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刻書的地域分布
宋代是我國雕版印刷普遍發展的時代,全國各地都有圖書雕版印刷活動。由於各自的地理、自然、文化條件不同,其繁榮程度也不同。形成了宋代刻書的幾個中心區域,刻出的書各有特色。北宋初期,四川的篆刻最為繁榮,這是從唐五代承襲下來的。到了北宋後期。浙江是刻書最精致的地方。南宋時,福建刻書數量居全國之首。由此,宋代形成了三大著名的書刻中心。
(1)四川地區。自唐代以來,印刷業得到了長期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僅從宋初政府讓四川承擔《大藏經》雕刻的龐大工程,就可以看出四川在雕刻印刷方面有著雄厚的經濟基礎和技術實力。四川版畫因此在全國更有名。南宋以後,四川書刻中心從成都遷到眉山。如前所述,四川轉運了荊賢孟題寫的《宋書》、《舒淇》、《梁書》、《陳數》、《舒威》、《北舒淇》、《周貝書》七部史書,成為舉世聞名的四川眉山七史。在他的倡導下,眉山地區還刻有《李周》、《春秋》、《禮記》、《孟子》、《史記》、《三國誌》等經典和歷史著作。南宋中期,眉山油坊刻本《元規》問世,代表作數千卷,印證了宋代四川民間雕版印刷的發展與繁榮。蜀刻本多以監本為基礎,進行再刻,重在校勘。內容和印刷都很優秀,但蜀刻本已經很少流傳下來了。
(2)浙江地區。北宋時期,生產發達,經濟繁榮。杭州曾為國子監刻過不少書,浙東路、浙西路廣大地區的刻書生意也十分繁榮。南宋時,杭州成為首都和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進壹步促進了官、私、地方刻書的發展。在臨安城裏,有帳篷北街、中安橋修文坊、祠堂前的私人書店。由於雕刻工匠技藝高超,所以選用了許多紙墨材料作為最佳材料。雖多為“書架”,但仍鐫刻著精美的藝術品,出現過陳、尹、郭、榮氏等名家書架。據王國維對五代兩宋監察書的考證,宋代監察書共有182種,大部分刻於杭州。除了臨安(杭州)最精致,浙江其他地方也刻書。比如紹興、寧波、臺州、兗州、嘉興、湖州、溫州、衢州、梧州、建德等。都有刻書,留給後人。據王國維對浙江古代期刊的考證,杭州刻書有182種,而嘉興、湖州、寧波等地刻書有300多種,其中以宋代刻書為最。
(3)福建地區。宋代福建的刻書業主要集中在建陽和福州。前者以作坊刻書出名,後者以寺廟刻經出名。書店刻本主要集中在簡陽的馬沙鎮和崇化坊。世稱鑒本。宋·朱穆《郁芳勝覽》曾說:“馬沙、崇華產書,數為書屋。”建陽地處閩北武夷山脈,竹木繁盛,造紙術發達,為刻書印刷提供了有利條件。《福建通誌》提到:“建陽與崇安交界處有方舒村,各村皆從事印書”。方舒村因刻書而得名,至今仍稱方舒鄉、方舒鎮。以作坊刻書聞名的建安俞氏家族,就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與此同時或之後,還出現了熊、陳、鄭、葉等書法家。在鎮東北20裏的馬沙鎮上,還有劉、蔡、於等,他們都從事刻書工作,延續了數百年。
福州是宋代刻經的中心之壹。它始於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的東禪寺,佛教經典《崇寧萬壽藏》、開元寺版《毗盧藏》,乃至北宋惠宗年間刻制的道教經典《萬壽道藏》,都是在同壹個地方完成的,足以證明這個總計近兩萬卷的龐大工程是可以在同壹個地方完成的。
此外,福建其他地方也有刻書,流傳至今。如鹹春元年(1265),建寧知府刻制朱《周易》十二卷(今北京圖書館)。《汀州寧化縣誌》刻於賈昌朝紹興十二年(1142)十卷。
宋代刻書的地方除了上述三個中心地區外,還有汴梁、建康、坦洲、徽州、冀州、福州、潮州等地,以及河南、江蘇、江西、湖南、安徽等地。汴梁是北宋的都城,經濟文化繁榮,也是黃河流域的篆刻中心之壹。僅從《抱樸子內篇》壹書中榮六郎隨政府南遷的書鋪所介紹的歷史情況,就足以證明京都宋都的書刻業是繁榮的。
再如:紹興十八年(1148)建康縣刻花間集,平江府刻樓法式,翟三年(1807)昆山縣刻昆山雜用,安徽歙縣魏覺哉十二年(65438)刻春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