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弗洛伊德本人和道家、佛家沒有太多交集,但他的學生榮格對易經、道家、佛家都有比較深入的接觸和研究。
3.榮格的好友衛禮賢是德國著名漢學家,翻譯了《易經》、《太乙錦華之旨》等中國傳統典籍和道家經典。郭蓉是通過魏禮賢接觸到這些書的:
易經
魏禮賢的《易經》譯本比榮格早些時候看到的理雅各版本要好很多,但因為是理雅各版本,所以榮格接觸《易經》比較早,所以研究比較深入。
摘自榮格為《易經》寫的序言。正如我在易經中看到的,中國人的心似乎完全被事件的概率所吸引。我們所認為的巧合似乎是這個特殊頭腦的主要關註點。而我們所推崇的因果律,幾乎完全被忽略了。我們必須承認,概率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人類花了很大的力氣去破壞和限制概率帶來的危害。但與實際效果相比,從理論上考慮得到的因果關系突然顯得柔軟無力,低如塵埃。應時晶體自然可以被描述為六棱柱——只要我們看到的是理想晶體,這種說法當然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在自然界中,雖然所有的晶體確實都是六角形,但是不可能看到兩個壹模壹樣的晶體。但是,這位中國的聖人所看到的似乎是真實的,而不是理論上的形狀。對他來說,豐富的自然律所形成的經驗實體比事件的因果解釋更重要。因為事件必須壹個壹個地相互分離,才有可能用因果來恰當地處理它們。
易經對自然的態度似乎非常獨立於我們的因果程序。在古代中國人眼裏,實際觀察到的情況是概率的影響,而不是因果紐帶收斂產生的明確效果;他們的興趣似乎集中在觀察過程中形成的偶然性事件,而不是巧合所需的假設性原因。當西方人小心翼翼地過濾、競爭、選擇、分類和隔離的時候,中國人的處境的圖像包含了壹切最精致和超感官的細節。因為所有這些成分都會匯聚成觀察時的情況。
所以,當人們投出三個硬幣,或者撥出49元,這些概率的微小部分都進入了被觀察情境的圖像,成為了其中的壹部分——這個“部分”對我們來說不重要,但對中國人的內心卻意義重大。在某種情境下發生的事情,必然包含著屬於這種情境的性質。在我們看來,這樣的說法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但這裏說的不是抽象的論證,而是實際情況。有些專家僅僅從酒的顏色、味道和形狀就能告訴妳產地和生產年份。有些古董商壹眼就能非常準確地分辨出古董或家具的產地和制造商。有些占星家可以告訴妳出生時太陽和月亮在哪裏,出生時黃道十二宮是什麽星座,甚至在妳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日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情況總是包含持續的線索。
換句話說,《易經》作者認為,占蔔在某種情境下起作用時,不僅在時間上,而且在性質上與情境是壹致的。對他來說,占蔔是當它成為占蔔時形勢的代表——它的作用甚至超過了時鐘,或者日歷上季節和月份的劃分,當它成為占蔔時也被視為主要形勢的向導。
二、偶然壹致的意義——同時性
這個假設包含了我稱之為相當怪異的同時性原則。這個概念所提倡的觀點,與因果論所提倡的觀點正好相反,因果論只是壹個統計真理,不是絕對的。這是壹個功能假說,假設事件如何從那裏發展到這裏。而同時性原理認為,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重合不僅僅是壹種概率,還包含更多的意義。總之,客觀事件與觀察者的主觀心理狀態之間存在著特殊的相互依存關系。
