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秋節是怎麽來的?

中秋節是怎麽來的?

中秋節的起源是關於中秋節是如何產生的故事。

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壹詞最早出現在夏:“中秋,教兵。”早在周朝,人們就認為這種美景是練兵的好時機。但根據目前的文獻記載,中秋節應該是在隋唐時期成為節日的。因為據我國最早的專著《荊楚年代年譜》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期還沒有“中秋節”的概念。

然而,如果我們探討中秋節,我們可以從先秦時期的秋崇拜和拜月談起。中國是壹個古老的農業國家。農業的發展與季節有很大關系,秋天是壹個收獲的季節。《說文解字》把“秋”解釋為“熟糧”。在生產力極低、科學不發達的時代,雖然沒有系統的神的概念,但人們已經直接把自然物和自然力當作有意誌的物體來崇拜。對天體的崇拜之壹是對月亮的崇拜。“夜明,月也祭”,“祭日於壇,祭月於脊,以不靜明,控上下。祭東,月西,陰陽之長,遊終,以致天下之和》等記載都說明了這壹點。“祭日”叫“春禱”,“祭月”叫“秋報”。於是,圍繞“秋報”出現了壹系列儀式和時尚活動。"田字春日朝日,秋月朝日,夕月夕至."這裏的“晚月”是秋分晚上祭月。可見,祭月理論在先秦古籍中已經得到證實,中秋節是在秋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古代只有秋分的活動,沒有中秋節。秋分在8月15日左右,但因為是閏月,所以8月初至8月底的任何時候都可能出現。然而,秋分是月亮的節日,人們總是把這個節日與月亮聯系在壹起。如果秋分出現在下半月,甚至月末,人們很難看到月亮。無月之夜祭月,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因此,後來人們把“祭月”的活動固定在秋分到八月十五日,並把八月十五日定為中秋節。

中秋節是怎麽來的?

通常,許多人說中秋節起源於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昨日嫦娥以西王母長生不老藥服之,故以月之精去月。“嫦娥為這壹舉動付出的代價是苦役,她終身不能重返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心,寫了壹首詩:“大白兔秋天搗藥,春天復活。女的鄰居是誰?”雖然嫦娥自己對月宮的感覺很好,但是她耐不住寂寞。她每年8月15日的通宵返回地球與丈夫團聚,但必須在天亮前返回月宮。中秋節過後,世人不僅想和嫦娥在月亮上相聚,也希望嫦娥能下凡來看看她的美麗。因此,當許多人在拜月燒香時,他們祈禱“男人願意早點去蟾宮,爬仙女的月桂嗎?女人願意長得像嫦娥,圓得像明月。“年復壹年,人們把這壹天當作節日來慶祝。

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起義紀念日。元朝末年,人民無法忍受政府的統治。中秋節,他們寫下“殺韃靼,滅元朝;紙條“8月15日壹起做吧”藏在壹個鉻制的小圓餅裏,互相傳遞。8月15日晚,家家戶戶聯合起來,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後來,每年中秋節,我們都吃月餅來紀念這壹歷史性的勝利。

中秋節的錢塘江潮

錢塘江潮是世界上壹大奇觀。農歷十六至十八(八月),最旺。

當潮水從浙江海口湧起時,它看起來幾乎像壹條銀白色的線。潮水越來越近,就像從玉城雪嶺湧來的潮水。聲如雷鳴電閃,震撼激蕩,吞沒蒼穹,蕩起驕陽,氣勢極為磅礴。在楊萬裏的詩中,“海中之銀為國,河中之玉為腰”描述了這樣的場景。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知事都要來浙江館檢閱水軍,數百艘戰船在海峽兩岸。然後,五個隊形排演,突然加速,跳躍,分開,合並,各種變化。與此同時,水面上還有人騎馬、舞旗、舉槍、揮刀,仿佛踩在平地上。突然到處都是黃煙,岸上的人和船上的人根本看不到對方。傳來水爆的轟鳴聲,聽起來像是山塌了。當硝煙散去,水面又恢復了平靜,不見壹艘船的蹤跡,只剩下被大火燒毀的“敵艦”,隨波逐流。數百名擅長遊泳的吳兒披頭散發,塗上文藝色彩,手舉十面大彩旗,爭先恐後地逆流而遊,迎潮而上。(他們的身影)出現在萬初的驚濤駭浪中,折騰著身體,變換著姿勢,但旗尾壹點也不濕,就憑借這個(表演)展示了他們的(高超)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