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小邾國簡介及詳細資料

小邾國簡介及詳細資料

出土信息

2002年,棗莊市山亭區東江村出土的103件文物,揭開了小邾國神秘的面紗。專家經過兩年的考證後初步確認,位於山亭區東江村的東江遺址,就是始建於約3000年前的諸侯國小邾國的墓葬區所在,從而也就確定了小邾國的都城所在地山亭東江村。小邾國的墓葬區所在雖在東江村,明清各版《滕縣誌》皆記載此為"靴頭城"。此地古遺跡眾多,土地表面有很多磚瓦碎礫,加之此地有建設國都的條件。而在古時候,國君有把墓葬埋葬在都城內的習慣,從而也就確立了山亭區山城街道辦事處東江村這個地方就是小邾國都城所在地。

考古確認天下顏姓源於春秋小邾國,小邾國貴族墓葬發掘之後,不僅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史學界的廣泛關註,東南亞壹些國家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顏姓人士也紛紛前來棗莊認祖。

歷史起源

以倪立國 後名小邾

春秋時期,邾武公夷父顏有功於周王朝,周王封他的庶子友來 ,在商代子姓方國(諸侯國)的廢墟上立國,國號仍叫倪國,友的子孫三代壹直居 城為國君。到友的曾孫 犁來第四代國君時,始東遷四十周裏建城立國(今棗莊市山亭區東江村),城初名犁來城、倪犁城,其後也被呼為倪城。公元前653年,倪犁來始得周王之命晉封"子"爵。倪犁來晉爵後,與位於今鄒城境內邾國爵位相同,而且是同宗之國,為表示自己的國家由同宗邾國分立而建,國號又有區分,倪犁來更改國號,把倪國更名為小邾國。自友到 犁來,四代國君才始稱小邾子,倪犁來城也開始俗稱為小邾城。由於戰爭的原因,小邾國史--《小邾春秋》失傳,《滕縣誌·小邾世家》壹文是依據《春秋》、《左傳》、《公羊傳》及戰國以後的諸史書集纂而成,且標明倪城的地理位置,同時還吸納了魯國《陋巷誌》的內容。千百年來,史學界、地方誌學界對這段歷史多有爭議,甚至否定棗莊境內的小邾國及國君友其人。為此,清道光《滕縣誌》專載了在倪犁城出土的《馬珍墓誌》為佐證。小邾國自友到他的曾孫 犁來,倪犁來之孫小邾穆公,穆公之孫惠公,惠公在位時春秋結束進入戰國,惠公以下六世被楚國所滅。這期間,小邾國***襲傳十四代國君,滅國時約在公元前325年以後。

小邾曾壹度復國,不久又被魯國所滅亡。邾古稱邾婁,小邾古稱小邾婁,魯穆公在位時(公元前372--前289年),依據"邾婁"的合音拼為"鄒",始改邾為"鄒",改邾繹山為"嶧山"(見《漢書》),

友立國的 城此後也呼為"土城",才真正從政治上和名義上滅亡了"二邾"。秦代在這裏置縣,漢高祖時分小邾為蕃(滕)縣、薛(薛城)縣,不久合並更名昌慮縣,王莽時昌慮縣又更名承縣,小邾國終被淹沒在名目繁多的郡縣制裏,最終才從歷史版圖上消失。

邾分三國

邾國是子爵國,也史稱邾子國。邾國的先祖是晏安,晏安的五世孫俠始封曹稱曹俠,是曹姓國,晏安的十二世孫是夷父顏。夷父名克,字顏,另字伯顏,諡號邾武公,史稱邾子夷父或邾顏公。當時齊國推行霸業,夷父顏回響隨從,去各國奔走聯絡,曾夜宿滕國和薛國。邾原屬魯國的附庸,魯國非常憤恨夷父顏的行為,被視為叛逆,借故向周王誣告夷父顏。魯是周王室同宗姬姓國,公元前678年,周王誅殺父顏,《左傳》莊公十六年載有"邾子克卒",時為周僖王四年。夷父顏被誅後,周王命夷父顏的同母弟叔術代理邾國君位。叔術名群,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賢明有德的人,族人稱他為群公子。叔術代位十多年後,夷父顏的冤誅才得以昭雪,諡號邾武公。這時,代國君叔術又把國君位子,讓給了他的侄子、夷父顏的兒子夏父,夏父繼位後史稱邾文公。邾文公在位五十壹年,是邾國在位最長的壹代國君。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今鄒城嶧山之南另立新都見《左傳》。約在公元前643年前後,叔術來濫立國,濫在今滕州市東南30公裏羊莊鎮土城村。至此邾國分立為邾國,小邾國和濫國,這便是史學界所說的"邾分三國"。到公元前517年,濫國大夫黑肱棄濫奔魯時,濫國國勢開始衰微,

