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許遜和胡慧·鄧超為創始人的凈明道,不僅主張儒、釋、道三教合壹,而且建立了相當系統的學說,如救人救世、澄清思想、忠孝倫理等。,註重理學的特點,融合了北方全真派的內丹法和上清派的‘黃婷’學說;同時,他還繼承和發揮了廬山派的法術和法術,還引用了許多佛教密宗的真言,表現了該派兼收並蓄的思想。
盛行於宋元時期的凈明道,最大的特點就是宣揚“從真忠到孝,回歸清凈元明之境”。壹般認為,凈明道是儒道結合的產物。筆者認為凈明道既認真奉行儒家的忠孝觀念,又吸收了佛教的修行解脫理論。它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融儒、釋、道為壹體的新道家學派。本文將分析凈明道如何以“忠孝”為修煉之本,“凈明道”的內涵以及達到凈明道境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說明凈明道通過融合儒、釋、道,促進了傳統道教的更新和發展。
宋元時期,江西南昌西山興起了壹個新的道教流派──景明道,又稱忠孝景明道,主張“從真忠孝,回歸清凈元明之境”。壹般認為凈明道是儒道結合的產物(任主編的《中國道教史》稱凈明道為“儒道融合的典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568頁)。筆者認為凈明道既認真奉行儒家的忠孝觀念,又吸收了佛教的修行解脫理論。它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融儒、釋、道為壹體的新道家學派。本文將分析凈明道如何以“忠孝”為修煉之本,“凈明道”的內涵以及達到凈明道境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說明凈明道通過融合儒、釋、道,促進了傳統道教的更新和發展。
第壹,忠孝是修道的基礎。
“忠孝”是儒家倫理的核心,主要調整世俗的人倫關系,屬於“仁”的範疇,但凈明道對其進行了特別的強調和發揮,並將其作為“神仙道教”的基礎。景明道提出,“忠孝,大道之本,以君子之業為根本,基礎而生。”.....有修行的人不努力,太熟練了會怎麽樣?“為什麽奉行‘仙路’的凈明道如此強調‘人性’,以忠孝為修煉之本?凈明道的解釋是“欲修仙,先修人性”。如果人類失敗了,如何才能長生不老?”不忠不孝,做不到。是仙女嗎?”因此,“清凈明了之道,必以忠孝為基。"
因為“忠孝”是儒家的基本標誌,這使得凈明道從壹開始就與儒家有著不變的親和力。事實上,道家與儒家倫理的親和並非始於清凈明道。凈明道之所以把“忠孝”作為修煉成仙的基礎,既是對道教自身傳統的繼承,也是對時代發展需要的回應。正是傳統與現實的結合,使得凈明道最終選擇了以孝著稱的歷史人物許遜為領袖,並強調“忠孝”與“成全”。
按照道教本身的傳統。道教創立於統壹的封建王朝建立後的漢代,所以壹開始就將儒家倫理中忠孝等內容融入道教思想,並與道教的修仙之道相結合。現存最早的道教書籍《太平經》就有“在世時要孝順兒子,忠於大臣”的要求。晉末南北朝《道教規》正壹法本《石天道教規法》說:“道教以和為德,以不和為抗,以天地之和為基,萬物而生,中英而熟;國和諧,天下太平,姓和平;家庭和睦,父親慈祥孝順,上天保佑。.....妳必須勤於侍道,不敬老師,不孝親人,不孝君主。”(《道藏》卷18,第232頁)東晉著名道士葛洪甚至提出:“欲求長生者,應以忠、孝、和、仁為本。不修德,卻不能長生。”(抱樸子反世俗,王明《抱樸子內篇註釋》,中華書局,1985版,第53頁)在道家看來,“學道得道,神仙批判。忠孝為先,不忠不孝者求道,望仙者無。”道教雖然以老子為領袖,在很大程度上以道教為主要理論,但它將人性與長生相結合,巧妙地將儒家倫理融入道教的修仙之中,形成了道教區別於道教的重要文化特征之壹。
