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耄耋耆耈是什麽意思?

耄耋耆耈是什麽意思?

耄耋耆耈讀音為:mào、dié、qí、gǒu

耄耋耆耈

這句話的意思為指年紀很大的人。

每個字的譯文為耄:80-90歲的年紀。昏亂。耋:年老,70-80歲的年紀。耆:60歲以上的人。強橫。耈:同“耇”,指老人面部的壽斑。耆老:老年人,特指德行高尚受尊敬的老人。俊耆:才德卓異的老人。同耆:有相同的嗜好。耆民:年高且有德之民。

句話在古代的含義

在古代,人們對男女的稱呼會因年齡的不同而有區別。壹般來講,老齡男性稱“壽”,而老齡女性稱“福”。

耄耋耆耈是兩個詞語,所代表的含義都是年齡很大的老人,雖然表達的意思相同,但所指的的年齡有區別。

這兩個字最早記錄在《詩經》裏,曹操在自己的《對酒歌》裏也提到這兩個字。

壹句“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濟草木昆蟲”,體現了這位梟雄的心懷天下。

正是因為“耄耋”這個詞和“貓”“蝶”兩個字音近。

所以古人經常在壹些陶瓷、繪畫或者其他器物上畫上蝴蝶和貓的圖案,寓意長命百歲、福壽綿長,這壹類圖也被後人統稱為“貓蝶圖”。

關於“耆耈”的用法

在古籍裏,“耆”這個字往往代表德高望重的老人,比如說“耆老”、“耆年”等等,它本義指六十歲的老人,不過現在我們通常拿它泛指老人這個群體。

“耈”也是壹樣,都經常用作對老人的泛稱。

我們可以觀察壹下“耈”的字形,有沒有感覺它像是壹個佝僂著腰背的老人,這就是漢字的奇妙和有趣之處。

除了這四個字之外,古代對老人年齡的稱謂很多,個個兒寓意深遠,體現著漢字的博大精深。

就比如,孔子曾說“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由此“耳順之年”便成為了60歲的代名詞。

除此之外,民間常說“六十壹甲子”,所以“花甲之年”也是60歲的壹個說法。

“從心之年”、“古稀之年”則是古人對70歲的稱呼。杜甫有詩“人生七十古來稀”,簡單理解就是說,在古代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已經十分稀少了。

不僅如此,古人到了七十歲往往會“光榮退休”,平時上朝乘坐的公車也擱置起來不再使用,所以“懸車之年”也被用來稱呼70歲老人。

期頤(qi yi)指的是人活到壹百歲。朱熹對“期”的解讀是“周匝(za)之義”,就是說人生已經轉過壹圈了。

頤,便是人到了需要精心照顧的年紀,我們現在也常常說“頤養天年”,就是出自於此。

我們就是在漢字的橫平豎直裏寄托了自己樸素的情感。

正如“耄耋耆耇”這四個字,在記錄老人年齡的同時,也傳遞了孝親敬長、長壽平安的美好寓意,所以這些字才能流傳至今,為我們所認識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