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壹或四本書
1,大學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壹篇文章,南宋以前從未單獨發表過。據說是孔子的弟子曾參(公元前505-434年)寫的。
從唐代韓愈、李敖推崇大學(和中庸)到北宋,他們甚至稱之為“大學”,孔子的遺書,他們開始學習德語。
南宋朱繼承程朱思想,又將《大學》從《禮記》中抽出,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成為朱撰寫《四書註》時的四書之壹。
朱和宋代另壹位著名學者程頤認為,《大學》是孔子及其弟子留下的遺書,是儒家學說的入門讀物。因此,朱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2.中庸之道
《中庸》原為《禮記》之壹,南宋以前從未單獨出版。壹般認為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公元前483-402年)所作,史書孔子家稱子思為中庸。
從唐代韓愈、李敖推崇中庸(和大學)到北宋,他們甚至認為中庸是“壹種通過孔子教心的方法”。
南宋朱繼承了程朱的思想,又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成為朱撰寫《四書集註》時的四書之壹。
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基本上是壹致的。現存的《中庸》在秦時已被儒者修改,大致寫於秦統壹全國後不久。
所以每篇文章都和《大學》不壹樣。它不是把正文開頭的兩個字作為題目,而是把文章的中心內容作為題目。
3.論語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書,由他的學生編輯。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學藝術等。它非常豐富,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
在表達方式上,《論語》是記錄散文的典範,語言簡練,形象生動。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篇都是壹章,每壹章都是壹章。文章和章節沒有緊密的聯系,只是粗略分類,出現重復章節。
到漢代,已有《論語》(20)、《論語》(22)、《古文論語》(21)三個版本。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古文論語》整理編輯了壹本新書,並加以註釋。
鄭玄註流傳後,《論語》和《中國古代文學論語》逐漸消失。後世的《論語集註》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的《論語集註》、南北朝時梁黃侃的《論疏疏》、宋代的《論語集註》、朱的《論語集註》、清代劉寶南的《論語正義》等。
4.孟子
《孟子》是壹本記錄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書。孟子(約公元前372 ~ 289年),名柯,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離孔子故裏曲阜不遠。
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孟子》是壹本記錄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書。
和孔子壹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過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壹度擔任的客座公使。
因為他的政治主張沒有孔子的重要,所以他回到家鄉召集弟子講學,和萬章等學生壹起著書,說“序詩書,解仲尼之意,寫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趙琪在《孟子》中把《孟子》比作《論語》,認為《孟子》是“仿聖人之作”。
因此,《漢書·文藝誌》雖然只把《孟子》作為壹部子書,但在漢人的心目中,它實際上已經被當作壹部輔助“經”的“傳記”書了。
漢文帝將《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命名為“傳記醫生”。到了五代末,後蜀之主孟嘗君命人在《孟子》等十壹部經典上刻石,可能是孟子被收入“經”的開始。
南宋孝道年間,朱編纂的《四書》收入《孟子》,正式將《孟子》推到與《大學》、《論語》同等的地位。元明以後,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是讀書人的必讀書。
南宋孝道時期,朱主編的《四書集註》收錄了《孟子》,正式將《孟子》推到了與《大學》、《論語》同等的地位。元明以後,《孟子》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之壹,是科舉考試者的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