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太古遺音——琴曲題解的《胡笳十八拍》

太古遺音——琴曲題解的《胡笳十八拍》

這是壹首根據同名抒情長詩而譜寫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壹詩,初見於南宋朱熹(公元1130壹1200)所編的《楚辭後語》,是繼蔡琰的《悲憤詩》、劉商的《胡笳曲》以及王安石等人詩作之後,同壹題材的又壹詩作。詩文深刻而感人,抒寫了蔡琰思念故鄉和惜別稚子的思想感情。詩中多次出現:弦欲絕、欲罷彈、弦急調悲等語句,因而可以認為是專門為琴歌而寫。

樂曲是否和詩詞同時創作出來的,目前還無從證實。但從形式到內容,兩者的關系都是很密切的。同壹題材的琴曲始自唐代,即前文介紹過的《大胡笳》和《小胡笳》,南唐蔡翼創作過《小胡笳十九拍》,北宋琴曲曲目中出現了《別胡兒》、《憶胡兒》,北宋的吳良輔也曾譜寫過王安石的胡笳詩,但直到南宋才首次看到有關琴曲《胡笳十八拍》的記載。流傳至今的《胡笳十八拍》,應屬後者。

宋朝當局面對北方來的侵略勢力,壹再屈辱退讓,愛國人士對此無不痛心疾首,悲憤填膺。陸遊、辛棄疾的詩詞,突出地代表了這樣壹種強烈的愛國熱情。愛國的文人們還利用傳統題材,抒發他們的感慨。王安石、李元白、李綱等人據蔡琰的《悲憤詩》所擬寫的《胡笳十八拍》,就是在這種歷史情況下的產物。李綱在他擬作的《胡笳》詩序中就明確指出:靖康之事,可為萬世悲。暇日效其體集句,聊以寫無窮之哀雲。靖康(公元1126)之後,喪失了北方大片國土,從此開始了偏安壹隅的南宋王朝。李綱仿效蔡琰詩體,正是為了寫出現實生活中無窮之哀。

南宋滅亡後,汪元亮隨三宮北去,在獄中為文天祥彈奏《胡笳十八拍》, 也是抒發亡國之恨與無窮之哀。《胡笳十八拍》哀切悲憤的曲調,壹時引起許多愛國臣民強烈的***鳴。有的說:怊悵悲憤,思怨昵昵,多少情,盡寄《胡笳十八拍》。有的說:拍拍《胡笳》中音節,燕山孤壘心石鐵。有的則聯系其重返故國的迫切心情,寫道:蔡琰思歸臂欲飛,援琴奏曲不勝悲(均見《琴書大全》)。可見,樂曲在這壹時期出現並流傳開來,決非偶然,是有其深刻的政治社會原因的。

《胡笳十八拍》歌中唱道:幹戈日尋兮道路後,民卒流亡兮***哀悲。通過描述漢末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來控訴宋末人民背井離鄉,飽受蹂躪的同樣遭遇。幹戈日尋是統治階級間爭權奪利所造成,各族人民之間,本來並沒有什麽根本的利害沖突。羌胡蹈舞兮***謳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表達了各族人民要求團結、反對分裂、要求友好、反對征戰的***同心願。人們對殘酷的現實提出了尖銳的質問:問天有沒有眼睛?問神有沒有靈?這實際上是對統治者提出的強烈抗議;質問疆場征戰何時歇?這種怨氣浩於長空,不容於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