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說到藏經洞,的確讓人惋惜傷心,誠如陳寅恪所言:“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根據《敦煌史話》記載,1900年6月22日。
道士王圓雇用的壹個手下在清理積沙時,無意間燃草點煙,把剩余草桿插進墻縫後,發現余煙倒吸,敲墻有空聲,震驚世界的敦煌藏書就這樣被發現。只可惜王道士對這些文物的價值毫無認識,加之落魄的清政府也未能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致使藏經洞中的大批敦煌遺書和文物先後被外國“探險者”瓜分搶奪而去,分散於世界各地,只留壹小部分被清政府運至北京,壹路保護不善又有所遺失,成為國學之殤。去年我去敦煌參觀的時候,行至16窟甬道,導遊很沈重的介紹了這段掠奪史,看著已經空無壹物的藏經洞,的確讓人唏噓感嘆。
我想從另外壹個角度來回答妳的問題。妳用了“如果”二字,那麽我們不妨大膽猜測下。敦煌遺書如果至今在國內完整的保存,那當然是民族之幸、國學之幸,這些藏書固然珍貴,但其實也是國家典藏之壹隅,泱泱華夏大地繁衍生息了千年,遺留下來的典籍、藏書、佛經、字畫不計其數,可現如今能被世人所觀賞到的又有多少,這裏面有保護不力遺失的,有外族侵入掠奪的,有祖傳遺留私藏的,也有天災人禍消毀的,剩下至今留世的,所幸大都被國家保護,成為考古研究的珍寶。處於保護,這些國寶文獻被各個博物館所珍藏,且極少拿出展覽,即便看到也多為臨摹品,因為字畫古籍在燈光和不恒溫的狀態下很容易被破壞,而且不可逆。
因此,敦煌遺書如果並無遺失且被國家珍藏,目前能看到珍品的可能性也不大,除非重大節日或者活動才能壹睹真容,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在十多年前舉辦過《清明上河圖》展,僅僅展覽三天,後來就用清代臨摹品繼續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