從時代發展的需要來看。到了宋代,內憂外患的社會現實,尤其是尖銳的民族矛盾,使得統治者壹方面希望借助本國人民所崇拜的神靈來保護自己,另壹方面又希望本朝人民能夠通過忠君孝道來團結起來,保衛國家。正是在這樣的統治意識指導下,北宋皇室掀起了壹股崇道狂潮。如利用道士的命運將自己神化為真命天子,在與忍辱的廖媾和後,偽造了道教的封禪書,以此來服務天下,誇耀榮帝。相應地,道教中出現了壹些具有宋代特色的新神——趙、玉皇大帝等。在儒釋道融合的基礎上產生的理學,以“忠孝”為代表的儒家禮教為最高原則,因適應統治者的政治需要而在意識形態上占據主導地位,對道教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以許遜為龍頭的凈明道應運而生。
許遜(239-374),通常被認為是壹個歷史人物,東晉時期的壹名道士,以其真誠的孝道和神奇的魔法而聞名。相傳許遜是汝南(今河南)人,長期居住在江西南昌。“他七歲了,沒有父親。負薪培養母親,孝敬父母。與天桑,寡嫂,讓位於善者,自廢者,不搞利。我媽經常把她打發走:‘所以,乞討的時候,沒地方住’。荀笑著對他的母親說:“我希望我的母親能活得更久。”"。許遜,“真君弱於冠,師大洞長吳孟,傳三清法,舉孝於鄉,拜涇陽令於蜀”。西晉太康元年(280年),42歲被蜀郡涇陽郡令。後來,由於晉朝的混亂,許遜放棄了他的官職,回到東方周遊江湖。後來,他和吳孟在南昌西山壹帶傳播孝道,在當地留下了許多神奇的故事。相傳東晉二年(374),八月十五日(據《孝武序兒真君傳》記載為元康二年(292),見《道藏》第六冊第843頁),許遜帶著42名家人拉屋而飛,雞犬學步。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成語“壹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由來。徐訓賢去世後,其弟子仍在西山徐宅寺講經,並將西山徐宅故居改建為觀光觀,作為朝拜場所。此後,每年許遜升天成仙之日,“四鄉百姓聚於寺中,設黃齋,邀道士流動,登壇入席三日三夜,達軒轅,焚香為禮,誠心相邀,受生存之福,方得安息。”
第二,以整潔為理想環境。
只談忠孝不足以充分展現凈明道的基本特征,因為凈明道畢竟是道教的壹個派別,是以忠孝為基礎的,“修”是為了實現道教的終極理想。從道教的發展來看,凈明道其實是從道教靈寶派分化出來的壹個道教流派。它將忠孝與景明緊密結合,將“景明”作為修道的終極理想。
什麽是清晰?從現有資料來看,“凈明”壹詞出現的時間更早,但在《凈明道學》壹書中,最早出現在《靈寶凈明新修九上古之神封魔秘法》的序言中,該書由何震授。何曰:“燕松中興六歲作壞報,六真靈降玉川,示靈寶清凈明悟秘法,教百姓忠孝廉潔慎。”可見《靈寶凈明秘法》最初是作為道教靈寶派的壹種“換人以忠、孝、慎”的教法而附會於道教的。今天的道藏收錄了20多種關於凈明道的書籍,其中大部分都以“靈寶凈明道”為題,這也表明了凈明道與靈寶派的密切關系。靈寶派是由《靈寶經》流傳而形成的道家學派。漢末,葛玄傳古靈寶經,由葛洪等人傳給葛。《靈寶經》沒有翻印的多達55卷。南朝時,魯增修了三十五部可信卷,並立了禮。靈寶教風靡天下,信徒與日俱增。後靈寶派主要以江西葛造山為山,以左夫科教、禪定勸人,成為道教左夫三大派(上清派、靈寶派、正壹派)之壹。凈明道和靈寶派地理相近,在道教上也是壹脈相承。《太上靈寶凈明道元尹正經》說:“哪個是符印,哪個是真經,心靜睿智,哪個是清凈明了。”也就是說,《福傳·真鏡》的本質是助人“氣定神閑”,“氣定神閑”也就是“清明”。
由於清凈意味著“保持心靈的平靜和智慧”,南宋道教的清凈,在以“忠孝”為道教清凈主要內容的同時,也強調“磨智”,並有將其與人的心靈修養聯系起來的傾向,認為“清凈之人無幽燭,無塵無汙染,壹切愚智皆視為開悟之門,真理之路。”“清明”既是“無隱居、無燭、無塵、無汙染”的理想境界,也是幫助人們“積累互資、磨礪智慧”達到這種境界的橋梁,而這種境界的最終實現,仍需在自心上下功夫,因為“人自然靜,所以能達其心,心能達其心,所以與日月相憐。”道是圓而空的,圓是氣之體,空是氣之用,圓而空,故稱清凈明。清楚了就對了,就戀愛了。”“清明”就是“性達於心”“圓空之道”。這種“純潔”觀為從人性中尋找“真理之路”開辟了道路。
