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焚書坑儒和指鹿為馬,講的是什麽事?

焚書坑儒和指鹿為馬,講的是什麽事?

焚書坑儒

到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於越提出了恢復分封制的主張。丞相李斯加以反駁。他指出,時代不同,治理的方法也應該不同。儒生們“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統壹可能遭到破壞。因此他建議:

壹、除《秦紀》、醫藥、蔔筮、農書以及國家博士所藏《詩》、《書》、百家語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壹律限期交官府銷毀,逾期不交的,處以黥刑並罰作城旦(旦即早晨,是清晨就開始築城的壹種苦役);

二、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

三、嚴禁私學,“以吏為師”。

秦始皇支持了李斯的建議。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事件。

公元前212年,壹些方士和儒生對秦始皇進行議論、誹謗。於是秦始皇下令追查,***逮捕了460人,全部坑殺在鹹陽。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坑儒”事件。

秦始皇統壹六國後為統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兩項重大措施。戰國時期,由於社會關系發生激烈變動,學術界呈現出壹種學派林立,百家爭鳴的新氣象。至其末年,諸國由分裂歸於統壹;與之相應,思想文化也出現了力求兼收並蓄,冶熔各家學說於壹爐的趨勢。秦始皇統壹六國之後,運用封建國家的權力,強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統制政策。焚書坑儒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秦始皇統壹了六國後,把以前分裂的諸侯國改為郡縣。博士淳於越反對郡縣制,說:“不遵從以前的制度和風俗,是不會長久的。”這種說法引起民了爭論。

丞相李斯反對這種說法,認為法規制度應因具體情況而定,古代的制度是不能適用於今天的。同時他又指出,上面的說法擾亂民心,不利於政令的貫徹執行,應該嚴加禁止。因此,他建議:除官家藏書和秦國史書以外,所有的《詩》、《書》、百家語和史書壹律燒掉,有敢談論《詩》、《書》的殺頭;醫藥、算卦、農業的書不燒;禁止私人辦學等。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焚書。

秦朝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行政體制後,壹些儒生和遊士針對時政,引證《詩》、《書》和百家語,以古非今,“入則心非,出則巷議”。三十四年,博士淳於越又建議封子弟功臣以為枝輔,其依據的理由即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丞相李斯為杜絕“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的現象,提出“焚書”的建議,得到秦始皇的認可。當時所焚之書包括兩部分:壹是統壹前的列國史記,二是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至於秦國的史書、博士官收藏的圖書和百姓家藏的醫藥、蔔筮、種樹等技藝之書,則不在此列。所禁書籍都必須在三十天之內上交地方官府焚毀。為此還制訂了壹系列法■律,如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等。焚書對於古代文化典籍是壹個極大的破壞。由於六國史記被焚,戰國紀年至今還不能完全搞清楚。

坑儒事件發生在焚書的次年,從性質上來說,坑儒是焚書的繼續,但起因有所不同。秦始皇晚年為求長生不老,寄希望於方士尋覓仙藥。因此,方士侯生、盧生等很受寵幸。有兩個方士壹類的人物盧和侯生,平日很得秦始皇的信任。正是這兩個人,又在背後議論指責秦始皇,說他兇殘好殺。在壹個晚上,這兩人棄官逃跑了。秦始皇聞訊大怒,認為儒生多以妖言惑亂黔首,於是下令禦史案問諸生。

秦始皇知道了這些事情後,不同地大怒道:“我對這些方士這麽好,他們卻在背後議論我,又背叛了我。方士都是這個樣子,現在鹹陽的書生有幾百,肯定經常妖言惑眾。這次壹定要徹底清查壹下。”隨後,他就叫禦史把鹹陽書生都抓起來拷打、盤問。這些書生剛開始都大喊冤枉,等被打得壹個個皮開肉綻時,都屈打成招了。秦始皇命令把這些書生都殺了。公子扶蘇替他們求情,反而被秦始皇臭罵了壹頓。監斬官看到秦始皇怒氣沖天,就把這些書生全部趕到壹個深谷中,用石頭把谷填滿,把這些書生活活坑埋了,總計有四百六十多人。這壹事件發生後,連始皇的長子扶蘇都覺得過於殘暴。他對秦始皇說,天下初定,百姓尚不得安寧,這樣做恐怕會引起騷動。秦始皇聽了,反而把扶蘇貶到上郡去監督蒙恬軍。坑儒激起了儒生的普遍反抗。陳勝、吳廣起義後,孔子的後裔孔鮒立即懷抱禮器參加農民起義隊伍,就說明了這壹點。

坑殺了鹹陽的四百六十多個書生後,秦始皇暗想著要把天下的書生全部殺了,斬草除根,不留遺患,但又怕書生逃跑,秦始皇就想了個計策。他命令地方官員,訪求各地的有名的書生,送到京城以待錄用。不過幾個月,各地方就送來了七百多個想當官的書生。秦始皇命這七百多人都為郎官,把這些書生高興得手舞足蹈。

這年冬天,有人報驪山的馬谷中碩果累累。大家都覺得很奇怪,秦始皇就讓這七百多書生去馬谷看壹看。這七百多書生到了馬谷壹看,果然有幾個瓜果,新鮮得很。大家正在議論時,就聽壹聲爆響,隨後石頭像雨點壹樣從谷上落了下來,瞬間,這七百多書生就被砸死在馬谷。而所謂的瓜果,是因為馬谷地下有溫泉,所以四季如春。秦始皇密令心腹,先在谷內種瓜果,後來還真的結了果實。這些書生哪裏知道秦始皇的陰險毒計,全部屈死在馬谷中。

焚書坑儒暴露了秦政的暴虐以及當時社會矛盾的日益加劇和統治階級內部的離心離德。秦始皇想采取嚴厲的手段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但最後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利用國家權力強制推行思想的統壹,只會錮閉思想,摧殘學術文化的發展,激起人民的普遍反抗。焚書坑儒的結果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指鹿為馬

zhǐ lù wéi mǎ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壹個辦法,準備試壹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壹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壹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壹匹好馬。”秦二世壹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壹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裏壹只鹿,妳怎麽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壹匹千裏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麽會長角呢?”趙高壹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壹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裏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麽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壹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壹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壹匹千裏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