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漿是古玩行業專業術語,指文物表面由於長時間氧化形成的氧化層。“包漿”其實就是“光澤”,專指古物器物經過長年久月之後,在表面上形成這樣壹層自然的光澤。瓷器、木器、玉器、銅器、牙雕、文玩、書畫碑拓等都有包漿。
包漿既然承托歲月,年代越久的東西,包漿越厚。舉壹個簡單的例子,新買來的竹席,不論打磨得多麽光滑,都不算有包漿,但老祖母睡了五十年的竹席,包漿紅亮不待言說。新鋤頭的把柄沒有包漿,老農民的鋤頭柄,無不包漿厚實。
它是在悠悠歲月中因為灰塵、汗水,把玩者的手漬,或者土埋水沁,經久的摩挲,甚至空氣中射線的穿越,層層積澱,逐漸形成的表面皮殼。
它滑熟可喜,幽光沈靜,告訴人們這件東西有了年紀,顯露出壹種溫存的舊氣。那恰恰是與剛出爐的新貨那種刺目的“賊光”,浮躁的色調,幹澀的肌理相對照的。
包漿成因:這種類似清漆罩過的光亮,卻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蠟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產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這些非玉的東西,都呈現出玉石般的珠光寶氣,靈氣四溢。這就是藏家們所說的“包漿亮”。
沒有壹本專著專門論及傳世古玩形成“包漿”的成因。有的書上談到,紫檀、紅木、黃花梨、鐵梨木等壹些高檔木材,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質外泄,和空氣中的塵土、人們觸摸的汗漬。
這種說法,似乎還有些科學道理。那麽,玉器、印石、銅件、硯臺,瓷器呢?尤其是還有古籍善本以及傳世字畫,在這些古玩藝術品上,本身並不具有“油性”,但也會出現“包漿”,就比較令人費解了。
然而,事實是這些非“油性”的傳世古玩上,確實也會出現“包漿”,但比起木器家具來,要不明顯得多,而且較難辨別。尤其是瓷器的“包漿”,更加難以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