元初,劉玉、黃元吉、徐惠在融合儒、釋、道的基礎上,對凈明道進行了改造,特別是對凈明的內涵進行了進壹步的理論探索,使凈明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多重含義。
首先,《景明》包含了儒家的名教修身原則,具有倫理意義。在《於震先生語錄集》開篇,針對“古今有多種取經之法,此教何以以純而名之”的問題,劉玉提出“純乃至誠,忠孝乃修身之規”然而,學者們對這種語言很熟悉,他們大多忽略了過去,但在這裏他們是真正在實踐。“‘誠’是大學裏的壹個重要思想,受到理學的高度重視。指的是壹種內在的道德修養。”凈明”只是“赤誠之心”,意味著凈明道將儒家道德修養引入了自己的修道實踐和終極理想。《養正紀》的“赤誠之心”與“忠孝之道”的純潔,是對立存在的,是互相為用的。”赤子之心”可以是“真忠孝”來培育戒律,而極致的清凈澄明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忠孝”後所達到的忘我澄明的理想境界。純潔、忠孝、內外結合,體現了道教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從國外治國理政,追求社會和平的終極理想。這就是為什麽景明道被稱為景明忠孝大道。劉玉批評儒生崇尚忠孝,但他們只談義理。他們只有純潔清明,才能既弘揚忠孝精神,又真正踐行這種精神。這反映了時代發展對儒家忠孝名教真正踐行的需求以及道家對此的積極回應。
其次,景明道改造和發展了理學中的“無極太極”思想,用“無極”來解釋“景明”,使“景明”具有了宇宙本身的特性。宋代理學家周敦頤以陳摶的華山道士《無極圖》為基礎,撰寫《太極圖》,提出“無極太極”,為宋明理學之首。但周敦頤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體,“無極”只是對“太極”特征的描述。後來,朱和陸九淵雖然對“無極”與“太極”的關系有過激烈的爭論,但他們都站在儒家的立場上,以“太極”(理或心)為世界本體,淡化道家思想在理學中的地位和影響。而凈明道則是站在道家的立場,本著傳統道家的觀點,充分發揮“無極太極”。他認為無名、不動的“無限”是本體,同時接受“說理辨”思想的影響,認為萬物自有太極:“無限與太極,無限亦謂清凈明。俗話說:‘無名天地之始,萬物之母’,故以太極判之,兩儀立之,人之所生,人在天地之間最美,故稱三才。”“沈默是無限的,感受和交流是太極。無極,凈明,三界也。.....萬物自有太極。除非妳知道,否則妳不能談論它。”凈明道不僅將“無限”視為無名、無形、無象宇宙的本源,還將“無限”視為“清凈”的另壹種表述,並沿著老子“歸無限”(第二十八章)的思路,將歸清凈作為修道的終極境界。
第三,凈明道也沿著老子境界說和氣化說的邏輯對“凈明道”進行了具體的闡釋。凈明道作為道家學派,在對凈明的詮釋中,更多地采用了先秦道家的名詞和術語。在黃元吉編撰的《玉寶壇記》中,說“凈明”是貫穿天地的“無形大道”,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凈明是無形大道,先天基礎也。在人間,它是至高無上的純虛,在天上,它是黃八極,而在人造的丹元宮。這三者同名異名,同為玄機,同為玄機,同為玄機,同為壹切妙物之門。懂這個道理的人也清楚。清是清凈、空明,沒有清凈、空明的境界,叫清凈、明。”老子的哲學以道為基礎,以陰陽之氣的起伏來說明道的特性。凈明道也認為“純凈明亮,先天大道,壹息原生,壹息運行,晝夜起落,材料始自始,...世界在變,人的物品和事物都是自生自存自滅的,哪個占主導地位?”凈明道從天人合壹源於道,同化為氣的思想出發,把“凈明”作為宇宙萬物的根本,用“氣的盛衰”來解釋千變萬化的世界,強調“凈明大道同源,形異。同理,誰能出家門,何樂而不為?同源異狀者,皆生於道命。萬物中,人最貴,不忠不孝,何不如狼似蟻?如果不能說清楚,還不如喝酒秀壹下?”“凈明”雖空靈無形,存在於自然界,但它是“萬奇之門”,既是萬物之本,也是作為萬物之靈歸向道的人所達到的理想境界——“至純之境”