其後被滅亡。當初,夷父顏娶盈姓女生盱及夏父,盱又名侉。夏父即位後,侉遷 ,在 城北建莊園名侉莊,故址在今滕州市區東北二裏,滕(州)平(邑)公路北側壹裏,其後戰亂人去園空,他姓氏遷來定居,至今仍名侉莊。夷父顏蒙冤,友悲痛至極,遂以父字為氏始稱顏友,倪城成為顏氏的發祥地。友的七世孫、小邾穆公的公子 甲在宋國為大夫,華向之亂後奔鄭國,其後子孫以倪為氏,稱倪氏,倪城也成為倪姓的發源地。

邾婁文化

周武王克商後,始封晏安的五世孫曹俠於邾。邾國古為東夷,是炎帝壹族生息繁衍的地區,黃帝壹族的後裔曹俠及其子孫融合了炎黃文化,逐漸形成了邾婁文化,其後演變為鄒魯文化,當初曾被譽為"東方君子之國"。到夷父顏時,這裏已成為東方文化的中心地區,顯學宗師孔子的儒家文化和墨子的墨家文化,也都起源於這裏。小邾子友生前酷愛研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據《公羊傳》記載,友在倪立國後,對外默默無聞,對內則修國政,辦國學,實施以文治國的方略,直到曾孫 犁來時才名顯於諸侯大國。公元前525年,友的六世孫小邾穆公朝魯,魯昭公設宴款待。席間,魯國大夫季平子賦《采菽》詩,穆公賦《菁菁者莪》以和對。魯大夫叔孫昭子說:沒有這樣的人治國,國家怎能治理呢。這期間,小邾文化播揚遐邇,國家繁榮。穆公字舉,在位四十壹年,是小邾國在位最長的壹代國君。此時遠近諸侯國派使臣來這裏交往,各國學子也紛紛奔這裏求學,小邾國人也分別去魯、齊、宋、楚等國去做官。春秋末戰國初,國人墨子也曾去宋國為大夫,回國後定居狐駘,即今滕州市木石,聚徒講學,著書立說。公輸般世稱魯班,傳工匠技藝也先後去過魯、楚等國。

小邾子友的庶子爽去魯國為大夫,後世子孫多為魯國的大夫、士卿。爽的裔孫顏回拜孔子為師,孔子盛贊其賢,世尊為顏子,後封為復聖。魯國《陋巷誌》載:顏回是顏友的第十八代孫。東江考古發現:顏爽卒葬其父顏友墓左前方,隨葬物品二鼎、壹釜、四鬲、二陶罐,屬大夫禮制。青銅釜上有銘文:"邾友父媵其子爽曹寶鬲其眉壽永寶用"。據《孔子家語》記載孔子有高弟子七十二人,其中八位是顏姓。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在《顏氏家廟碑》中曰:"孔門八顏,皆 出也"。

千百年來,史誌學界對小邾子友封國及其姓氏起源眾說各異,其中有"邾顏封子肥於倪"說,有姓氏源於魯國國君伯禽後裔壹支即"姬姓起源"說,有" 城在昌慮、承縣之東北"說等等。近代又出現了"三邾炎帝後裔"說,《三邾疆邑圖》繪制"城國東移"說,把小邾國的城邑、國土地劃給了春秋戰國時代的滕。據《左傳》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記載:"冬、十月,邾人、莒人伐 。臧紇侵邾,敗於狐駘。"狐駘今名木石,是滕州市東南15公裏的壹個鎮。另據1969年秋在滕縣木石鎮東臺村出土的杞伯鼎,郭沫若考證為杞國國君謀娶公贈與小邾的信物,證明這裏是小邾國。1984年滕縣撤縣建市,滕州市區就坐落在小邾國的西部邊緣位置,北魏時始建蕃(滕)縣城的玉皇廟古跡,今仍在市區內鐵路西的通衢街北側,那裏才是春秋戰國時期滕國最東部邊境。近查閱《辭海》(1989年版),在" "的詞條下有兩說:壹是"開國君主邾文公之子友(壹說肥)封於 ,在今山東滕縣東"說;另是"在棗莊市西北"說。前說的地理位置年代久遠,與魯國《陋巷誌》及歷代版本的《滕縣誌》相吻合,只是著作人把邾文公與顏友誤著為父子關系,其實應為兄弟關系,邾武公才是邾文公和小邾子顏友的父親。致於"邾武公封子肥"說,唐代人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莊公五年《疏》雲:"《世本》言肥,杜《譜》言友,當為壹人。"據東江考古發現,封友之說當為信史。另說" 在棗莊市西北',是指的犁城,與滕縣城東的 城不是壹座城。 城是小邾國前期稱 國時的都城,小邾城是 犁來改國號後另建的小邾國中後期的都城。不應混為壹談,以偏代全。

