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只是從歷史書、電影、電視、小說等渠道了解到中山先生的偉大革命事跡或者某個片斷;現在,我有幸又研讀了尚明軒先生著並由宋慶齡女士題寫書名的《孫中山傳》,參閱了張磊先生的著作《孫中山論》,參閱了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在中山先生身邊的日子裏》等十余本有關資料。雖然這些資料均出自於上世紀80年代,還能感受到其中部分資料的某種政治偏見,但是通過這些資料,我仍然看到了中山先生的清晰的人生軌跡,感受到中山先生壹生的艱辛,感受到在當時那種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下的中山先生的偉大。我認為,從人的個性方面來說,中山先生有很多的過人之處,但也有壹些致命的弱點。以下是我個人有關中山先生個性的壹些觀點。
壹、中山先生的經歷及所處的社會背景
中山先生於1866年出生於中國南部壹個貧苦農民家庭。幼時家景貧寒,自小參加農業勞動,十歲入學,目睹了中國最底層人民被欺壓的種種現象;十二歲去檀香山投靠其兄孫眉謀生,十三歲開始接觸西方教育,目睹了國內與國外的社會差距,產生了改造祖國的願望;二十五歲醫科畢業,同時經常寫稿鼓吹改造中國政治的言論;二十八歲創立興中會,從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中山先生所在的年代,是中國最動蕩的年代。這期間有太平天國起義剛剛被鎮壓,貴州的苗民起義,日本派兵侵略臺灣,義和團運動,中國與國外簽訂種種不平等條約,全國各地許許多多的農民運動,中國的半殖民化等等。
中山先生所在的年代,也是全球不穩定的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經濟危機,第壹次世界大戰,俄國的十月革命,蘇維埃聯盟成立等等。
二、中山先生的主要性格特點
(壹)熱情,有抱負。中山先生的熱情與抱負主要表現在熾烈的愛國主義。還在他就讀於檀香山的學校時,祖國的苦難就喚起了這個少年的最初社會意識;“而改良祖國、拯救祖國、拯救同類之願,於是乎生。”;25歲時的《農功》,28歲時的《上李鴻章書》都蘊涵著壹個愛國青年欲致祖國於文明富強的熱望與抱負。
(二)倔強,有堅強的信念。可以說,中山先生的壹生是革命的壹生,雖然大多數的革命不成功,但是面對多次的失敗,先生從來沒有被打倒過。早期,面對家庭和周圍環境的阻力,中山先生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後來面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竊取,面對自己手下的背叛時,先生毅然沒有放棄他的革命行動,直至他生命的最後壹分鐘。
(三)有迷人的人格魅力和壹流的公***關系能力。中山先生的這種人格魅力和人際關系能力主要表現在與人交往和為起義軍或後來的革命軍籌款兩方面。與中山先生交往的人中,都認為他很有人格魅力。保皇改良派的領袖康有為也說,和中山先生私交甚篤,只是政見不同耳。在革命早期,許多華僑是沒有革命意識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山先生能籌集到革命所需款項,充分表現了中山先生迷人的人格魅力和壹流的公***關系能力。
(四)對人性的把握不準,過於相信別人。也許這也是中山先生的優點,正是他對別人的信任,使他能夠團結許多有識之士和團體到壹個團隊裏面,從而能開展有規模的救國運動。如早年的陳少白,後來黃興、宋教仁等及其領導的“興中會”,蔡元培等及其領導的“光復會”等等,這些小團體或個人在中山先生的影響與領導下合並成立了“同盟會”。但同時,也可能正是他對別人過於相信,使他的革命事業頻頻失敗。比較典型的是陳炯明事件。陳炯明原是清朝秀才,曾經是中華革命黨的對抗者。1917年,陳因找不到出路,轉而投奔孫中山先生。之後,由於陳對中山先生表面上的“竭誠擁護”,陳被中山先生任命為廣東軍政府軍隊的“總司令”,並被認為是壹個“可資依靠”的“革命將領”。正是這個“革命將領”,在1922年革命軍北伐形式壹片大好之時,發生了反革命叛變,使當時中山先生及其革命隊伍所有革命努力付諸東流,並對中山先生及宋慶齡女士的生命構成了很大的威脅(陳政變後,曾懸賞三十萬大洋買中山先生的人頭)。事後反省時,中山先生也承認他缺乏知人之明,最後造成了很大的禍害。
(五)主觀性強。中山先生的這種特點是從他壹生的革命歷程中體現出來的。他的許多政治觀點和革命方法大多來自於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和中西國情的比較,很少體現出他對中國和世界革命歷史的研究,表現出了壹種革命現實主義和列寧所說的“主觀社會主義”。列寧曾對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進行了重點剖析,認為他的民生主義同俄國的民粹主義很相似,這種思想首先是同社會主義空想結合在壹起的。在中山先生的革命觀中,更多的體現了他對中國封建制度的不滿,而沒有充分認識到列強對中國的傷害,以至他在許多革命暴動中過多的依賴了國外力量,結果,他曾經的事業要麽被他所依賴的對象利用,要麽最後被他所依賴的對象出賣。中山先生的這種主觀性可能與先生的歐式教育背景有關。列寧說:“孫中山可以說是以其獨特的少女般的天真粉碎了自己反動的民粹主義理論”。