最後,凈明道深受禪宗心性清凈、心明的思想啟發,用“凈明”二字來教導,所以“凈明”帶有濃厚的心性論色彩。禪宗六祖慧能認為“性常清凈,日月常明。.....世道清凈,如天,利如日,智如月,知利常明。”眾生自心的本性是清凈明了的,但凡間人的當下心可以正可以邪,可以凈可以染。所以,只有直指人心,看清本性,才能成佛。受此啟發,凈明道還提出:“壹人性自光”,“凈明道法,忠孝,雷霆,頓悟於心。”這種源於人的自我中心本性的“純潔”取向,以及以“洞察純潔與澄明”為終極理想,成為純潔之路的重要特征。
總之,凈明道集儒、釋、道於壹身,使得“凈明道”壹詞內涵豐富。但無論是道的反面,還是歸無限,抑或是頓悟,都不過是凈明道追求“凈明道”終極理想的不同版本,體現了凈明道“從三教目的理解,以老家為祖”的基本特征。
第三,走向正心,甚至清明。
基於凈明道對終極理想的設計,實現終極理想的步驟也分為三步:“始於忠孝,重於欲正,終達凈明。”首先,儒家的忠孝倫理是修道的基礎,然後是修道的方法,最後修道的最終理想和最高境界是回歸到人性的純凈清明狀態。清教三步曲中,以“除欲扶正”為核心的修道方法,顯然深受佛教影響。
佛教把貪婪和妄想作為眾生陷入生死苦海的根本原因,凈明道也把“恨和欲”作為人達到清凈光明境界的主要障礙。它認為人的心靈是自我凈化的,但人活在世上就不可能是人。.....所謂憤怒的人,不僅僅是憤怒和怨恨,而是嫉妒和狹隘,不能容納事物。以查查為光明前途,有些放不下,卻又總是生氣。.....所謂欲望,不僅僅是色欲和情欲,還有愛和依戀。如果妳貪戀壹件事,妳就做好了尋根的準備,不肯放棄。它總是壹種欲望。“對於人來說,這種‘仇恨’是難以擺脫的,它不僅蒙蔽了人的‘純潔和清明’,也給人當前的生活帶來了莫名的痛苦。在珍惜生命的同時,要擺脫生命的痛苦,這已經成為道家所追求的理想,凈明道也不例外。當有人問劉玉凈明道法的要點時,劉玉根據自己的修道經歷回答說:“他早年學道以來,只練了三十個十字,這些年來受益匪淺。特此通知。所謂“三渡”,懲罰令人窒息的欲望,懂事而不無知;度的稍有損失,就意味著招來黑暗;說了惡語,就犯了禁空間的醜。"他認為"燃燒的欲望"會使人變得無知,難以發揚與生俱來的本性,從而使人生難以自拔。因此,如何“懲罰被壓抑的欲望”就成了修道的首要任務。
在修煉方法上,凈明道也深受禪宗的影響。從地理位置上看,距離凈明道所在的西山不遠的江西南昌龍興府黃龍山,曾是禪宗林佶派黃龍派的發源地和主要傳播地。黃龍派先驅惠南(1002-1069),新洲玉山(今江西省玉山縣)人。他十七歲出家,十九歲受戒。穿越叢林後,他們都是第壹名。遊靜三年(1036),輝南在黃龍山養家風,徒弟眾多,家業興旺,世稱“黃龍輝南”。黃龍學派繼承和發展了林濟宗的思想,以著名的“黃龍三關”引進學者,強調體悟心性,體悟自然,形成了自己的佛道思想。曾是北宋最活躍、最有影響力的禪宗流派。南宋以後,黃龍派逐漸被另壹派林濟宗所取代並趨於衰落,但其影響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從凈明道將“除欲”與“正”聯系起來,甚至提倡“無修,自然開悟”來看,其影響還是很明顯的。
禪宗黃龍派強調修不可修,佛無所求,無欲則全。受此影響,凈明道也改變了傳統道教所堅持的各種修道方法,強調“對”的重要性,意思是“忠孝終日在心中”,認為只要在閑暇時生活,保持正念,就能使心明如鏡,水清如水。所以凈明道的“欲去”是建立在“義”的基礎上的。如果妳是對的,妳想走就走。意思是解脫真人,所以我們說,“所謂純粹明教中的真人,並不是指呼吸、按摩、歇食、破谷來真,而只是懲罰壓抑的欲望,化善,理性化復性,匹配天地為三極,天真而人道,故稱真人。”
凈明道根據“正心”、“悟道、復性”的內在超越,與慧能禪壹樣,打破了對出家、誦經等各種外化、形式化的修行方式的執著,強調修道要在內心努力,追求內心的解脫。“道由心悟,玄由秘證,得之者,不局限於在家出家。”因為居家和出家只是僧人生活方式的差異,關鍵在於僧人能否以忠孝立根,能否“入正心”,從而實現內心的純凈。同樣的,
