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在浙江北部的苕溪岸邊,住著壹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妻子懷胎壹年,生下壹個怪胎,似人非人,似蛇非蛇。
老族長知道後,大發雷霆,壹口咬定這是不祥之物,逼著夫妻倆立即把嬰兒卡死。夫妻倆不忍心,就咬咬牙,叫男人掇起腳盆,將嬰兒倒入門前的荷花池中。
幾天後,妻子下床,到荷花池中淘米,猛然看見她那兒子從荷花叢中遊到石埠上,向娘討奶吃。娘總是愛兒子的,於是抱起來餵了奶,就這樣,她壹天三次淘米,就餵兒子三次奶。壹天,兩天,壹直過了三百六十天,兒子漸漸長大,卻現出龍的樣子來。
這消息又傳到老族長的耳朵中,他知道怪胎非但沒卡死,反而長大了,大為惱怒,於是想出壹條毒計,要宰掉它。
壹天中午,這個老頭兒身邊藏把砍柴刀,偷偷躲在池邊樹叢裏。等到那個女人淘米時,果然看見有條小龍遊上岸來向她討奶吃。
老頭兒見狀舉刀就砍,小龍連忙躍人荷花池中。可是遲了,這壹刀,把小龍的尾巴砍了下來,霎時間鮮血淋漓。剛好池中停著壹只美麗的大蝴蝶,那蝴蝶見小龍無故受害,沒了尾巴,心裏十分同情,就立即飛過去,用自己的身子接在它的尾巴上,於是變成了壹條美麗的龍尾巴。
就在這時候,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滿池荷花的花瓣紛紛揚揚飛旋起來,那條龍壹下子長到十幾丈長,驟然從池中躍起來,身上插滿了荷花花瓣,直向天空飛騰而去。
那老頭兒見到這股氣勢,嚇得昏過去,死了。小龍的娘壹見兒子飛人雲層,含著眼淚連喚三聲小龍,但是小龍已經飛得無影無蹤了。
自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幹旱,小龍就會飛來降雲播雨,使鄉親們獲得豐收。長興壹帶老百姓為了感謝它,就用彩布做荷花瓣龍鱗和蝴蝶龍尾,制成長興著名的“百葉龍”,每年春節,人們都要舞龍,用來紀念和慶賀。
葉公好龍
春秋的時候,楚國葉縣有壹個名叫沈儲梁的縣令,大家都叫他葉公。葉公非常喜歡有關龍的東西,不管是裝飾品、梁柱、門窗、碗盤、衣服,上面都有龍的圖案,連他家裏的墻壁上也畫著壹條好大好大的龍,大家走進葉公的家還以為走進了龍宮,到處都可以看到龍的圖案!“我最喜歡的就是龍!”葉公得意地對大家說。有壹天,葉公喜歡龍的事被天上真的龍知道了,真龍說:“難得有人這麽喜歡龍,我得去他家裏拜訪拜訪呀!”真龍就從天上飛來葉公的家,把頭伸進窗戶中大喊說:“葉公在家嗎?”葉公壹看到真正的龍,嚇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龍覺得很奇怪,說:“妳怎麽說我是怪物呢?我是妳最喜歡的龍呀!”葉公害怕的直發抖,說:“我喜歡的是像龍的假龍,不是真的龍呀,救命呀。”葉公話沒說完,就連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龍壹臉懊惱地說:“哼,葉公說喜歡龍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龍嘛!害我還飛來拜訪他!”
後來,大家就用“葉公好龍”來形容壹個人對外假裝自己很好,其實私底下什麽都不會!
畫龍點睛
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繪畫技術很 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壹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東寺作畫,在寺廟的墻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壹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贊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壹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墻上的龍怎麽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不得不答應給龍"點睛"。這壹天,在寺廟墻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剛點過第二條龍眼睛,突然間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墻壁淩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壹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壹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 看看墻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 向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精辟的壹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內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但是在知識改革開放的信息時代,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壹種創新,因為張僧給龍點了眼睛就發生了壹個質的飛躍......
如果每個人都能為國家畫壹個眼睛,那我們該多幸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