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世界上有多少瀕危動物?

世界上有多少瀕危動物?

朱鹮——朱鹮

紅朱鷺

學名:立邦

英文名:Crested Ibis

綽號:朱鷺火烈鳥,日本的風頭,朱面鶴

分類位置:

鸛,鸛形目。

雀鱔科

朱鹮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瀕危(E)

IUCN瀕危等級:CITES附錄I

西伯利亞虎

別名:東北虎,東北虎,

東北虎

家庭:貓

學名:東北虎

英文名:Siberican Tiger

東北虎是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平均體長1.8-2.8m,尾長0.9m,體重227-272kg,最大記錄體重超過300kg。分布在我國東北,國外在西伯利亞也有發現。生活在森林、灌木和雜草中。獨居,不定居,領土行為,夜行。敏銳的感官,激烈的性愛,快速的行動和良好的遊泳。捕食大中型哺乳動物,偶爾吃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

野生東北虎幼崽要和母親壹起生活2-3年,學習捕獵技巧,然後獨立生活。冬季生殖期為98-110天,每胎2-4個後代,3-4歲性成熟,壽命20-25年。

野生東北虎只有400多只,大部分分布在俄羅斯,中國的數量不到20只。朝鮮半島沒有東北虎的蹤跡。

中國是壹級保護動物,列入CITES附錄。

白鰭豚,壹種“白鰭豚”,也被稱為“白旗”,屬於無鰭海豚家族。

生物分類

動物界,脊索動物,哺乳動物,鯨目,齒顎動物,脂環烴科,脂環烴。

學名:李(米勒,1918)

物種現狀:極度瀕危!現在還不能確認它是否已經滅絕。目前最後發現的是2004年7月在長江南京段擱淺的白暨豚屍體。

白鰭豚(Bá i Jiì tú n)是國家壹級保護動物,又名白鰭豚、白鰭豚。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鯨類,齒鯨類。白暨豚家族最初屬於淡水豚類,於20世紀70年代末在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下成立。

中國特產的小鯨魚。體呈紡錘形,長1.5 ~ 2.5米,重230公斤。吻部狹長,約30厘米,前端略上翹。噴射孔是縱向的,位於頭部的左側。眼睛很小,上面和後面吵架。耳洞是針狀的。背鰭呈三角形,鰭肢較寬,末端鈍圓,尾鰭呈月牙形。身體背面為淡藍灰色,正面為白色。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及其相連的水域,如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通常是成雙成對或者10以上,喜歡在深水和水流快的地方活動。白鰭豚的壽命可以達到30年以上。壹般來說,雌性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性在4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是3月至5月和8月至10。妊娠期為10-11月,壹胎壹窩,偶爾兩窩。在野外,成年白暨豚的雌雄比例為1:1,但雌性的懷孕率壹般只有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鰭豚是壹種食肉動物,口中大約有130顆鋒利的牙齒,屬於同壹類型。經常在清晨和黃昏遊到岸邊的淺水處捕食。壹般以體長小於6.5厘米的整條淡水魚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先出水,然後全部出水,在水面上遊2米,再入水。白暨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

1980 65438+10月,湖北省嘉魚縣漁民在洞庭湖口附近捕獲了世界上第壹只活體雄性白暨豚,並立即送往湖北省武漢市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進行人工繁殖,取名“奇奇”。科學家對奇奇的行為、生理的研究,包括季節變化、血液學、治療、餵養等。,填補了白暨豚知識的空白。我國於當年6月5438+2月65438+5月臨時發行T.57“白海豚”郵票壹套2枚,分別為“無憂無慮”和“潛水繞底”,發行量654.38+0.5萬套。隨著奇奇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越來越大,郵票發行壹個月後,SB (2)“白海豚”小額本票發行。家住武漢的奇奇從此成了武漢的“形象大使”。1992年9月29日至10年10月5日,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在湖北武漢舉行。同年9月28日,發行JP.33《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紀念郵資明信片,郵資圖上呈現“奇奇”腰帶和魚鰭花束作為大運會吉祥物。2000年2月25日,中國發行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壹級)2000-3S》特別郵票小版張。小版張包含10枚郵票和兩張無面值的橋牌,其中第七張面值2.60元,為“白海豚”。當時整個白暨豚種群不到100只!2002年7月14日,“奇奇”離開了我們,白暨豚自然種群的命運再次被烏雲籠罩。

