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南北朝有哪些著名人物

南北朝有哪些著名人物

1、賈思勰(xié),北魏益都(今屬山東壽光)人,生平不詳,曾任高陽郡(治高陽,今屬山東臨淄)太守,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農學家。約在北魏永熙二年至東魏武定二年間(533~544),賈思勰著成綜合性農書《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秦漢以來我國黃河流域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其取材布局,為後世的農學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據。

該書不僅是我國現存最早和最完善的農學名著,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名著之壹,對後世的農業生產有著深遠的影響。該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樹、樹木、畜產、釀造、調味、調理、外國物產等各章構成,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農業百科全書。

為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彰顯賈思勰對人類所作的巨大貢獻,臨淄區在淄博市齊城農業開發區萬畝農業示範園內建館以誌紀念。

賈思勰建立了較完整的農學體系。《齊民要術》全書結構嚴謹,從開荒到耕種;從生產前的準備到生產後的農產品加工、釀造與利用;從種植業、林業到畜禽飼養業、水產養殖業,論述全面,脈絡清楚。在學科類目劃分上。

書中基本依據每個項目在當時農業生產、民眾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輕重位置來安排順序。在飼養動物方面,先講馬、牛,接著敘述羊、豬、禽類,多是各按相法、飼養、繁衍、疾病醫治等項進行闡說,對水產養殖也安排壹定的篇幅作專門載說。

敘述的農業技術內容重點突出,主次分明,詳略適宜。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種蒔之法,蓋無聞焉。”元代《農桑輯要》、《王禎農書》,明代的《農政全書》,清代的《授時通考》四部大型農書均取法《齊民要術》,《齊民要術》書中所載的種植、養殖技術原理原則,許多仍有重要的參考借鑒作用。

2、酈道元(?~527年),字善長,範陽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時期酷吏、地理學家,青州刺史酈範之子。

幼時隨父訪求水道,博覽奇書,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

為官之後,仕途坎坷,未盡其才,歷任禦史中尉、北中郎將,遷冀州長史、青州刺史 、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轉河南尹,封永寧伯。 執法嚴峻, 拜關右慰勞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為叛臣蕭寶夤部將郭子恢殺於陰盤驛,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

酈道元撰有《水經註》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壹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壹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成為中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誌》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

《水經註》是六世紀前中國第壹部全面、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述。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水經註》不僅是壹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壹部頗具特色的山水遊記。

酈道元以飽滿的熱情,渾厚的文筆,精美的語言,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祖國的壯麗山川,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贊美。 且作者在《水經註》中還記述了全國所有河流及其流經區域的地理情況、建制沿革、歷史事件及民間傳說,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

酈道元壹生著述很多,除《水經註》外,還有《本誌》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 但是,流傳下來只有《水經註》壹種。

3、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漢族,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後移居江南。南朝宋著名史學家,為《三國誌》作註。與兒子裴骃、曾孫裴子野被稱為史學三裴。

裴松之壹生最大的貢獻,在於註釋《三國誌》。晉代陳壽撰修的《三國誌》,內容精潔,然宋文帝認為太過簡略,故詔令松之作註。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彌補《三國誌》記載之不足,他的註釋方法有四大原則:“壹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

清代《四庫提要》將其所用方法,分析為六類:“壹是引諸家之論,以辯是非;二是參諸家之說,以核偽異;三是傳所有之事,詳其委屈;四是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五是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六是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

裴松之作註所根據的史料,可考者多達壹百四十余種,較《三國誌》原書多出三倍。宋文帝驚嘆為“不朽”之業。從唐代開始,有學者對裴松之《三國誌註》亦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主要針對裴註資料龐雜繁蕪和體例不純。

劉知幾說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達”,章學誠也說:“裴松之依光於陳壽,非緣附驥,其力不足自存也”。

4、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南北朝時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東)人,懿族。道教上清派宗師。三國吳丞相陸凱的後裔。

