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國家強制性的移民。歷朝統治階級,為了加強所統轄地區的經濟發展,或消除各地的反叛勢力,維護當朝的統治,強制性地組織移民,尤其早期朝代最為突出。見於史料記載的事例也很多,像戰國時期在秦滅巴蜀以後,便在那裏設置蜀郡,強遷關中民眾萬戶到蜀郡,開墾土地,發展生產;至漢代,統治者又曾組織移民,"關東貧民徙隴西、代北、西河、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人口"(《漢書?6?1武帝紀》)。關東,指潼關或函谷關以東;隴西,郡治今甘肅臨洮南;代北,大致相當今山西繁峙、五臺、原平、代縣及河北懷安、蔚縣以北地區;西河,郡治今內蒙古東勝縣;上郡,郡治今陜西榆林東和南;會稽,郡治今江蘇蘇州市。再有,漢初,為消除各地舊貴族和豪強勢力,維護漢朝統治,漢高祖劉邦采納婁敬(後賜劉姓)之建議,曾遷六國貴族後裔和關東豪族於關中,置於中央政府監視之下,大約有20萬之眾
第二,因留戍而定居異地。歷代統治者在周邊都調用了大批留戍邊防,這些由統治者直接調遣去的官兵,與當地的婦女結為夫妻,組成小家庭,便定居了下來。像秦代留成長城或嶺南的,漢留戍西域的,唐代留戍閩(今屬福建)中的,就屬於這種情況。
第三,因官職遷調或因仕宦於某個朝代,或因王朝或諸割據政權的建立而移居他地。因官職遷調多為壹個家族的遷徙,往往又因世代為官異地,其後代家族不僅顯貴,而且還形成了許多異地望族。這不僅是歷代姓氏家族形成郡望的主要原因,也是姓氏遷徙中最為普遍的現象。同時,也是姓氏尋覓家族脈絡發展的壹個重要途徑。因仕宦於某個朝代而遷徙是歷代最普遍的現象。我們知道,中國歷代王朝的改換是相當頻繁的,自然其王朝的都城也有所變動。故而因仕宦於某個朝代而遷入其都或統轄地的人數也是非常多的,而遷入的人士,又多出自業大族大之家。
第四,因王室之亂及少數民族人主中原而導致的各地連年的戰亂,再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使成千上萬的家族被迫離鄉背井,遷徙外地,以求生存。這也是導致各姓氏家族遷徙的最主要的原因,尤以魏晉、唐五代、金元三個不同時期最為突出,也即我國歷史上在這三個時期發生三次民族大遷徙。其遷徙的方向則主要為我國南方,其人口之眾多,規模及相繼持續時間之長,也是其它時代或別的原因導致遷徙所無法比擬的。其具體事例像漢末的"董卓之亂"引發的士族大批遷徙到今江蘇、浙江、四川、廣東等地;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後出現的由匈奴貴族劉淵、劉聰父子掀起的"永嘉之亂",引起中原士族空前大規模地持續南遷,也即史稱的我國歷史上第壹次民族大遷徙。
我國很多家族大批地遷居今福建、安徽、浙江、江西、江蘇、湖北等省。唐初至五代,中原士族南遷主要有三次,壹次是唐初,壹次是"安史之亂"之後,壹次是在唐末。其中,後兩次影響最大
第五,因避仇而留居異地。避仇者因遷入異地而往往改他姓,構成了姓氏來源的壹個方面,同時也為異地某個姓氏家族的繁衍增加了新的血液。在封建時代,這種情況也是非常普遍的,故這種困避仇而遷居異地的現象,所導致的壹個人或壹個家族的遷徙也是不可忽視的。如東漢時有個聶臺,和人結下怨仇,為逃避仇人追殺,改姓張氏,隱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他的後人張遼,是三國時曹魏大將,戰功赫赫,被封為晉陽侯。
第六,因子孫繁衍昌盛及自然災害而遷。這也多為聚族而遷,是歷代姓氏家族遷徙異地的壹個較普遍的現象。以於姓為例,其《於氏宗譜》就有這樣的記載:"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勢難連居。姓祖徙白溝河(在今河南盧龍縣),國壁祖汪順天府(今北京市),泰祖居巨野(今山東巨野縣),加之歷代兵亂,自然災害的侵襲,族人四出…… 落戶於外地,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