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史事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史事

壹、《晉書》,唐朝房玄齡等監修,令狐德(上)芬(下)木等20人分撰,記載了晉武帝司馬炎代曹魏建晉(265年)到東晉元熙二年(420年)劉裕代晉建宋為止壹百六十五年的歷史,是研究兩晉十六國的基本史料。有紀10卷,誌20卷,列傳70卷,載記30卷。新設的《載紀》壹項,專門記載“僭偽”的君主賀臣屬,***26篇,按國別設78傳,是現存有關十六國的重要史料來源。有中華書局的點校本。

二、《十六國春秋》(輯補本),北魏崔鴻(? - ?525年)。這部書為紀傳體史書,書成於北魏正光三年(522年),記載五胡十六國的史事,原書至北宋亡佚,今本大都為明、清人從《晉書》、《藝文類聚》、《太平禦覽》等史書輯入,***載544人,對研究十六國歷史具有壹定參考價值,有齊魯書社的點校本(系《二十五別史》之壹);

有關十六國的史書現存的極少,多已散逸,如,東晉陸(左)歲(右)羽著的《鄴中記》(記後趙事)也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

有關五胡十六國的演義:

我個人覺得,將“演義”與史書壹並談論,實在是有些混淆了門類,史料、史書等問題研究歷史,是史學範疇;而“演義”是小說,屬於文學範疇,對於研究該朝的歷史,是沒有什麽史學價值的,只有文學價值或者文學史價值。

當然,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也盡量找了壹下有關資料(可能不全,我對文學史沒有什麽研究),與五胡十六國有關的明清乃至民國的“歷史演義類”小說,主要有:

壹、《續三國演義》,明酉陽野史:

該書原目錄為壹百四十回,故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及近年出版的壹些有關的工具書都稱此書壹百四十回。其實,這都是失於翻檢,因為正文實有壹百四十五回。目錄與正文的差異還體現在許多回目的文辭上。該書就目前所知,只有壹個刻本,且只有上海圖書館和北京圖書館有藏。今次即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之上圖本校點。有嶽麓書社標點本。

二、東西兩晉誌傳(十二卷),明佚名:

不題撰人。據序,知編者實即序作者雉衡山人。雉衡山人名楊爾曾,字聖魯,雉衡山人為其號,浙江錢塘人。或疑此本之序為五十回本武林刊《東西晉演義》所有,則此書編撰者未知誰何了。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著錄明萬歷四十年(1612)周氏大業堂刊本,首雉衡山人序。圖嵌正文中,紀繪工曰“王少淮寫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四字,眉欄有註釋。藏北大圖書館刊本,內封上橫題“通俗演義”四字,下右上署“秣陵陳氏評釋”,左兩行大字,題“新鍥東西晉(壹行)誌傳”(壹行),“誌傳”二字下鐫“尺蠖齋梓行”。首《東西兩晉演義序》,未署撰人,也不記年。次“新鍥重訂出像註釋通俗演義東西兩晉誌傳題評目錄”;西晉四卷壹壹六回;東晉八卷二三壹回。有圖載於卷首,也無“王少淮寫像”字樣。正文前有東西晉及十六國、元魏、東西魏紀年。正文卷端,西晉題“新鍥重訂出像註釋西晉誌傳通俗演義題評”,東晉題“新鍥重訂出像註釋通俗演義東晉誌傳題評”,皆署“秣陵陳氏尺蠖齋評釋(或評註)”、“繡谷周氏大業堂校梓”。正文亦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四字。每卷記年代起訖。眉欄有評註。版心,西晉鐫“西晉誌傳”,東晉鐫“東晉誌傳”。似是大業堂本的壹個挖改本。藏南京圖書館清初帶月樓重刊周氏大業堂本。藏南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此外,尚有英德堂重刊《兩晉誌傳》本、清光緒二十二年上海石印本等。

