壹類刊本。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在《政和本草》逐條編入《本草衍義》的影響下,明代以後的《大觀本草》系統中也出現了將《本草衍義》的藥物逐條編入的刊本型式。除了上述完整的《證類本草》刊本外,宋、元之際又有將《證類本草》的主要內容節要錄出與《本草衍義》合編成書者,其書名不壹,如宋代刊有《新編類要圖經(註)本草》,元代刊有《類編圖經集註衍義本草》42卷等,均題“許洪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