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記述恐怕國內的讀者會比較熟悉,因為它基本上是我們從官方教科書和官方史書上讀到的關於蘇德戰爭爆發的標準記述。從衛國戰爭前期蘇聯紅軍遭受的慘重損失來看,似乎紅軍真的被納粹德國打了個措手不及,這似乎加深了蘇聯作為被侵略方的無辜。然而,真的有那麽簡單嗎?交戰雙方真的只是侵略者和受害者那麽簡單嗎?長期以來,國際史學界壹直在爭論壹個問題,即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為何在其西部邊境地區集結如此驚人的軍隊?如果只是為了防禦希特勒的進攻,那麽其兵力部署顯然過於靠近邊界線,明顯缺乏縱深,不符合戰略防禦縱深梯隊配置的部署原則。蘇聯軍隊的部署與其說是防禦性的,不如說是侵略性的。但由於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在前蘇聯解體之前,歷史學家很難對當時蘇聯的真實意圖做出明確的判斷,只能在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推理。因為戰爭壹開始蘇聯就被打了,看來蘇聯對戰爭沒有足夠的警惕和準備,斯大林應該是“受害者”。
德國著名納粹元帥、1940傑出西方閃電戰計劃的設計者馮·曼施泰因在其著作《失去的勝利》第八章中對戰前蘇聯的戰略意圖進行了分析。他寫道:
“關於俄羅斯軍隊的部署是防禦性的還是進攻性的,壹直有很多爭論。但如果考慮到集中在俄羅斯西部的兵力數量,以及集中在比亞韋斯托克和拉瓦附近的強大裝甲部隊,那麽或許我們應該呼應希特勒的說法,俄羅斯遲早會采取攻勢。然而另壹方面,俄羅斯在1941年6月22日發動部隊,並不能說俄羅斯準備立即采取任何帶有侵略意圖的行動。
我認為最接近事實的是,俄羅斯部署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應對各種情況——為了占領波蘭東部、比利時和波羅的海,俄羅斯已經動用了相當強大的軍隊。毫無疑問,1941年6月22日,俄軍仍分散在這些縱深地區,因此只能用於防禦任務。但是,壹旦德國的政治或軍事形勢發生變化,這種部署的形式也可以立即改變。沒有任何延誤,俄軍可以立即轉入進攻。因此,盡管直到6月22日他們在形式上仍處於守勢,但俄羅斯的部署確實是對第三帝國的潛在威脅。只要有壹個有利的機會——軍事的或者政治的——俄羅斯就有可能直接進攻德國。
當然,在1941的夏天,斯大林可能更傾向於避免與德國發生沖突。但是,如果國際局勢的發展遲早讓俄羅斯當局認為可以對德國施加政治壓力,甚至采取軍事行動,那麽這種臨時性的防禦部署就可以迅速轉變為進攻。也就是我說的足以應對任何情況。"
根據曼施泰因的判斷(當然他在作出這個判斷的時候不可能知道“雷雨”計劃的存在),蘇軍整體上處於守勢,但我們不能排除在這種守勢中有壹些看似反常的部署,而且這種守勢看似具有強烈的攻擊性。
前納粹德國將軍阿明·馮龍在美國人維克多·亨利翻譯的《失落的世界帝國》壹書中也說:“在德國的著作中,壹般都說蘇聯軍隊的部署顯示了斯大林的進攻意圖,希特勒只是先下手為強。但大多數德國歷史學家現在承認,俄羅斯的部署是防禦性的。”
看來“大多數德國歷史學家”很可能是被斯大林騙了,斯大林腦子裏的“雷雨”隱藏得如此之深,以至於德國決策層無法相信斯大林可能會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先打擊德國。除了前面提到的曼施泰因,納粹將軍馮·蒂佩爾斯基(von Tippelskirch)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五章中分析蘇德戰爭前的背景時,曾以肯定的口吻說:
“說蘇聯將在不久的將來挑起與德國的武裝沖突,無論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似乎都不可思議;但是,擔心蘇聯在未來有利條件下可能成為不友好甚至危險的鄰居是完全有道理的。目前,蘇聯沒有理由放棄以前那種幾乎不用武力就能取得突出成就的政策。.....克裏姆林宮的謹慎和清醒的政策不會產生攻擊德國的企圖。”
現在看來,這種誤判真的不能算是德國人的疏忽,因為即使在今天,直到人們掌握了比蒂佩爾斯基時代更多的史料,仍有相當壹部分人(包括歷史學家)不相信斯大林會在1941率先進攻德國。
