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們中國的代稱是什麽

我們中國的代稱是什麽

有:“華夏”、“中華”、“中夏”、“諸夏”、“諸華”、“神州”、“中土”、“九州”、“震旦”、“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牧”、“九域”、“中原”、“赤縣”、“大陸”、“東方”、“瓷器”、“絲綢之國”等。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中國古代周王朝的自稱。

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聖潔,華夏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夏”最初僅為壹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稱,至漢代以後成為漢族的別稱,始帶有民族概念。

2、“中華”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範疇的皆屬中國。

3、“神州”

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個州中,其中位於東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國,因為中國是位於壹塊被大海所包圍的大陸的東南方。

4、“九州”

九州,又名漢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遲自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又稱為“漢地九州”。

5、“中原”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壹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擴展資料

中國壹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而漢語中的“中國”壹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百度百科-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