中國古代人沈思宇宙的態度,在某些時候可以和現代物理學家相提並論。他不能否認,他的世界模型真的像《易經》壹樣,真的需要包含主觀,也就是全局中的精神條件。正如因果關系描述事件的順序壹樣,對中國人來說,同時處理的是事件的巧合。因果觀告訴我們壹個戲劇性的故事:D是如何呈現的?它來源於它之前的C,C來源於它之前的B,以此類推。相比之下,同時性的觀點試圖創造壹個平等和有意義的形象。ABCD和其他人如何在相同的情境和地點壹起呈現。首先,它們都是同壹情況的組成部分,這顯示了壹個合理可解的圖像。《易經》中的六十四卦是象征性的工具,決定了六十四種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情況。這種解釋和因果解釋是可以相互比較的。因果之間的聯系可以通過統計來確定,可以通過實驗來控制,但情況是唯壹的,不可重復的(註意:情況是唯壹的,不可重復的,我們中的壹些人往往不能理解這壹點,所以有些客戶反復問同壹個問題,但不起訴),所以壹般情況下,似乎不可能同時進行實驗。根據《易經》的說法,使同時性原理有效的唯壹方法是讓觀察者相信卦真的能顯示他的心。所以他在扔硬幣或者區分蓍草的時候,壹定要確定它會存在於壹個現成的情境中。而且,在這種情境中發生的壹切都屬於這種情境,成為意象中不可分割的圖式。但如此顯而易見的道理,要想真正揭示其含義,只有在閱讀圖式並確認其解釋後才有可能。壹方面取決於觀察者對主客觀情況的充分認識,另壹方面取決於後續事件的性質。對於習慣於實驗證明或確鑿證據的批判性思維來說,這壹程序顯然並不熟悉,但對於那些希望從類似於中國古代的角度觀察世界的人來說,《易經》可能具有壹些吸引力。對周易八卦感興趣的人,大概馬上就能感受到榮格寫作的合理性。
雖然《周易》的文字比較難,但是魏禮賢的漢學功底不錯,而且榮格和魏禮賢接觸《周易》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榮格對《周易》的研究比較關鍵。
太乙金華宗旨
換句話說,道教經典“太乙金花之旨”首先是所謂的呂洞賓祖師借福祿安傳下來的方法。看內容,其實是講當時的神仙佛家合壹仙丹。在中國應該出現的比較晚,重要性不會太高。但魏禮賢找到了價值,那就是大道對漢代以來淺薄的巫術道教進行了改造,把煉丹的奇跡變成了心理過程的形象和象征。榮格在1924聽過魏禮賢的講座,魏禮賢的見解和學識對榮格影響很大。榮格還從《太乙金華》的目的中看到中國的聖賢使用了相同的符號和意象,這使他喜出望外,於是他認識到自己心理學發現的普遍意義,並重新評價丁本人工作的價值。他說,“威廉給我的短信幫我走出了這個困境。這個書包裏有壹個精辟的章節,是我在諾斯替的資料裏徒勞地尋找的。”並說:“我只能強調這樣壹件事。也就是《金花的秘密》第壹次為我指明了正確的方向。”《金花的秘密》,太乙金花目的德文版名稱,出版於1929,由魏禮賢和榮格聯合出版,其中榮格主要做了壹個長評。榮格認為《金花的秘密》不僅是中國瑜伽和道教的書,也是煉金術的書,煉金術的本質就是它的本義。他在自傳中說:“這些煉金術士的經歷曾經是我的經歷,他們的世界,在特定意義上,也是我的世界。”“我發現了無意識心理學的歷史對稱性。無意識心理學從此建立在歷史的基礎上。與煉金術相比,可能性與精神的延續是壹樣的,它在追溯奧秘時為無意識的頭腦提供了壹個物質實體。”
太壹金華的宗旨對榮格的潛意識的核心部分:集體無意識和原型有著不可磨滅的啟發和貢獻。
回明靜
這部智慧生命經是壹位叫劉華陽的禪師所寫的道教經典,他與吳壽陽並稱為五六派,頗有名氣。吳劉的作品(包括惠)都是“吳宗”。
《錦華秘笈》的原譯文中沒有出現《人生智慧》經典,但後來加了進去。
西藏死亡經
榮格也研究過藏傳佛教和禪宗,這裏就只說藏語吧。
榮格在研究藏傳佛教的過程中,詮釋了藏傳佛教的許多概念和符號。如他認為“自性是具有傾向性、意義性的原則和原型”,藏傳佛教的曼陀羅是心理完整的最佳表現。他說:“當我開始畫曼陀羅的時候,我發現壹切,我所走的所有道路,我所走的每壹步都回到了壹個點,也就是回到了中心點。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曼陀羅是中心,它是所有道路的先驅,是通向中心的個性化道路。”此外,容格還意識到瑜伽冥想不是壹種生物系統,也不是壹種體操,而是壹種意識的改變和靈魂的曼陀羅。
當然,雖然榮格對佛教和道教都有深入的研究,但榮格與它們(佛教和道教)在幾乎所有的方面——哲學前提、道德標準、人生觀,甚至具體的概念——仍然是不同的。盡管榮格對這些經典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由於上述奧地利的差異,在許多方面仍存在謬誤。但是,無論如何,當壹個癡迷於佛道的人看到榮格這樣壹個外國人這樣解釋佛教經典,他會忍不住為榮格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