三、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三個轉折點
通過對資料的研讀,對中山先生革命人生的剖析,我認為對中山先生革命事業具有非常意義的轉折點有三個,分別是中國同盟會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失敗及陳炯明的叛變。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是中山先生的第壹個革命事業轉折點。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是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發展過程中的壹個重要裏程碑。用中山先生的話說,“此前壹敗再敗,而猶冒險猛朝進者,仍未敢望革命排滿事業能及吾身而成者也。……成立革命同盟會於東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業可及身而成矣。……”。
辛亥革命的失敗是中山先生的第二個革命事業轉折點。因為辛亥革命而導致了清王朝在中國統治的終結,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辛亥革命是壹種革命的勝利。而不辛的是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更不辛的是,中山先生是在兩年後的“宋教仁被刺案”發生後,才從這個血的教訓中猛醒過來,“始翻然悟彼奸人,非恒情可測”。中山先生本以為自己的革命任務在辛亥革命後已經完成,自此可以全身投入到民生運動中去,沒想到革命又要從頭開始。
陳炯明的叛變是中山先生的第三個革命事業轉折點。
從中山先生的這三個革命事業轉折點來看,除開當時復雜的政治環境背景以外,中山先生的性格特點在此也起了壹定的作用。
第壹個轉折點是中山先生革命事業從頹勢向良好局面的壹個轉變。這個轉變,從個性角度分析,得益於先生對革命事業的執著,得益於先生偉大的人格魅力,得益於先生高超的人際溝通能力。而第二個和第三個轉折點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山先生對人性的把握不準,導致對事業合作者、對同事的輕信,結果被出賣,從而導致事情發生後的工作局面非常被動,最終無法挽回,遺憾而去。
四、向中山先生致敬
向中山先生致敬,自先要向他的偉大人格致敬。正是他那偉大的人格魅力團結了許許多多的革命同誌為獻身中國革命而站在同壹條戰壕裏面;正是他那偉大的人格魅力,團結了許許多多的海外僑胞,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捐錢捐物。
向中山先生致敬,還要向他對祖國的壹片熱忱致敬。如果說他在同盟會成立之後的革命歷程是身不由己,那麽他在同盟會成立以前所做付出則是他個人出於對祖國的壹片熱忱。早期,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他放棄了自己在南洋的良好的事業發展機會;放棄了醫科畢業後的非常好的個人發展。
向中山先生致敬,更要向中山先生學習,學習他對事業的堅定信念。中山先生革命的壹生,可以說是挫折的壹生,但是每次挫折之後,先生不是跌倒了爬不起來,而是因為有心中的信念,所以立即爬起來繼續戰鬥,戰鬥的熱情甚至比以往更為高漲。中山先生這種對事業的堅定信念,對我們當前在經濟工作或社會中遇到挫折的致力中國建設的企業家和政治家們,對我們自身都是很好的教材,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向中山先生學習,還要學習他那美妙的溝通藝術。正是中山先生有效的溝通,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先生的革命理想便得到了海內外僑胞和革命誌士的響應與支持,使得先生的中國革命事業實踐成為可能。最終,正如毛澤東同學所說,中山先生成為“中國最早的革命民主派”。在當時中國民眾的民主意識還完全沒有被喚醒的前提下,在壹個不長的時期內,使海內處僑胞和革命誌士能接受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和***和思想,這是有相當難度的。如果我們每個職業經理人都有象中山先生那樣較強的溝通藝術,那麽我們開展工作是不是變得容易的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