2006年6月6日至2006年2月6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瑞士的近40名科學家,往返近3400公裏,對長江中下遊宜昌-上海1700公裏河段進行了為期38天的考察。迄今為止最大的國際考察旨在尋找長江中繁殖的兩種淡水哺乳動物,江豚和最瀕危的哺乳動物白暨豚。然而令研究人員失望的是,不僅江豚數量大減,整個科考過程中也沒有發現壹只白暨豚的蹤跡。從1997到1999,農業部連續三年組織了大規模的白暨豚監測行動,三年發現的白暨豚分別為13、4和4只。這次調查的結果是0。

根據化石記錄,白暨豚在2500萬年前從太平洋遷徙到長江。2000多年前的中國古籍《爾雅》也將白暨豚描述為河神。白鰭豚曾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和鄱陽湖,遠至三峽地區葛洲壩上遊35公裏處和上海附近的長江口都有發現。估計歷史上曾經有5000只之多。但長期以來,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其種群數量不斷減少,分布區域逐漸縮小。

IUCN保護狀態的變化歷史

1970年代和1980年代:缺乏數據

1986至1994:瀕危(EN)

1996:危急

數量迅速下降年表

很難估計白暨豚目前的數量,但壹般認為它們已經滅絕或只有少數個體存活。白暨豚已經成為鯨目動物中最瀕危的動物。

1979:中國宣布白暨豚為瀕危物種。

1983:立法禁止獵殺白暨豚。

剩下300個人頭。

1990:還剩200頭。

1997:不到50(找到23個)

1998:只找到7個頭。

2006年:0頭

白暨豚生性膽小,容易受到驚嚇。壹般遠離船只,難以靠近。另外,它的種群數量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對野生狀態下的白暨豚的研究非常有限。

白鰭豚是流線型的,優雅的。成年白暨豚壹般長約2.5米,體重100至200公斤。雌性比雄性略小。到2006年,發現的最大雌性動物長253厘米,重237公斤。發現的最大雄性動物長216 cm,重125 kg。

白暨豚的皮膚光滑細膩,有壹種特殊的彈性。原理和競技遊泳服使用的彈性尼龍面料壹樣,可以減少在水中快速遊泳時身體周圍的湍流。它的尾鰭分為兩叉,兩側的胸鰭呈扁掌狀,背鰭呈三角形。這四個鰭為白暨豚在水中遊泳時提供了極好的方向和平衡控制。再加上光滑有彈性的皮膚和流線型的身體,白暨豚在躲避危險時可以以每小時60公裏的速度遊動。通常它保持每小時10到15公裏的遊泳速度。

剛出生的幼體顏色略深,成年的白暨豚壹般背部為淺青灰色,腹部為幹凈的白色,在陽光的照射下特別明亮。水平延伸的鰭狀肢和尾鰭的上下表面分別與背部和腹面顏色相同,所以顏色分布剛好符合環境顏色。從水面往下看,背面的青灰色和河水很難區分;從水底往上看,很難發現白腹類似於水面反射的強光。這使得白暨豚在逃離敵人、接近獵物時,有著天然的隱蔽屏障。

白暨豚的吻部狹長,向前延伸,約30厘米。它的牙齒密集分布在上下頜兩側,錐形齒130多顆。前額圓形,向前凸出,像照相機中聚焦的鏡頭,所以被稱為“額葉”,是白鰭豚發聲器官中最重要的部分。呼吸孔或“鼻孔”位於頭部的左上方,很小,呈長方形,可以自由開閉。通常情況下,白暨豚每10到30秒就會冒出水面換氣,在換氣過程中會發出“噗噗”的聲音。