索科洛夫的書告訴了世界壹個道理。他在《二戰秘密檔案》壹書中,用相當大的篇幅分析論證了壹個驚人的事實:斯大林曾計劃於1941年對德國發動毀滅性的軍事進攻,從而壹舉稱霸歐洲。這個計劃被命名為“雷雨”。這個我們還能反駁什麽?如果連俄羅斯的歷史學家都承認《雷雨》的存在,我們還有什麽理由可以否認?我不妨在這裏再補充壹個素材。記得看過朱寫的《二戰德軍士兵訪談錄》(壹般情況下,我不願意看中國寫的有關二戰的歷史著作,但這本書是個例外。因為它的內容基本上是德軍士兵關於那場戰爭的個人回憶,並不是歷史研究著作,所以我認為可以算是歷史見證的第壹手收集)。這本書是作者在德國對二戰德國老兵的長期采訪。在這本書裏,壹個叫戴克的德國老兵(出生於1919,戰後獲得博士學位)確信蘇聯有進攻德國的計劃。他說:
“我從進攻的第壹天就參加了蘇德戰爭。我在蘇聯的所見所聞讓我相信俄國人已經做好了進攻的充分準備。我們在蘇聯打了壹場又壹場的攻城戰,遇到的蘇軍不勝枚舉。短短兩個月,被俘的俄軍就有300多萬,簡直是人山人海。後來我才知道,俄國人在靠近德國的西部軍區部署了170個師,超過了他們總兵力的壹半。這麽多軍隊被部署在德國邊境附近僅僅是為了防禦?我不信!”(見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尋找二戰德軍士兵》第29頁)
接著,戴克進壹步解釋道:“作為壹名士兵,在戰鬥中可以感受到敵人是處於防禦狀態還是準備進攻狀態。妳知道,沒有軍隊可以同時出現在這兩個州。因為俄軍正在全力準備進攻,缺乏防禦的準備和部署,縱深很弱,所以會在突然襲擊下被擊潰。”(參見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尋找二戰德國士兵》,第30頁)
在采訪的最後,朱指出,迪茨科的上述觀點(當然不止這些觀點)在德國二戰老兵中頗具代表性。德國普通士兵的觀點似乎與戰後德國壹些高級將領和歷史學家的觀點不同。也許,普通士兵是戰爭最直觀的見證者,是壹線戰爭場面的直接見證人。他們在壹些問題上的觀點,可能比那些戰後生活在舒適的書房裏,僅憑數據判斷歷史的學者更接近事實。
我在1941聽說過蘇聯試圖進攻德國的“謠言”,但在接觸索科洛夫的著作之前,我沒有確切的材料,特別是俄羅斯歷史學家的肯定結論,所以我不得不在撰寫《戰爭史筆記》第九部分時,根據西方相關著作的描述和對時局的邏輯分析,作出如下判斷:
“至於當時蘇聯是否會主動進攻德國,就我的感覺,似乎只是理論上的。更明顯的標誌是,蘇聯當時采取的軍事和外交行動似乎更符合戰略防禦的需要(盡管他們的行動對壹些受害國具有侵略性)。要清楚的是,當時紅軍的實力從來不足以戰勝德軍。而且當時德軍如日中天,戰鬥力處於巔峰。整個戰場除了孤島英國,沒有壹個像樣的對手。從戰略層面來看,即使斯大林內心有積極進攻德國的想法,在這個時期、這個背景下也不太可能實施。選擇在德軍在西線發動進攻的時候就更好了。像斯大林這樣精明的政治領袖,恐怕是不可能在敵人最強大的時候打擊敵人的。再說,畢竟德國和蘇聯簽了條約。斯大林可能認為,只要德國人不破壞這個條約,蘇聯就應該滿足於利用已經爆發的戰爭和歐洲目前的局勢所獲得的利益,實在沒有必要冒險進攻德國。
所以我的判斷是,斯大林當時應該不會主動進攻德國,他更符合邏輯的想法應該是如何阻止德國可能的進攻。所以我覺得希特勒在1941對蘇聯的打擊可能是為了消除壹個潛在的而不是現實的威脅。"
現在看來,我的上述觀點可能有三點與當時蘇聯的真實情況不太相符:(1)根據索科洛夫的記載,1941年的斯大林並不認為紅軍的實力不如德國。相反,他認為紅軍的素質至少不亞於德軍,而且紅軍的規模明顯強於德軍,所以全副武裝的斯大林沒有什麽好隱瞞的。索科洛夫在書中寫道:“他[斯大林]並不懷疑紅軍確實比法西斯德國強大,它擁有更多的坦克、飛機和大炮。所以斯大林認為希特勒應該怕他,在他的東部邊境采取防禦措施,因為他怕蘇聯可能進攻。斯大林本人並不像人們所誤解的那樣害怕希特勒。”(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我專門介紹了蘇德戰爭爆發前兩國的軍事實力對比(2)。
(2)德軍很快結束了西線戰爭,沒有放棄斯大林進攻德國的計劃。當然,德軍西線戰役進行得如此順利和迅速,確實出乎斯大林的意料。他本打算在德國難以在西線作戰的時候,從背後捅德國壹刀。索科洛夫說:“在德軍進攻西線之前,蘇聯領導人心情很好。他夢見法西斯武裝被困在不可逾越的馬奇諾防線,紅軍大舉西進,抓住德軍薄弱環節,占領波蘭、斯洛伐克、捷克,直擊敵人心臟。在易北河的某個地方遇見心懷感激的英法聯軍——如果妳幸運的話,在萊茵河。半個歐洲將被蘇聯控制。這離蘇聯紅軍用刺刀創造的和平革命不遠了。”(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
