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第十二則的內容: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解釋:父母親生病時,子女應當盡心盡力的照顧,壹旦病情沈重時,更要晝夜服侍,不可以隨便離開。
錢文忠解讀《弟子規》
弟子規講:“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如果尊長生病了,小輩要先把藥嘗壹嘗,要白天黑夜伺候在病人身邊,不要離開尊長的病床。這裏邊當然也有幾點要解釋的。古代的中國人,尤其是漢族人,基本上都是服用湯藥。
而這個藥煎煮好了以後,小輩應該先嘗壹嘗,是不是太燙?然後再給尊長服用。我小時候時常看到我祖母喝藥,當時覺得很奇怪,以為藥好喝,因為我看見我父親、姑媽給我祖母送藥的時候,都自己先嘗壹口的。
有壹天,我見奶奶碗裏剩下壹點藥,就偷喝了壹口,這壹口差點沒苦死我,這是我第壹次知道中藥有多苦。
而“晝夜侍,不離床”,這個床就是指我們今天的床,唯壹不同的是,古人睡的大多是架子床,床外邊還有壹塊踏板,旁邊有個櫃子,有的床旁邊還有個小椅子,可以讓人坐在上面守夜,或者躺在踏板上。
我們知道,在古漢語裏面床的意思很多,但是,《弟子規》裏這個床毫無疑問就是指我們今天睡的床。而這樣的語句我們也要註意,《弟子規》《三字經》等中國蒙學讀物,貌似簡單,其實不簡單。
裏邊的話應該說每壹字都有來歷,我們講了那麽多歷史故事,就是要說明它是從歷史事實當中總結出來的,而且有的時候,甚至整句都是從古籍當中來的。
比如這裏“親有疾,藥先嘗”就來自於《禮記·曲禮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所以弟子規就把禮記裏的話,重新做了壹個安排,用到了裏邊。
壹個人是否真正孝順,在父母生病的時候最能夠看出來,尤其是當父母病重,長時間臥床不起的時候,更是考驗著子女的孝心。而在中國古代就有很多盡心盡力照顧久病父母的故事,其中尤其以漢文帝“親嘗湯藥”的故事最為感人,那麽這個故事究竟有什麽特別之處呢?
小輩在尊長有病的時候要先嘗湯藥,要衣不解帶,這是中國傳統提倡的基本的孝心。這樣的例子,這樣的故事,翻開史書,觸目皆是。在這裏,我再從《二十四孝》裏邊舉壹個例子。
這個故事叫親嘗湯藥,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壹般人,而是漢文帝。漢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叫劉恒。劉恒是壹個有名的孝子,他對母親非常孝順,從來也不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