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豆腐的起源,歷來說法很多。古代即有不同的說法,壹說是孔子時代即有豆腐(2),壹說是豆腐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前壹種說法支持者不多,後壹種說法則自宋以來長期流傳。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並自註“世傳豆腐本乃淮南王術”(3);與朱熹同時代的楊萬裏,寫過壹篇《豆盧子柔傳》(4)的文章,副標題為“豆腐”,其中也提到漢代已有豆腐。之後持此類說法者頗多,如李時珍亦認為“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5),明.葉子奇《草木子》中有:“豆腐始於漢淮南王之術”句,明·羅頎《物原》也說,西漢時的古籍中有“劉安做豆腐”的記載。可以說,自宋明以來,人們壹直認為豆腐發明始於西漢時期。然而奇怪的是,現存漢唐文獻,無論是《淮南子》、《齊民要術》,甚至各類文學作品等等,都沒有壹丁點兒關於豆腐以及豆腐始於漢淮南王劉安的記載(6)。因此,許多學者對豆腐“始漢說”提出質疑,提出了壹些不同的觀點,較早的有日本學者篠田統的“始唐說”(7)以及袁翰青的“始五代說”(8)。 目前發現最早記載關於豆腐的文獻,是五代.陶谷(公元903~公元970年)撰寫的《清異錄》,其中《官誌門》“小宰羊”條曰:“時蕺為青陽(今安徽青陽縣)丞,潔已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陶谷是五代時新平(今安徽省皖南)人氏,他在五代時的晉、漢、周和北宋初期都做過官,北宋開寶中卒。據他所記載的這件事可以說明,至少在五代時的淮南壹帶,豆腐已經是大眾日常食品了,其制作技術看來也相當成熟。自宋以來,關於豆腐的記載就多了。宋.寇宗 《本草衍義》載:“生大豆,又可硙為腐,食之”;蘇軾《物類相感誌》:“豆油煎豆腐,有味”;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嘉興人…開豆腐羹店”等等。基於此,不少學者將豆腐起源的時間下限定在晚唐五代(9),這在學術界已無異辭。但對於豆腐到底起源於何時,依然沒有定論。 1959—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縣打虎亭發掘了兩座漢墓,該墓為東漢晚期(公元二世紀左右)遺址,其墓中畫像石上有生產豆腐的場面(10)。經過專家實地考察和研究,排除了該圖反映的是釀酒或作醬、醋場面,而只能是作豆腐(11)。因此,豆腐起源的時間被確定為漢代,劉安做豆腐的傳說似乎也不完全是虛文(12)。 關於豆腐起源的地點,歷來少有人述及,蓋因為起源的時間還沒有確定。根據現有資料,涉及豆腐起源的地點有三個,壹是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壽縣境;二是打虎亭,今河南鄭州密縣境;三是青陽,今安徽青陽境。目前看來,起源地指向八公山者居多。八公山位於淮南市南郊,壽縣城北淝水之濱,山下為淮北大平原,歷來盛產大豆,山上有很多含各種礦物質的泉水,用此泉水磨制豆漿,漿質均勻,做出豆腐潔白細膩,美味可口。得天獨厚的條件為豆腐的發明提供了物質基礎。當然,起源地到底在什麽地方,尚須進壹步的證據。 豆腐到底為何人所創,目前也是沒有定論。宋代蘇東坡有“豆腐”詩雲“古來百巧出窮人,搜羅假合亂天真。”認為這種“亂天真”的豆制品,是由窮人巧手制作而成。我國著名的化學家袁翰青先生指出:“豆腐的始創者是農民,是他們在長期煮豆磨漿的實踐中,得到了這種優美的食品。”(13),把豆腐的發明創造歸功於農民。李治寰先生則提出“豆腐制法與道家煉丹有密切關系”(14),認為道家煉丹用豆漿來培育丹苗,無意中發明了豆腐。文獻中記載最多的是淮南王劉安做豆腐的傳說,這與劉安修道煉丹也不無關系。比較中肯的說法是,許多發明創造雖出自群眾智慧,但人們總要尋找壹個公認的人物作為始作者來尊奉,這樣的例子在古代並不少見。
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