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古籍中,並無“冠心病”的記載,而是有“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記載。中醫認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血淤阻滯於脈絡之中,即可引起疼痛,而冠心病主要的癥狀即為疼痛。以下分析介紹幾種血淤的癥狀表現及治療方藥。
氣虛血淤
主證:胸痛時輕時重,常因勞累而誘發,並伴有乏力氣短、心悸自汗、胸悶、舌質暗淡、舌胖有齒痕、脈弱無力。
治法:益氣活血。
方藥:益氣活血湯加減。
黨參、黃芪、丹參、赤芍、郁金、紅花、桃仁等。
中成藥:參芍片合樂脈顆粒。
參芍片每次4片,日服3次;樂脈顆粒每次1袋,日服3次。
陽虛血淤
主證:胸痛重如錐刺,胸痛徹背,遇寒加重或誘發,伴畏寒肢冷,乏力自汗,氣短心悸,重者可伴咳喘、吐稀白泡沫痰,苔薄白或白膩,舌淡有齒痕,脈沈遲無力。
治法:宣痹通陽,散寒化飲。
方藥:括萎薤白桂枝湯加味。
括萎、薤白、黨參、黃芪、川芎、紅花、桂枝、半夏等。
中成藥:冠心蘇合丸合心血寧片。
冠心蘇合丸每次1~2丸,日服2~3次;心血寧片每次4片,日服3次。
若咳喘吐白色泡沫痰,甚至不能平臥時,可合用冠心蘇合丸、參芍片、痰喘半夏顆粒。
氣滯血淤
主證:左胸或胸骨後痛,入夜痛甚,伴兩脅脹痛,胸悶不舒,常嘆息,心悸不寧,苔薄白,舌紫暗或有淤斑,脈沈弦或弦澀。
治法:理氣活血,通絡止痛。
方藥:血府逐淤湯加減。
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柴胡、枳殼、郁金、片姜黃等。
中成藥:血府逐淤丸,或活血通脈片。
血府逐淤丸每次1丸,日服3次;活血通絡片每次4片,日服3次。
陰虛血淤
主證:胸痛時輕時重,痛伴憋悶,勞則加重,伴頭暈目眩,腰酸腿軟,五心煩熱,不得眠,舌暗紅或有淤斑,苔少或有剝脫,脈沈細弦。
治法:育陰活血,通脈止痛。
方藥:通幽湯加味。
生地、熟地、桃仁、紅花、當歸、女真子、枸杞子、赤芍等。
中成藥:貞芪扶正顆粒合通心絡膠囊。
貞芪扶正顆粒每次1袋,日服3次;通心絡膠囊每次3粒,日服3次。
濕熱阻滯
主證:胸悶痛,以悶為主,伴脘腹脹滿不適,重則惡心嘔吐,舌暗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治法:化濕清熱,宣痹通脈。
中成藥:速效救心丸合舒肝片。
速效救心丸每次10粒,日服3次;舒肝片每次4片,日服3次。
對心絞痛發作頻繁,或合並腦血管病者,可用些靜脈點滴的藥物,如復方丹參註射液,川芎嗪等藥物,以改善心腦血管供血。
此外,有些中成藥也有迅速發揮作用的功效,如速效救心丸、丹參滴丸、麝香保心丸等,心絞痛發作時,舌下含服2~4粒,即可終止疼痛的發作。
陰虛癥的病人,生脈散加野生靈芝,再加壹味丹參
心氣虛的病人,用黃芪、生曬參、炙甘草,再加上壹味野生靈芝。
心陽虛的病人,野生靈芝用來寧心安神之外加用生曬參、黃芪、附子、白茯苓、田七、丹參等。多加三片生姜.針對浮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