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ú bàng zǐ
2 英文參考fructus arctii [朗道漢英字典]
arctii,fructu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ardanae,fructu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great burdock achene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ARCTII FRUCTUS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Fructus Arctii(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reat burdock achene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牛蒡子
牛蒡子為中藥名,出自《本草圖經》[1]。牛蒡子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幹燥成熟果實[2]。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7mm,寬2~3mm。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條縱棱,通常中間1~2條較明顯。頂端鈍圓,稍寬,頂面有圓環,中間具點狀花柱殘跡;基部略窄,著生面色較淡。果皮較硬,子葉2,淡黃白色,富油性。氣微,味苦後微辛而稍麻舌。炒牛蒡子微鼓起,深灰色,微有光澤,略具香氣[2]。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2][1]。歸肺、胃經[2][1]。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能。用於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蕁麻疹,疹出不暢,咽喉腫痛,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丹毒,癰腫瘡毒等。牛蒡子生品長於疏散風熱,解毒散結,可用於風溫初起,痄腮腫痛,癰毒瘡瘍[2]。炒牛蒡子能緩和寒滑之性,以免傷中,並且氣香,宣散作用更強,長於解毒透疹,利咽散結,化痰止咳嗎,用於麻疹不透,咽喉腫痛,風熱咳喘[2]。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Fructus Arcti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great burdock achene(《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牛蒡子的別名惡實、大力子、牛子、鼠粘子[1]。
7 牛蒡子的處方用名牛蒡子、大力子、炒牛蒡子、炒大力子[2]。
8 牛蒡子的來源牛蒡子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幹燥成熟果實[2]。
9 牛蒡子的產地牛蒡子主產東北及河北、浙江[1]。
牛蒡子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浙江。
10 牛蒡子的原植物形態二年生在形草本,高1~2m。莖直立,帶紫色,上部多分枝。基生葉叢生,大形,有長柄;莖生葉廣卵形或心形,長40~50cm,寬30~40cm,邊緣微波狀或有細齒,基部心形,下面密被白短柔毛。頭狀花序多數,排成傘房狀;總苞球形,總苞片披針形,先端具短鉤;花淡紅色,全為管狀。瘦果橢圓形,具棱,灰褐色,冠毛短剛毛狀。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於溝谷林邊、荒山草地中;有栽培。
11 牛蒡子的采收與初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幹,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幹[2]。
12 牛蒡子的生藥性狀牛蒡子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7mm,寬2~3mm。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條縱棱,通常中間1~2條較明顯。頂端鈍圓,稍寬,頂面有圓環,中間具點狀花柱殘跡;基部略窄,著生面色較淡。果皮較硬,子葉2,淡黃白色,富油性。氣微,味苦後微辛而稍麻舌。(《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13 牛蒡子的炮制牛蒡子在《神農本草經》中名惡實[2]。
其炮制初見於《雷公炮炙論》,“凡使,采之凈揀,勿令有雜子,然後用酒拌蒸,待上存薄白霜重出,卻用布拭上,然後焙幹,別搗如粉用”[2]。
唐代開始炒用(《食療本草》)[2]。
宋代增加了爁制、酒拌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2]。
金元時有燒存性(《儒門事親》)[2]。
明代炮制方法較多,有去油、焙黃(《普濟方》)、水煮曬幹炒香(《證治準繩》)、酥炙(《外科啟玄》)、蒸制(《景嶽全書》)、酒炒(《醫宗必讀》)等方法[2]。
清代基本同前法[2]。
現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黃等[2]。
13.1 牛蒡子的炮制方法 13.1.1 牛蒡子取原藥材,篩去灰屑及雜質[2]。用時搗碎[2]。
13.1.2 炒牛蒡子取凈牛蒡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鼓起,有爆裂聲,斷面淺黃色,略有香氣逸出時,取出[2]。用時搗碎[2]。
13.2 成品性狀牛蒡子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2]。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條縱棱[2]。果皮較硬,富油性[2]。味苦微辛而稍麻舌[2]。
炒牛蒡子微鼓起,深灰色,微有光澤,略具香氣[2]。
13.3 質量要求牛蒡子含牛蒡苷(C27H34O11)不得少於5.0%[2]。
13.4 炮制作用生品長於疏散風熱,解毒散結[2]。可用於風溫初起,痄腮腫痛,癰毒瘡瘍[2]。如治溫病初起的銀翹散(《溫病條辨》);治痄腮腫痛的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治療瘡瘍,乳癰初起,證見寒熱的荊芥牛蒡湯(《醫宗金鑒》)[2]。
炒後能緩和寒滑之性,以免傷中,並且氣香,宣散作用更強,長於解毒透疹,利咽散結,化痰止咳[2]。用於麻疹不透,咽喉腫痛,風熱咳喘[2]。如治麻疹透發不暢的宣毒發表湯(《醫宗金鑒》);炒後還可殺酶保苷,利於煎出[2]。
13.5 貯存方法貯幹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幹燥處[2]。防蛀[2]。