篤好文籍,窮究象緯。早年出家修道,好方外遊,遍歷雲夢山、衡山、羅浮山、峨眉山等名山勝地。元嘉末約(453年)“市藥京邑(今南京)”。宋文帝聞其名,“慕其風”,命左仆射徐湛延請入宮講道。不願囿於束縛,固辭不就,“遂訴江南”,繼續周遊四方布道。

大明五年(461年)來廬山,“愛匡阜之勝”,構築精廬居處修道,是為太虛觀。自此,以太虛觀為大本營研經傳道授徒長達7年之久,為劉宋天師道勢力的發展和影響的擴大作出了極大貢獻。

宣和 元年六月,詔封莊周為“微妙元通真君”,列禦寇為“致虛觀妙真君”,配享混元皇 帝。此外,對陸修靜或賜“真人”、“真君”,或加封二字。

陸修靜主張儒、佛、道三教合流,認為齋醮是求道之本,然後復以禮拜,課以誦經,即能成道。他曾因為《洞玄靈寶》諸經真偽混淆,進行過刊正,並撰《齋戒儀範》壹百余卷,以為典式。南方道教齋儀因而初步完備。

為辨別道家典籍的真偽,他又將所得之道教經訣,總括為《三洞》:《洞真經》(《上清》諸經)、《洞玄經》(《靈寶》諸經)與《洞神經》(《三阜》諸經),編纂了第壹部道教經書總目《三洞經書目錄》。經陸修靜改革後的道教成為南朝天師道正宗。

陸修靜在簡寂觀中致力於道教經典的搜集、整理,加以分類,列為洞真、洞玄、洞律三部,合稱“三洞經書”,並撰寫了“三洞經書目錄”,這是最早的道藏書目著作。陸修靜為道教經典的收集整理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在朝廷多次征召之下,陸修靜才依依不舍地離開簡寂觀,入住建康。劉宋開明元年(公元477),陸在建康景德觀辭世,享年71歲。陸去世後,遺體被弟子們運回廬山,安葬在布袋巖下。

陸生前留有遺言,死後要弟子們用布袋裝殮他的遺體,直接拋入深山窮谷之中,與土木同穴。弟子們不忍,仍然葬入墓塋,布袋巖由此得名。

5、溫子升(495-547年),字鵬舉,濟陰冤句(今山東菏澤)人。東魏大臣,著名文學家,北地三才之壹。

晉朝大將軍溫嶠後代。父親溫暉,曾任兗州左將軍長史,行濟陰郡事。北魏孝明帝初年,東平王元匡召募辭人,補充禦史,時年二十二。永熙中,為侍讀兼舍人、鎮南將軍,加金紫光祿大夫,遷散騎常侍、中軍大將軍。

東魏武定五年(547年),館客元瑾作亂,高澄懷疑溫子升同謀,囚入晉陽監獄,餓死獄中。著有《文筆》35卷、《永安記》3卷傳世,輯錄《溫侍讀集》。

在北魏到北齊的文學史上,溫子升是壹位有成就的著名文學家、詩人。他創作的詩文傳到江南,梁武帝很賞識他的文筆,深有感慨地說:“曹植、陸機復生於北土,恨我辭人,數窮百六。”陽夏守將傅鏢出使到吐谷渾,看到那裏國君的床頭上放著數卷書籍,都是溫子升的作品。

當時文人對溫子升的文學成就給以很高的評價,王暉業說:“江左文人,宋有顏延之、謝靈運,梁有沈約,我子升足以陵顏轢謝,含任吐沈。 ”楊彥遵作《文德論》,認為古今辭人皆負才遺行,澆薄險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溫子升彬彬有德素。

《北史·文苑傳》評論溫子升的孫彥舉說:“並自孤寒,郁然特起。鹹能綜采繁縟,興屬清。”子升嘗作韓陵山寺碑,廋信使北還,人問北方文士如何?信道:“惟韓陵片石,堪***語耳!”古人的這些贊美之詞從壹個側面反映了溫子升在當時的文壇上確實產生過很大影響。

百度百科——賈思勰

百度百科——酈道元

百度百科——裴松之

百度百科——陸修靜

百度百科——溫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