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裏學習文言文語法
句子倒置
古今漢語句法成分的位置基本壹致。壹般情況下,漢語句子成分是有壹定順序的。如果主語在前,謂語在後;動詞謂語在前,賓語在後;修飾中心詞前的限制或,謂語後的補充成分。
但在古代漢語中,有些詞充當句子成分時,與現代漢語的位置順序不壹致。有時賓語可以放在動詞謂語前面,定語可以放在中心語後面,有時謂語甚至可以放在主語前面。
有五種常見的倒置類型:
1前置賓語:
在疑問句中
在否定句中
出現結構助詞
2定語後置:
數量屬性後置
修飾定語後置
“著”字作定語後置。
3介詞與介詞組合。
4介詞賓語的位置,
5謂語介詞
(1)介詞賓語
在壹定的語境下,賓語要放在動詞謂語之前,這是古漢語中最突出的語序現象。壹般來說,這類介詞是有條件的。有三種類型:
壹、疑問句中的疑問代詞提前作賓語。
舉個例子,
①國王操?
2沛公在嗎?
(3)我真的很無能,誰敢抱怨?
(4)聖王成百上千,我能怎麽辦?
⑤“許子觀?”說"王冠"說,關呢曰:《關肅》。
6.誰在欺負我,欺負天?
疑問代詞“他”、“安”、“誰”、“誰”、“Xi”都作賓語,放在謂語前面。例(3)中的“敢”是壹個願意動詞,必須和動詞連在壹起,所以“誰”用在“敢”之前。最有啟發性的例子是(6)。當然,“欺天”也是個問題。但因為賓語“田”是名詞。不是疑問代詞。所以放在動詞“欺負”之後。
第二,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要前置。
常見的否定詞有:不,媽,沒事,不,福,別,莫等等。
例如:
但是,如果妳不是國王,妳就不會擁有它。(還沒有)
我沒聽說過
(3)我不作弊,我不擔心。(沒有欺詐...)
(4)五尺的孩子雖然適合趕集,但也不應該被欺負。(不要欺負它)
△疑問代詞作賓語、介詞的格式在古代漢語中是相當嚴格的。據統計,《左傳》中98.4%的疑問代詞是介詞賓語。但在否定句中,代詞賓語放在動詞前面,沒有那麽嚴格。先秦古籍中有壹些後位。例如:
(1)了解我,我擔心;如果妳不認識我,我想要什麽?
漢代以後,這類賓語有很多後置,如:
(2)印刷書籍,唐朝尚未達到頂峰。
雖然漢代以後的文言文,前置和後置並存。我們可以認為介詞遵循了先秦的語法規則,是文人仿古的結果。
(3)賓語後有結構助詞“是”和“之”。
為了突出賓語,把賓語前置,在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用“是”或“之”,形成“賓語+是(之)+動詞”的格式,例如:
(1)宋朝的罪是什麽?
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也叫危險。
(3)會毀滅,為什麽愛會有危險?
(4)我從周遷到東方,亦步亦趨。
⑤王是貪而無信,蔡是情。(感到後悔和怨恨)
⑥子曰:“不求甚多乎?(怪妳)
每個案例的意義是:宋朝的罪是什麽?據說是郭玉、姜國、鄭錦、幹才和郭二。
為了強調行為的單壹性、排他性和判斷性,我們在介詞賓語前加上“為”、“為”,形成“為(為)…是…”的格式。上面的例子就是這種格式。這種句型仍然保留在壹些習語中,如“照吩咐去做”、“唯利是圖”和“唯才是舉”。其他聲明,如:
1是唯壹跟隨的。看看我的馬頭。
2只去陳艷的業務。(只要是過時的,就壹定要去掉。)
以上句子的翻譯要體現“只要……”的意思,比如只要有利就服從命令,只要有利就推薦人才。
在古代漢語中,有壹些介詞賓語沒有形式標記,但很少。
(2)定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定語通常放在名詞中心詞前面,修飾中心詞。但在古代漢語中,為了強調和突出定語,或者因為定語過長,為了使語言更加通順,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語之後。今天翻譯的時候壹般要提到頭語前面,格式有三種。
“1”數量屬性的後置
(1)命子帥車——三百遍斬北京。
2沒有準備。白拿糧食——三百。
③孟嘗君要車——五十倍,黃金——五百斤。
< 2 >修改定語後置
(1)崔偉,用壹個長長的發夾與土地分開,戴著雲的王冠。
(2)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如果妳遠離江湖,妳會擔心妳的丈夫。
翻譯過來就是“長劍”(地隔,形容劍的長度)和“高雲斬冠”(崔偉,形容冠的高度)。高廟,遠江湖。
③短語“著”作定語後置
①王子的客人——知其聲,皆身著白衣。
(2)石突怒消退,負土出,爭奇形。幾乎不可數
③村裏的年輕人——好事者馴化壹條蟲。
知道發生了什麽事的太子客人:“突怒平息,負土而出。壹塊奇石:“好孩子”因為有“者”的標誌,屬性放回去了。
(2)介詞賓語
介詞結構的賓語通常在介詞後面,但在古代漢語中,也可以放在介詞前面,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在問句“1”中,介詞介詞賓語。
①徐子熙為不織?(為什麽?)
(2)為什麽打架?(憑什麽?)
③客胡為若本(為什麽?)
(4)為什麽不在這個圍城裏待久壹點?(為什麽?)
(5)壹開始就學惡?邪惡到底?(從哪裏?)
(2)壹般句型中介詞賓語的前置。
為了強調壹個介詞的賓語,雖然沒有正式的標誌,但也可以在介詞前提賓語。例如:
(1)楚方城為城,漢水為池。
(2)楚兵皆壹。
(3)沛公坐北,張亮等西。
現代漢語中有“晝夜”等成語,是古代漢語的殘余。
(3)介詞短語的位置
介詞短語可以作狀語,也可以作補語,古今漢語都是如此。而在古代漢語中,表示方式、時間、地點、原因、比較、被動的述賓判斷則作為補語使用。“壹、賓”短語作狀語。補語是連在壹起的,這些補語的詞組壹般翻譯成狀語。如果還是對補語做直譯,會覺得不舒服,比如:
為什麽不試試呢?(用腳試試)
②五畝房子,樹是桑樹。
3綠,取之於藍,綠即是藍。(來自...比...)
(4)齊秦破兵數。
(5)名垂後世。
例①,②是中介對象,③中介地點,主動人,⑤中介時間,都要翻譯成狀語。
(4)謂語介詞
主語倒裝是為了突出謂語的意義,增加謂語的語氣或感情色彩,或者是為了配合對仗和押韻,如
(1)兒子,誰伐莒?
(2)什麽,妳不受益!
3漂亮的房間!
④了不起,也是君子!
⑤燃燒它的輝煌。
6.竹聲細語洗衣女歸,移漁舟。
上面的例子分別反映了謂語前的三種情況。
A.疑問句b .感嘆句c .古詩詞押韻
堅持不懈可以變成石頭。
完全的真誠甚至能影響金屬和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