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幹支紀日法”確定的。這也是古代計算時間的重要工具,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幹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壹個庚日就是10天)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壹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歷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壹年中最熱的時節。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7月7日(或8日)節氣是小暑,古籍《群芳譜》中說:“暑氣至此尚未極也。”因為小暑過後,全年最熱的三伏就到了。《漢書.郊祀誌註》中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這天白晝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不是壹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後日照時間壹天比壹天少了,氣溫卻壹天比壹天升高,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也就是說這時候的氣溫達到壹年的頂峰。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這段時間叫數伏天。
數伏天氣要壹個多月,古人把這段時間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組成。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壹天,10天後是第四個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麽中伏就需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後,中伏就是10天;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叫末伏。
《素問.生氣通天論》言:“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壹個有機整體,自然界有五運六氣之變化,而人體五臟六腑之氣亦必然隨著五運六氣的變化作出相應的反應,這就是中醫的“天人相應”整體觀,也是中醫治療疾病選擇不同季節的理論基礎。同時強調陽氣的重要性,陽氣在生理狀態下,是機體各個臟腑器官功能正常運轉和防病的重要力量;在病理狀態下,是機體抵抗疾病的主要力量。所以只要人體陽氣固密,雖有外邪幹擾,人體也不會受害生病。《靈樞.順氣壹日分為四時》則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壹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順氣,即順應自然之氣,人體氣機要與自然界規律相適應。自然界四時規律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體氣機要與之相適應。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所謂“春夏養陽”是中醫學認為春夏兩季,尤其是夏季,是壹年中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季節,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這個時候壹方面機體陽氣受自然界陽氣引動,機體各種機能條達,經絡通暢,適合扶正培本,補養陽氣;另壹方面伏於體內的陰寒之邪此時受自然界影響相對容易清除。“春夏養陽”也是冬病夏治的理論基礎之壹。
寒濕性關節痛是指人體感受風寒濕邪後所引起的肌肉、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其臨床特點是遇寒冷或天氣變化則病情加重。 風濕寒性關節痛是壹種以關節疼痛為主的疾病,與寒濕邪的侵犯有關,主要表現為關節或肌肉疼痛、酸麻、沈重、屈伸不利等。遇冷或氣候變化時病情加重。
在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春夏養陽”的 養生 觀及經絡學說的指導下,在夏季“三伏天”,自然界溫度最高、陽氣最盛時,通過溫熱藥物貼敷在局部關節處或者是人體相應的穴位上,人體的陽氣得天之陽氣、溫熱藥物相助,陽氣益旺,以陽熱驅散寒濕,祛除體內的“寒濕之邪”,可調和臟腑陰陽,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使失衡的陰陽達到平衡穩態,將“冬病”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態,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冬病夏治的作用。
⑴不要久居寒濕之地或高寒野外作業、野外宿營、野餐等;
⑵不要勞累過度、汗出受風;
⑶不要受寒飲酒,這樣會使皮膚血管擴張,易受風濕寒邪;
⑷不能使得室內外溫差過大,突然外出,不能適應氣溫的變化而感受風濕寒邪;
⑸不要汗後遊泳、水中作業,這樣容易感受寒濕之邪;
⑹婦女產後,月經期間,勞動時候註意保護,不然容易感受風濕寒邪,引起關節疼痛。
⑺不要在夏天睡較潮濕的地板,睡時吹電風扇、空調。
有句老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伏天吃餃子、烙餅、面條的意思,除了有夏收小麥之後糧食充足的喜悅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們,夏天飲食不可太湊合,要多吃點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
1.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醫 養生 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壹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2.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癥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 情感 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如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3.新鮮幹凈
中醫認為,胃為後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欲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壹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胡蘿蔔、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註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4.補水 養生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壹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 養生 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三伏天現在比較流行的是穴位貼敷療法,這是壹種 養生 加治療的方法,就是要在自然界陽氣最足之時,借助伏貼的外力,通過陽性的藥物貼敷在人體的相應穴位上。此時人體毛孔張開,有利於藥物的滲透和吸收,從而將人體內的寒濕驅除,以達到治病的目的,貼伏貼最適合陽虛體質且體內有寒濕之人。
但是現在宣傳最多的是三伏天前幾天進行治療,其實祛寒濕不僅僅在這幾個伏天的點上,更重要的是三伏天這個時間段,只要在壹年中的三伏天這個時間段,通過中藥,艾灸等等方法促進體內寒濕之邪排出體外的方法都是可以好好利用的,這樣最終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利用好三伏天這段時間,不然錯過又是壹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