白鰭豚的眼睛位於嘴的後部和上角,小如綠豆。外耳廓已經消失,耳洞還在,只是小如針眼,被堵住了,是痕跡器官。由於白暨豚長期生活在長江渾濁的水中,視力和聽力嚴重退化。在水中,它主要利用聲納接收信號來識別物體。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三對獨特的氣囊和壹個形似鵝頭的喉嚨,但因為它生活在水中,靠水發聲,所以它沒有陸地動物在空氣中發聲所需的聲帶。通過壹種特殊的水聽器,妳可以聽到幾十種不同的聲音,如白暨豚發出的“回答”和“嘎嘎”聲。白暨豚經常兩兩壹組發出聲音。發出聲音後,它們會靜靜地等待回聲,從而分辨出自己與產生回聲的障礙物之間的距離和大小,考慮是否遊向目標。它會在收到回聲後很快發出新的壹對聲音,然後靜靜地等待回聲壹會兒。接收到第二次回波後,它可以分析目標遊泳的方向和速度。這就是白暨豚如何像人工聲納壹樣進行回聲定位。憑借這種獨特的聲納系統,它可以經常在河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還可以發出人們聽不到的高頻聲波,與十幾公裏外的同伴聯系。

白鰭豚的大腦表面積比海豚大,大腦重量約占整體的0.5%。其中,壹只體重95公斤的雄性海豚平均體重為470克。這個重量接近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有學者認為白暨豚比長臂猿和黑猩猩聰明。

國家保護等級:壹級。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

朱鹮是壹種珍稀鳥類,曾經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種群急劇下降,於20世紀70年代在野外消失。中國鳥類學家經過多年調查,於1981年5月在陜西洋縣重新發現了朱鹮種群,這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此後,在朱鹮的保護和科學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特別是在育種方面,1989在世界上首次孵化成功。從1992開始,雛鳥就能順利存活。到1995年,我國野生朱鹮約有35只,人工飼養的朱鹮有25只,為拯救這種珍稀鳥類帶來了希望。

朱鹮又名朱鷺,是世界上極其稀有的鳥類。它被譽為“東方明珠”,被世界鳥類協會列為“國際保護鳥”。它曾經廣泛生活在中國、朝鮮、日本和前蘇聯的遠東地區。現在在其他國家已經滅絕很久了。日本的籠養只有三只,中國的朱鹮已經失蹤20多年了。直到1981才在陜西洋縣姚家溝重新發現了7只朱鹮,在當時引起了世界的轟動。經過精心保護,數量越來越多。朱鹮長喙,朱鹮冠,紅頰。它的羽毛白中帶紅,脖子上覆蓋著下垂的長長的柳葉狀羽毛,體長約80厘米。它通常棲息在高大的樹上,覓食時飛到稻田、沼澤和山澗,以捕捉蝗蟲、青蛙、小魚、蝸牛和泥鰍為生。朱鹮的天敵很多。烏鴉和雪貂經常來爭巢破壞鳥蛋,傷害幼鳥,所以在選擇巢區方面非常嚴格。壹般來說,朱鹮孵化蛋和窩,同時擴大和加強其巢。它在5月產卵,壹次產卵三四枚,雌雄朱鹮輪流孵蛋。大概壹個月左右,小雞孵出來了,仍然由父母輪班照看,壹起餵養。壹個月後,朱鹮逐漸羽翼豐滿,開始學習飛行技巧,很快就可以獨自外出覓食。

外觀特征:

中等大小(55厘米)的粉紅色朱鷺。面猩紅,口長而下彎,口端紅色,頸背部飾長羽毛,白色或灰色(繁殖期),腿猩紅。亞成鳥是灰色的,有些成鳥還是灰色的。夏天,灰色更厚,羽毛更長。飛行時,羽毛下面是紅色的。鳶尾花黃色;嘴——黑紅;腳-臉紅。喊叫:粗聲粗氣的咕噥。朱鹮是壹種中型涉水鳥類,體長67-69厘米,體重1.4-1.9公斤。動作優美優雅,端莊大方。與其他物種不同的是,它的頭部只裸露著朱紅色的臉頰,虹膜呈橙紅色,黑色的嘴細長向下彎曲,背枕有數十根粗大羽毛組成的柳葉狀羽冠,自由地垂在脖子上。腿不算太長,小腿下部裸露,顏色猩紅。壹根羽毛潔白如雪,但兩只翅膀的下側和壹部分圓尾羽卻閃耀著猩紅的光彩,看起來優雅而美麗。由於朱溫順的性格,我國人民把它視為吉祥的象征,稱它為“吉祥之鳥”。