明代萬歷十三年(1585年)續修的《滕縣誌》,是迄今最早的壹部地方誌書。1938年日軍侵華,3月滕縣城失守,其後萬歷縣誌失傳。1984年秋續修縣誌時,通過學術交流,才從日本尊經閱文庫交換膠卷復制成書,終使萬歷縣誌回歸故土。萬歷縣誌的主修是滕縣人禦史王元賓,他卸任後在縣城東龍泉塔東側建茹芝園別墅居住,與倪城僅有荊河壹水之隔,直線距離不足壹裏,對這裏他是十分清楚的。修縣誌期間,王元賓捐出家藏古籍兩千部供查證使用,且參照前代的古本《滕誌》、曲阜縣《陋巷誌》。兩年後縣誌稿寫成,知縣楊承父閱後喜不自勝,遂作序付梓印刷。萬歷縣誌在文字敘述中仍沿用古" "字,地圖繪制為"倪"城,其後歷代續修縣誌壹直沿用至今。到清代中後期,史誌界有人開始懷疑滕、薛、小邾三國的歷史沿革與國都的位置,後經多代人的研究考證,才使滕、薛走出爭議,山東省、國家主管部門先後以"滕國故城遺址"、"薛國故城遺址"立文物碑加以保護,而 國故城、小邾國故城至今仍懸而未決。邾友父陵墓在東江村發掘,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轟動,海內外人士及廣大民眾拭目以待東江考古的有關訊息,企盼倪國故城、小邾國故城早日是論,以利於發揮其歷史文化的時代效應。

發掘考證

小邾子友卒後,其後裔相傳"葬之東山",究竟何處,無人知曉。2002年6、7月間,棗莊市博物館在有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下,對山亭區東江村春秋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地發掘,終於發現了小邾子顏友陵墓及其親屬的墓葬。邾友父陵墓位於山亭區東江村南壹裏。1983年劃歸棗莊成立山亭區。二十多年前,這裏原是壹座十幾米高的高大土丘,當地人世代相傳叫"城頂",城頂的下部是"寶城"(即墳冢),填河造地時鏟平了土丘,還在寶城的南面發現了青銅祭器、鹿角、獸骨。這期間,東江村也北遷壹裏建村,騰出了這片土地改作農田,後來村民取土時發現了寶城下面的古墓群。古墓群被發掘後,出土青銅器、陶器***七十三件,其中24件青銅器有銘文,銘文記載了墓主的姓名等,這在地方古國考古史上實屬罕見,《棗莊日報、魯南晨刊》、山東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也相繼作了報導,東江考古遂成為海內外關註的焦點。

前文曾提到"三國",這裏再補充下"五邑"。五邑分別是靈丘、昌慮、歡城、戚城及湖陵五座城邑,清代滕縣人王特選有詩雲:"靈丘昌慮紛茅土,歡戚湖陵雉堞開。爭似潺 梁水上,殘垣夕照想犁來。"五邑今已多不屬予滕州,只得提及的是山亭區境內的靈丘城。在長達242年的春秋無義戰中,大國稱霸,弱肉強食,侵滅弱小國屢見不鮮。《左傳》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記載:齊滅萊,遷萊國國君於 ,寄居終身,齊國大夫高厚、崔杼為萊國國君劃定田界。據史誌記載,春秋時尚無靈丘,見戰國時才始見記載,靈丘城之東才是犁城。

東江考古證實:邾友父陵墓北依馬山,南臨薛河,遠方群山綿延,近處沃野平川,這裏是古代堪輿學家的理想境地。重見天日的奇珍異寶,林林總總,熠熠生輝,不久將會面向社會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