然而,即使在德軍結束西線作戰,主力開始東進之後,斯大林仍以極其機密的方式繼續推進他的“雷雨”計劃,只是將實施時間從原計劃的1940年推遲到1941年。甚至德軍在西線的勝利也可能讓斯大林看到比1940年更廣闊的前景。對此,索科洛夫寫道:“在法國人被打敗,英國人被趕出大陸之後,紅軍突然因為它的勝利而在他們面前展現出壹個極其誘人的前景。妳可以期望到達拉曼奇海峽,或者妳可以——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越過比利牛斯山脈,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蘇維埃政權。巴爾幹就像壹顆成熟的果實,和伊斯坦布爾壹起,它將真正落入斯大林手中。”(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
也許在斯大林看來,法國的投降和英國武裝力量被迫從歐洲大陸撤出,使得蘇聯在未來可能在中歐和西歐展開的戰略進攻行動中,突然失去了兩個強大的軍事對手,而現在蘇聯只有壹個對手,那就是德國軍隊。如果斯大林真的是這樣想的,我們不僅要驚訝於他吞並整個歐洲的野心,還要驚訝於他對臃腫低效的蘇聯戰鬥力的極度自信。
(3)斯大林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態度,其實和希特勒是壹樣的,都只是把它當作掩蓋自己戰爭計劃的工具而已。兩個獨裁者都決定壹旦進攻時機成熟就毫不猶豫地撕毀條約。按照官方的傳統,斯大林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目的,即使不能完全阻止希特勒的入侵,至少也是為了盡可能地拖延希特勒的入侵,從而贏得防禦的準備時間。索科洛夫的作品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壹方面,斯大林根本不想進行戰略防禦,他的出發點是主動進攻;另壹方面,他不相信希特勒敢在邊境地區面對裝備精良、擁有百萬士兵的蘇聯紅軍沖鋒陷陣(他們在裝備和人員上有明顯優勢)。
那麽,斯大林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有進攻德國的想法的呢?索科洛夫認為可以追溯到1939年底。他說:“當朱可夫還在遙遠的蒙古時,斯大林就已經成熟了壹個非常具體的攻擊‘朋友和盟友’希特勒的計劃。這位朋友在1939+02真誠地祝賀蘇聯領導人六十大壽,並祝斯大林個人‘身體健康’,’。”(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
這個時間很能說明問題,意味著斯大林在希特勒之前就開始專門策劃進攻對方。換句話說,史達林比希特勒更早策劃對對方的侵略戰爭,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是在1940年下半年提出的。套用壹句刑法的犯罪學理論,斯大林比希特勒更早地進行了“犯罪準備”。索科洛夫特別提到了歷史上曾有爭議的著名的“卡廷屠殺波蘭軍官事件”(這個事件現在已經沒有爭議,經過歷史學家的充分考證,這個事件確實是蘇聯而不是德國所為。),1940四五月間,在蘇軍入侵波蘭時被俘並關押在蘇軍監獄和戰俘營的約15000名波蘭軍官和約10000名波蘭平民(其中大部分是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在斯摩棱斯克的卡廷和哈爾科夫森林公園被蘇聯內務部隊集體處決。這壹事件也成為斯大林有意進攻德國的證據之壹。按照索科洛夫的解釋,斯大林之所以要殺死這些被俘的波蘭人,是因為斯大林在1940年2月左右決定與德國開戰,這意味著:①斯大林必須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改變立場,站在英法(和美國)的陣營中;(2)由於立場的改變,在波蘭問題上也必須做出改變,必須承認波蘭的主權獨立(因為它也將成為蘇聯的盟友),釋放所有在1939年與德國瓜分波蘭的戰爭中被蘇聯俘虜的波蘭人,組建波蘭軍隊。而被蘇聯俘虜的兩萬多波蘭人,基本上都是政治上敵視蘇聯的。如果以這些人為骨幹組建壹支新的波蘭軍隊,這支軍隊在政治上很難服從蘇聯,而會服從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這種前景是想在戰後完全控制波蘭的斯大林完全無法接受的。因此,這些“政治上不可靠”的波蘭人必須在蘇聯對德開戰前被秘密處決。斯大林需要的是壹支新的波蘭軍隊和壹個服從蘇聯的新政府。