生活習慣:

朱鹮生活在溫帶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區,大多靠近稻田、河漫灘、池塘、溪流、沼澤等濕地環境。孤獨安靜,膽小怕人,壹般成雙成對或小團體。朱鹮對棲息地的要求很高,只喜歡生活在安靜的環境中,有高大的樹木可供棲息和築巢,附近有稻田和沼澤可供覓食,天敵相對較少。晚上在大樹上過夜,白天去稻田、泥地或沒有施過化肥、農藥的土地,以及幹凈的小溪等環境覓食。主要食物是鯽魚、泥鰍、鰻魚等魚類,青蛙、蝌蚪、蠑螈等兩棲類,蟹、蝦等甲殼類,貝類、螺、螺等軟體動物,蚯蚓、蟋蟀、鼴鼠、蝗蟲、甲蟲、水生昆蟲、昆蟲幼蟲等環節動物,有時也吃壹些芹菜。當它們在淺水或淤泥中覓食時,往往會將長長的彎曲的嘴巴插入泥土和水中進行探索。壹旦它們找到食物,它們會立即啄食。休息時,將長喙插入背上的羽毛中,讓頭頂在微風中飄動,十分自然迷人。飛翔時,頭向前伸,腳向後伸,翅膀緩慢有力。走在地上,腳步輕盈緩慢,顯得優雅矜持。他們的歌像烏鴉,除了起飛時偶爾唱,很少唱。

春天是朱鹮的繁殖季節。此時,成鳥雌雄結成配偶,離開越冬群,分散在栓皮櫟等高大樹木上築巢產卵。這時,它會不斷地啄食頸部肌肉分泌的壹種灰色色素,並塗抹在羽毛上,使其頭部、頸部、上背部和翅膀變成灰黑色。它的巢就像壹個圓盤,非常簡單,外徑73厘米,內徑53厘米,深8厘米,離地5-20米高。巢是用樹枝做的,裏面墊著玉米稈、蕨類植物、細藤、草葉和草根,有時還用舊巢。每巢產2-4枚卵,卵大小約65×45毫米,重約70克,表面藍灰色或淡綠色,上有深褐色斑點。雌雄鳥輪流孵蛋,孵化期約28天。親鳥經常翻蛋、幹蛋、排巢等。在孵化過程中,它們會彎下脖子或卷起頭,有時會站起來伸展翅膀,或晃動身體。但巢中往往只有壹只親鳥,另壹只不孵蛋的親鳥不在巢邊護巢,晚上棲息在其他樹上。小雞們晚熟了。它們剛孵化時,上半身有淺灰色的羽絨羽毛,下半身有白色的羽絨羽毛,腳呈橙紅色。孵化後,親鳥輪流把嘴裏半消化的食物吐出來,心急的雛鳥爭先恐後地把長長的喙放進嘴裏,而親鳥則使勁地搖著脖子,讓食物盡快吐出來。親鳥在育雛前期每天回巢7-9次,隨著雛雞的快速生長和對食物需求的增加,後期增加到每天14-15次。餵食後,妳也要幫助小雞清理它們的糞便。方法是把窩底的樹枝拿走,讓糞便漏下來,或者把沾有糞便的破被褥拿到窩外,再帶新的窩料和被褥來補充。雛鳥在親鳥的精心餵養下迅速成長,60天後可以隨親鳥自由飛翔。性成熟年齡3歲左右,最長記錄為17年。

朱鹮是壹種珍稀鳥類,曾經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種群急劇下降,於20世紀70年代在野外消失。中國鳥類學家經過多年調查,於1981年5月在陜西洋縣重新發現了朱鹮種群,這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此後,在朱鹮的保護和科學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特別是在育種方面,1989在世界上首次孵化成功。從1992開始,雛鳥就能順利存活。到1995年,我國野生朱鹮約有35只,人工飼養的朱鹮有25只,為拯救這種珍稀鳥類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