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希堂法帖是什麽意思?

三希堂法帖是什麽意思?

擴展資料

三希堂法帖內容簡介:

上古倉頡“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語,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後世經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依次演進,至隋唐,書法大盛,篆隸楷草行風行於世。王羲之、張旭、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米芾等書法方家各擅其長,引領著各種書體的發展,使書藝創作更加輝煌。

沿至清朝,滿族的書藝亦達到極盛,清帝皆長於書畫。清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帝更敕令朝臣編刻《三希堂法帖》,收藏歷代書法珍品。

《三希堂》原名“溫室”,本為乾隆皇帝讀書之所。乾隆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件稀世墨寶,並時常把玩,遂以此更名。後乾隆帝敕令朝臣編刻《三希堂法帖》,收錄內府所藏魏晉以來書法家名跡,其中就包括此三珍。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稱叢帖中之巨制。完成之後,僅精拓數十本賜與寵臣。後於乾隆十七年,復從宮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選出歷代名人法書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傳始廣。原石嵌於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壁上。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三希堂法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