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周樟壽,字豫山,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校(現東北大學)。
“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擴展資料:
在魯迅身上,體現了學者與戰士這兩種品格的完美統壹。作為學者,他博學多才,文思泉湧,完全可以寫出更多的大部頭著作,而且他自己也有過這樣的想法。
但為了現實鬥爭的需要,他沒有這樣做,而是用極大的精力用於雜文和政論文的寫作,用雜文這樣犀利的“匕首”和“投槍”進行戰鬥。
這會使我們想起晚年恩格斯,馬克思去世後,恩格斯除了繼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外,也有自己許多的寫作計劃,但他為了***產主義事業,也為了這位偉大的朋友,把主要精力用來整理馬克思的文稿。
這雖然使他自己的許多寫作計劃,特別是他原來準備撰寫的《馬克思傳》都未能動手,深為遺憾。但正是恩格斯這種自我犧牲精神,使《資本論》這部工人階級的聖經得以完整問世,可謂功高至偉。
魯迅先生在那特務密布、文禁如毛、動輒獲罪的黑暗年代,以雜文為武器,使他成為沖鋒陷陣的英勇旗手,成為反文化“圍剿”的主將。
百度百科——魯迅
中國***產黨新聞網——不朽的魯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