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蓮香灸的灸史

蓮香灸的灸史

艾灸#姬化身

解讀中醫裏的壹種治療方法,燃燒的艾條是用來熏烤某些穴位的。

艾灸是指用艾絨或中草藥制成的條或柱,用火點燃,在經絡上進行治療,達到驅除疾病、保護人體的功效的治療方法,稱為艾灸。

艾灸療法是中國古代醫學療法的壹大特色。

艾灸療法是中醫最古老的療法之壹。雖然沒有可靠的數據證明艾灸療法的起源,但大多數學者認為這種療法出現的時間不會晚於原始社會。根據現代考古研究,早在北京猿人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知道如何用火和艾灸,《說文解字》解釋為“燒”,意思是用火燃燒。祖先在用火的過程中,可能會不小心燒傷,但結果身體另壹個部位的疼痛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緩解或痊愈,經歷了多次,於是主動用燒傷的方法治療壹些疾病,逐漸產生了艾灸療法。艾灸療法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壹脈灸經》和《陰陽十壹脈灸經》,既是經絡方面的專著,也是最早記載灸法的醫學典籍。書中提到的各種經絡疾病都是通過艾灸來治療的。並發現其中有些疾病甚至可以“久(灸)幾(既)息,病就沒了”(《陰陽十壹脈灸經甲》)。同時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證》也提到了艾灸和熨燙。

中國歷史上第壹部艾灸專著是三國時期曹明(曹操之子)寫的《曹氏灸方》,共七卷,可惜已經失傳。敦煌紙本書殘卷《新集北集九經》最遲抄於唐衛通二年(公元682年),既證實了該書成書甚早,又表明我國早期期刊中有專門的灸療專著。此外,還有壹卷《蒸骨病灸方》是唐翠智緹寫的,記載了對特殊疾病的灸治經驗。雖然原書已經丟失,但它仍被秘密保存在外臺和蘇神梁芳。到了宋代,有關艾灸的專著越來越多,如《黃帝艾灸經》三卷、《溫仁老年艾灸經》壹卷、《習字艾灸經》八卷、《莊綽艾灸貼與疏血法》壹卷等。這些專著從不同時期、不同角度記錄和總結了古代醫家的艾灸經驗。

在晉、唐、宋時期的壹些重要醫學著作和針灸書籍中,艾灸被列為重要內容。金閣弘誌《肘急方》收集了大量當時及以前人們所治的有效而簡便的艾灸方子。書中針灸處方109個,艾灸處方占了94個之多。除了繼承《內經》和《針灸A-B經》中的直接灸法外,還首創了隔物灸法,包括鹽炎灸、蒜灸、川椒灸等。此外,還采用蠟療,用瓦甑代替艾灸器,在管內燃燒艾絨熏蒸灸。金、隋時期的醫家陳是最早倡導灸法的人之壹。他的《消片方》(現已失傳)是中國古代的重要方劑,對艾灸的論述也很多。他指出“夫針灸必有師練,其灸為常人施。”為師解經,針灸齊頭並進;那些不是老師講解,而是可以根據圖片的詳細文字進行艾灸的;野外無圖不懂文的,但是艾灸是根據病情的好方法,說明艾灸簡單有效,易於普及。從散見於其他醫書的近30篇陳灸法方中可以看出,他主張取穴少而精,強調灸前除邪血。強灸次數高達50 ~ 100,而且隨著歲月的增長越來越強也是有用的。特別是關於禁灸,認為《內經》十八處禁灸並不是絕對的,提出直接灸應“避其面部及四肢外露部分,傷其生瘡疤痕之耳”。這些觀點中的許多今天仍然是可取的。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女方》、《千女方》中也描述了大量的艾灸內容。在灸法方面,他增加了多種灸法,如豆豉餅灸、泥餅灸、貼片灸、商輅餅灸等。艾灸的範圍大大擴大了。壹是增加了艾灸防病的內容。如卷二十九指出:“兀術普通百姓常需灸三兩處,故瘡未暫愈,溫瘧之毒氣不傷人。”其次,艾灸治療的疾病數量較前代有所增加,特別是在熱證的使用上,如熱毒引起的癰腫,通過艾灸使之流行、消散;此外,艾灸還用於治療黃疸、淋證、等溫熱、消渴、遺精、失血等。這顯然是對《傷寒論》中壹些偏頗提法的糾正,也是對艾灸療法的補充和完善。同時,王導強調艾灸重於針灸,提出艾灸是“醫之大術,宜深於體,重於中,無此術”(《中風及臺外諸風方十四篇》)。在《臺外秘笈》壹書中,幾乎所有的針灸療法都使用艾灸處方。這種棄針重灸的觀點當然有失偏頗,但可以證明艾灸在當時是被重視的。

宋代著名針灸師王誌忠所著《針灸學經典》壹書,也以灸法為主,記載了灸勞、痔、腸風、背毛、膏藥舒、小兒胎疝等灸法。書中還收錄了很多本人或其親屬的艾灸療法,如“施壹嘗好處,次日不上廁所,灸幾夜,幾日不上廁所”(《針灸經典之三》)。此外,王誌忠還對艾灸的感覺做了更深入的觀察:“以後感到很苦惱,急灸時管(痰)數旺盛,自下而上感到小腹兩側有冷氣,到灸處便散(《針灸四經》)。宋代的《太平盛慧芳》、《普濟方靜》、《生肌宗錄》等重要醫學方劑中也含有許多艾灸內容。比如徐大爺強調艾灸是最適合陰毒、陰證、陽虛的方法,創造了巴豆、黃連的艾灸方法。方法是“用唾液調成糊狀,填於臍心,灸於其上,使腹音,病去”(《普濟技能方》卷九)。由於燒灼灸的痛苦,人們害怕艾灸。南宋竇彩寫的《扁鵲心書》中,最早記載“眠聖散”,服後施灸,“不知痛”(《扁鵲心書卷》)。

唐宋時期,隨著艾灸的專業化,出現了壹位練就艾灸的艾灸大師。如唐涵予《咒瘴氣鬼》詩中說:“壹個灸師,圍火而獵,必涼”(《昌黎先生文集卷七》),生動地描繪了按期大燒的情景。高的“醫學理論”曾被譽為灸療大師。除了專門從事灸法技術的灸法大師,鑒於當時盛行的灸法,非醫學人士也應用灸法。《齊本紀·南史》中記載,有人從北方學習艾灸,因其治療有效,推廣迅速,壹度非常流行。它被稱為聖火,甚至被禁止。卷二十九《備急壹千塊錢的關鍵》也提到:“兀術多線灸法。”這表明這條法律在人民中很受歡迎。此外,宋代“太宗病重,皇帝(指宋太祖)看著他,親近他。”。宋代蘇東坡寫燒艾帖,唐力畫艾灸艾圖,進壹步證實了艾灸在唐宋時期的廣泛傳播。

“藥不如針,必是灸”——孫思邈“灸也等於地,要審穴,審其穴,即刻起死回生”——吳沈灸。

“在兀術旅行的普通人經常需要在身上的三兩個地方艾灸。不暫時療愈瘡,就不能用溫熱的瘴氣殺人。”——《做好應急準備》卷二十九

“人無病時,久灸關元、氣海、命門、中通。雖然不能長生不老,但可以得百年壽。”——《扁鵲心書》

"中醫三寶:壹碗湯、壹根針和壹次灸."-現代艾灸療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