軍事上,蘇聯於1940年6月開始大規模組建機械化部隊,1941年初開始組建空降旅,蘇聯空軍實力在原有基礎上進壹步增強。與此同時,紅軍也進行了相應的人事調整。被斯大林認為是紅軍將領中最擅長進攻作戰的朱可夫從蒙古調到西線,擔任當時蘇軍人數最多、作戰裝備最充實的最大軍區基輔特別軍區司令。斯大林告訴朱可夫把他在蒙古對日作戰的成功經驗運用到西線蘇軍的訓練中,而朱可夫在蒙古的作戰經驗是進攻。1941期間,蘇軍舉行了兩次戰役和戰略演習。雖然提出演習的背景是蘇聯遭到德國攻擊,但重點演習其實是進攻戰,正如索科洛夫所說:紅軍準備的是進攻,不是防守。之所以把演習的背景定為反擊侵略,只是為了在名義上更符合“蘇聯人民熱愛和平”的官方宣傳基調。索科洛夫指出:
“[1941年]1月的演習絕不是1941年6月災難的預演。它們是蘇聯未來入侵歐洲的預演。但是,僵化的宣傳模式要求紅軍始終以進攻來反擊‘帝國主義的入侵’。因此,還有關於“西方”、“西南”和“南方”進攻蘇聯的額外信息。只是為了讓參加演習的紅軍指戰員不產生任何懷疑,所謂蘇聯愛好和平的政策,全都只是擴張計劃的幌子。.....事實上,在兩次演習過程中,只制定了蘇聯入侵鄰國領土的計劃。”(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1941 1,朱可夫被調任紅軍參謀長。1941年3月,蘇軍通過了西線戰略發展計劃,選擇西南作為主攻方向。在計劃中,把任務交給後來的西南方面軍的部分有壹個值得註意的標記:“6月12開始進攻。”索科洛夫認為這個標誌很有說服力,只能這樣理解:當時進攻德國的原計劃是6月1941 12開始。眾所周知,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於6月22日付諸實施。但由於蘇聯運輸能力有限,無法保證在12年6月前集結足夠的兵力,也無法保證燃料、彈藥等物資的供應。因此,蘇聯不得不將發動攻擊的日期推遲到7月。此外,當戰爭臨近時,蘇軍中的反德政治宣傳開始大規模進行。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向各部隊發出了名為《近期政治宣傳任務》的指示,其中明確指出:
“戰爭是我們的邊界。帝國主義隨時可能進攻蘇聯。我們應該準備用我們自己的進攻性軍事行動來阻止敵人的進攻...軍事行動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摩托化部隊占優勢的情況下,防禦策略收效甚微,最終會以失敗告終。所以對付德國,必須采用這種強大技術裝備支持下的進攻策略。.....紅軍各軍兵種的整個訓練過程,都要牢牢貫穿進攻精神這條主線。”(見《二戰秘密檔案》第三章)
這壹指令清楚地表明,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蘇軍確實有明確的先發制人德國的計劃。如果斯大林並沒有打算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先進攻德國,而只是像很多人(包括我壹段時間)誤以為的那樣,盡量拖延德軍的進攻,不給希特勒發動戰爭的借口,那麽蘇軍既不會進行反德宣傳(因為這樣的舉動無疑會引起德國的強烈懷疑,甚至激怒德國人),也不會在對德戰爭中突出進攻主線。
蘇聯工業正在全力生產新的飛機和坦克。到6月22日,1941,蘇聯已經生產了2740多架新飛機。新型坦克1861。與此同時,蘇軍也在大規模擴編整編,從1939年的98個師擴充到戰爭爆發前的303個師,士兵總數從200萬迅速增加到500萬。根據斯大林的估計。至少需要1942才能完成紅軍這支龐大軍隊的整體改造。屆時,蘇聯將建成壹支龐大的機械化部隊,共有29899輛坦克(包括15834輛T-34和KB坦克)。斯大林曾說,“如果1942爆發戰爭,紅軍將無往不勝。”斯大林的說法是正確的。眾所周知,由於蘇聯戰時工業的高效率,到1942年秋,蘇軍已經基本完成了新式武器的換裝。從此,德軍在戰場上失去了主動權。它開始撤退,直到最後崩潰。
然而蘇德戰爭出乎斯大林的意料,在希特勒征服英國之前的1941年爆發。德軍在紅軍完成武器重裝前,以前所未有的奇襲成功地打了對方壹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