人可以傳道,不可以傳道,或者打坐提問,妳在乎的是忠、孝、誠。四美皆備,神識漸通靈,不用修行,自然開悟。
《道藏》裏的經典都是教人棄惡從善的,所以說:經典有路。是入道之道。每次看到這個世界拒絕改掉壞習慣和自私的利益,早上起來就忍不住背誦。這些聖賢不拿他們,就像會說話的大猩猩。我所有的方法都需要這顆心,如鏡的光亮,水的純凈,壹絲壹毫的漏洞,天的提升,行為第壹義的崇拜,各種方便的積累,路就不遠了。總比讀萬卷經書強。如果妳不侍奉修德,不尋求道,妳就別指望將來會成功。"
打坐提問、進山煉形、念經等方法。都不如“忠孝為基,方寸凈盡”重要。就算講忠孝,也要從“義”說起,因為“忠臣忠君,其心為萬神之主。若欺其心,則不忠。”忠孝是“對”的自然結果,或者說是“對”的外在表現。義必然是對的,只有對了,才能成為道。如果能對,不經修煉自然成道。因此,只有在修德的心中尋求道,放棄惡,回到善,我們才能“回到純凈,元和明的境界”。
同時,凈明道認為,“除欲正心”的修行,不僅是將內在的“清凈心”轉化為外在的“真忠孝”之行,更是促進內在心靈達到“不汙不觸”的“清凈心”。因此,凈明道不僅把忠孝的道德修養放在煉精、念經、奉鬼神等道術之前,還制定了“識日錄”和“功德錄”作為信徒日常修身行為的監督,要求他們在當前的思想中“除欲正心”,使自己的行為在任何時候都符合忠孝的原則。“凈明宗教,大中學也。可以通過世界和後代而不受傷害。重要的是不要欺騙他的心,丟掉性命,這叫真正的忠孝。提前侍奉親人,忠厚正直,做壹個世界頂級的好人,好好想想。妳要對得起天,也要對得起人,不要以此為恥。會議的難點處處用理解處理,像解決問題的妙手,處理得很有道理。壹步壹步來,妳要與天心相合,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行,徹夜不眠,忠孝在心。人不知,神不知。不要夢想去尋求好運。隨著年齡的增長,妳自然會得到妳想要的。要認識到這個教派不是蓬頭垢面的結果,所以古人沒有必要以粗鄙之名教罪人。還有壹個辦法就是先修仙,先修人性。我每次看到世界上壹個號稱秀才的人,他都用十二點的心去計算,卻無法擺脫歪理邪說,危險還在。講黃芽白雪,黑汞紅丹,只是妄想,所以千人千面,無人可學。究竟為什麽?我只是還沒有先理清思路。”。凈明道對“忠孝”世俗道德的堅守,雖然表現出與禪宗不同的特點,但其“入正心”即保持心無欲、無欲、無行,使自心不為外物所動,不受情緒所支配,這與禪宗“平常心即道”的精神十分相似。“大道無名,無形無情,故曰‘平常心即道’。他還說:‘吉祥總比沒有好,但通常是穩定但和諧的’。讀書人做到了就能做到忠君孝。長期以來,他們是正直、誠實、忠誠和孝順的。”《凈明道》的道家“除欲扶正心”之法,高雅,禪意色彩濃厚。
總之,“純粹偉大的宗教,是以正心修身之學,而不只是世俗世界所謂的修精。”修身養性,就是教世人整理自然心智。.....這種宗教.........................................................................................................................................................................這樣的道家,顯然是儒釋道融合的產物。劉玉曾在《忠孝全書》第五卷中說:“壹是什麽?對於無上師的明凈、大師的忠誠和寬恕以及瞿曇的大乘來說也是如此。.....雖然說法不同,但其方式是壹。
凈明道對道教發展的突出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調和出世與入世,不僅確立了凈明道的超凡境界,而且在壹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文人追求忠孝、不願拋棄世俗生活的心理障礙;二是忠孝為修身之本,清凈為理想境界,理論上協調了傳統道教與封建國家的關系;第三,儒、釋、道的融合促進了傳統道教的更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