(註:以上文字出自《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三、《東西晉演義》,又題《繡象東西晉全誌》,明楊爾曾編,分為《西晉演義》和《東晉演義》兩部。 十二卷五十回。

題“武林夷白主人重修”、“泰和堂主人參訂”。編者楊爾曾,見《東西兩晉誌傳》條。

明武林刊本,五十回,前附圖,未見序。第壹回前記年代起訖,題“武林夷白主人重修”,“泰和堂主人參訂”。正文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東西晉不分敘。比大業堂本為詳。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明治館原刊本,未見。清嘉慶四年敬書堂復明本。上圖下文。圖左右題句。正文半葉十四行,行二十四字。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以上文字出自《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

《西晉演義》敘述司馬炎代魏稱帝,定都洛陽,死後惠帝登位。由於惠帝懦弱,大權旁落賈後,諸王不滿,引起歷時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北方五胡趁機而起,懷王、湣王先後於長安、洛陽被俘。西晉歷四帝而亡,***五十二年。

《東晉演義》記述西晉亡後,南北對峙,北方先後出現二十多個政權,統稱為十六國。至前秦符堅興師百萬進攻東晉。南方則由司馬睿重建政權,多次北伐未成,石勒犯境方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解除北方的威脅。西晉前後有十壹帝登基,權力後來轉移到劉裕之手,篡晉稱帝,東晉亡,歷時壹○四年。

東西晉壹百六十五年,中問穿插五胡十六國,南北對峙,戰爭不斷。本書結構紊而不亂,從西晉到東晉,又從南朝到北朝,重大歷史事件,大大小小戰爭,環環相扣,前後照應,依傍歷史,描繪了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鄭振鐸先生評價:“這部演義也極雅馴,幾乎無壹字無來歷,在講史裏是較好的壹部。”

四、兩晉演義(二十三回),清吳趼人

署“我佛山人撰”。作者即吳趼人。

光緒三十二年(1906)九月至次年(1907)十月《月月小說》第壹至第十號載。僅二十三回,未完。標“歷史小說”,書名下註“稿本”二小字,括號中註“甲部歷史小說第壹種”。首《歷史小說總序》,署“光緒丙午八月南海吳沃堯趼人氏撰”。次《兩晉演義序》,謂“以《通鑒》為線索,以《晉書》、《十六國春秋》為材料,壹歸於正,而沃以意味,使從此而得壹良小說焉。”有眉批。壹、二、三、六回後有回評。

宣統二年(1910)三月、上海群學社據《月月小說》排印出版單行本。

(以上文字出自《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

五、兩晉演義,民國蔡東藩

《兩晉演義》是蔡東藩著“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之壹。

蔡東藩(1877-1945),浙江蕭山人。1890年(光緒十六年)考中秀才。1910年赴北京朝考得中,分發福建,以知縣候補,因不滿官場惡習,於1911年稱病歸裏。其後長期以寫作和在小學教書為生。抗日戰爭爆發,他不願意在日寇的刺刀下生活,輾轉避難,顛沛流離,逝世於抗戰勝利前夕。 清朝末年,嚴復、夏曾佑等人看中小說的巨大社會教化作用,企圖借小說宣傳變法維新思想;戊戌政變後,梁啟超流亡海外,創辦《新小說》雜誌,提倡“小說界革命”。自此,小說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包括“歷史演義”在內的各種小說風起雲湧。民國時期,此風相船,小說創作日趨勢繁榮。蔡東藩是個愛國者,他為武昌起義、***和初建興奮過,歡呼過,但不久即遭逢袁世凱竊國。蔡東藩幽憤時事,立誌“借說部體裁,演歷史故事”,以歷史小說作為救國工具。自1916年至1926年的10年間,他夜以繼日,筆耕不輟,陸續寫成中國歷代通俗演義11部,1040回,以小說形式再現了上起秦始皇,下訖民國的2166年間的中國歷史,加上另撰的《西太後演義》,總計約七百余萬字,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歷史演義作家。出版以後,迅速風行,多次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