14 牛蒡子的性味歸經牛蒡子味辛、苦,性寒[2][1]。歸肺、胃經[2][1]。
15 牛蒡子的功效與主治牛蒡子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能[2]。
牛蒡子疏風,透疹,利咽,消腫[1]。
牛蒡子治風熱感冒,咳嗽,疹出不暢,咽喉腫痛,蕁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癰腫瘡毒[1]。
牛蒡子用於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牛蒡子生品長於疏散風熱,解毒散結[2]。可用於風溫初起,痄腮腫痛,癰毒瘡瘍[2]。如治溫病初起的銀翹散(《溫病條辨》);治痄腮腫痛的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治療瘡瘍,乳癰初起,證見寒熱的荊芥牛蒡湯(《醫宗金鑒》)[2]。
炒牛蒡子能緩和寒滑之性,以免傷中,並且氣香,宣散作用更強,長於解毒透疹,利咽散結,化痰止咳[2]。用於麻疹不透,咽喉腫痛,風熱咳喘[2]。如治麻疹透發不暢的宣毒發表湯(《醫宗金鑒》);炒後還可殺酶保苷,利於煎出[2]。
牛蒡莖葉煎湯當茶飲治乳癰[1]。
牛蒡子為眼科常用祛風清熱藥,具有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消腫的功效:
(1)用於風熱引起的白睛、胞瞼紅赤腫痛。可與菊花、金銀花、連翹等合用,如銀翹散。
(2)用於風熱翳障。本品能疏風退翳,常與防風、菊花等配伍。
(3)用於麻疹痘毒,疹子透發不暢,目赤流淚。本品以疏風透疹為長,能透瀉熱毒,使疹子透發,常與金銀花、連翹等藥配伍。
16 牛蒡子的化學成分本品含牛蒡苷(Arctiin)、異牛蒡酚(Isoarctigenin)、牛蒡酚(Lappaol)A、B、C、D、E等[1]。
17 牛蒡子的藥理作用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
水浸劑對多種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1]。
提取物能降低大鼠血糖[1]。
牛蒡苷能引起血管擴張、血壓下降;使動物產生驚厥,呼吸衰竭;對運動神經及骨骼肌呈麻痹作用[1]。
18 牛蒡子的用法用量煎服:4.5~9g[1]。
19 牛蒡子的藥典標準 19.1 品名牛蒡子
Niubangzi
ARCTII FRUCTUS
19.2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的幹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幹,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幹。
19.3 性狀本品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7mm,寬2~3mm。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條縱棱,通常中間1~2條較明顯。頂端鈍圓,稍寬,頂面有圓環,中間具點狀花柱殘跡;基部略窄,著生面色較淡。果皮較硬,子葉2,淡黃白色,富油性。氣微,味苦後微辛而稍麻舌。
19.4 鑒別(1)本品粉末灰褐色。內果皮石細胞略扁平,表面觀呈尖梭形、長橢圓形或尖卵圓形,長70~224μm,寬13~70μm,壁厚約至20μm,木化,紋孔橫長;側面觀類長方形或長條形,側彎。中果皮網紋細胞橫斷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具細點狀增厚;縱斷面觀細胞延長,壁具細密交叉的網狀紋理。草酸鈣方晶直徑3~9μm,成片存在於黃色的中果皮薄壁細胞中,含晶細胞界限不分明。子葉細胞充滿糊粉粒,有的糊粉粒中有細小簇晶,並含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於,殘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牛蒡子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牛蒡苷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及對照藥材溶液各3μl、對照品溶液5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壹甲醇壹水(40:8: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9.5 檢查 19.5.1 水分不得過9.0%(附錄ⅨH第壹法)。
19.5.2 總灰分不得過7.0%(附錄ⅨK)。
19.6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
19.6.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甲醇壹水(1:1.1)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80nm。理論板數按牛蒡苷峰計算應不低於1500。
19.6.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牛蒡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19.6.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5g,精密稱定,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約45m1,超聲處理(功率150W,頻率20kHz)20分鐘,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9.6.4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註人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含牛蒡苷(C27H34011)不得少於5.0%。
19.7 牛蒡子飲片 19.7.1 炮制 19.7.1.1 牛蒡子除去雜質,洗凈,幹燥。用時搗碎。
19.7.1.1.1 性狀、鑒別、檢查、含量測定同藥材。
19.7.1.2 炒牛蒡子取凈牛蒡子,照清炒法(附錄ⅡD)炒至略鼓起、微有香氣。用時搗碎。
本品形如牛蒡子,色澤加深,略鼓起。微有香氣。
19.7.1.2.1 檢查水分?同藥材,不得過7.0%。
19.7.1.2.2 鑒別、檢查(總灰分)同藥材
19.7.1.2.3 含量測定同藥材。
19.7.2 性味與歸經辛、苦,寒。歸肺、胃經。
19.7.3 功能與主治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於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
19.7.4 用法與用量6~12g。
19.7.5 貯藏置通風幹燥處。
19.8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