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不詳。字伯陽,謚曰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無為之說,後世以為道家始祖。孔子嘗往問禮,著有《道德經》五千余言。現今社會各行業中,如:鐵匠、煤窯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鐵匠等,皆祭拜老子為祖師爺。亦稱 為伯陽、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陽、李老君。
在中華文明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在國外被最為廣為翻譯和閱讀的壹本書要算是《道德經》。《道德經》中所說的中心思想是:「道」,而「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意思雖然比較難明白,但我們可以說「道」的意思是「自然」。
道家認為,個人不應該反對「道」,而是要順從於「道」,按「道」行事。爭權奪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敗的,人應該順其道而行。道家認為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請願地向低處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卻是不可摧毀的。反之,最堅硬的石頭也有被水擊破的那壹天。對於個人,樸素和自然是值得贊揚的。暴力應該被避免,人應當清心寡欲。人不應該改變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對於政府,無為而治政策是最聰明的方針。通過更繁復的法制或是強制實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稅賦和戰爭都和道家的哲學精神相違背。《道德經》的影像巨大。這本書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的內涵卻是極其豐富。在中國,雖然儒家思想是中國歷代哲學的主流,不過儒家的哲學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還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壹,是三大超級神中的壹位。他之被神聖化,始於東漢。東漢的張陵(後來的張天師)創設天師道,為了和佛教抗衡,便擡出老子為祖師,並尊為太上老君。後稱「太上道德天尊」。其 後道教典籍將老子極度神化,謂其生於無始之時,無因而起,是萬物之先,元氣之先。
元 始 天 尊 的 由 來 : 元 始 天 尊 是 道 教 最 高 神 靈 「 三 清 」 尊 神 之 壹 , 生 於 太 無 之 先 , 稟 自 然 之 氣 , 初 稱 元 始 天 王 。 東 晉 葛 洪 的 《 枕 中 書 》 稱 , 「 昔 二 儀 未 分 , 溟 滓 鴻 蒙 , 未 有 成 形 。 天 地 日 月 未 具 , 狀 如 雞 子 , 混 沌 玄 黃 。 已 有 盤 古 真 人 , 天 地 之 精 , 自 號 元 始 天 王 , 遊 乎 其 中 」 。 元 始 天 王 , 開 天 辟 地 , 治 世 成 功 以 後 , 蛻 去 軀 殼 , 壹 靈 不 昧 , 遊 行 空 中 , 見 聖 女 太 元 , 喜 其 貞 潔 , 即 化 成 青 光 投 入 其 口 。 聖 女 懷 孕 十 二 年 , 始 化 生 於 背 膂 之 間 , 言 語 行 動 常 有 彩 雲 護 體 。 因 其 前 身 是 盤 古 、 元 始 天 王 , 就 稱 為 元 始 天 尊 。 《 歷 世 神 仙 體 道 通 鑒 》 稱 , 「 元 者 , 本 也 ; 始 者 , 初 也 , 先 天 之 氣 也 。 此 氣 化 為 開 辟 世 界 之 人 , 即 為 盤 古 ; 化 為 主 持 天 界 之 祖 , 即 為 元 始 。 」
居 天 最 高 : 齊 梁 高 道 陶 弘 景 編 定 之 《 真 靈 位 業 圖 》 稱 , 神 靈 所 居 之 處 是 「 玉 清 三 元 宮 」 , 元 始 天 尊 居 其 「 上 第 壹 中 位 」 , 即 三 十 六 天 中 之 玉 清 境 , 元 始 天 尊 位 在 天 之 最 高 位 , 即 三 十 五 天 之 上 。 玉 清 境 內 , 有 紫 雲 之 閣 , 碧 霞 為 城 。 眾 神 仙 按 時 上 玉 清 境 朝 拜 元 始 天 尊 。
秘 道 度 仙 : 《 隋 書 經 籍 誌 》 稱 元 始 天 尊 以 天 尊 之 體 , 常 存 不 滅 , 每 至 天 地 初 開 , 即 授 以 秘 道 , 開 劫 度 人 。 「 所 度 皆 諸 天 仙 上 品 , 有 太 上 老 君 、 太 上 丈 人 、 天 真 皇 人 、 五 方 天 帝 及 諸 仙 官 」 。
奉 祀 : 道 教 宮 觀 大 多 設 有 「 三 清 殿 」 。 元 始 天 尊 常 以 手 持 混 元 珠 像 居 於 大 殿 神 像 之 中 位 。 在 大 型 道 教 齋 醮 禮 儀 中 , 也 多 設 有 三 清 神 位 或 神 像 , 也 均 以 元 始 天 尊 為 中 位 。 元 始 天 尊 的 神 誕 之 日 是 正 月 初 壹 。 民 間 亦 有 在 冬 至 日 供 奉 元 始 天 尊 的 。
葛 玄 來 到 江 西 鉛 山 縣 雲 遊 , 登 上 高 高 的 雲 崗 山 ( 今 為 葛 仙 山 玉 虛 觀 ) 修 道 , 並 仙 舉 於 該 山 。 此 後 , 鉛 山 道 教 年 益 昌 盛 興 隆 。 據 明 萬 歷 《 鉛 書 》 記 載 " 鉛 山 邑 小 , 而 道 集 之 大 " , 至 明 時 已 有 道 觀 1 7 座 , 名 勝 仙 跡 薈 萃 , 文 人 高 道 雲 集 , 遂 得 延 傳 靈 寶 道 教 宗 派 源 流 , 這 無 不 與 靈 寶 派 祖 師 葛 玄 有 關 。 至 今 鉛 山 仍 有 道 觀 9 座 , 坐 落 在 縣 內 風 景 秀 麗 的 深 山 幽 谷 之 中 , 教 務 興 旺 , 並 形 成 為 靈 寶 經 系 有 地 方 特 色 的 齋 醮 科 儀 、 宮 觀 廟 會 的 道 教 活 動 。
葛 玄 ( 1 6 4 - 2 4 4 ) , 字 孝 先 , 祖 籍 山 東 瑯 琊 ( 今 臨 沂 ) , 其 高 祖 葛 盧 曾 佐 劉 秀 建 立 東 漢 , 任 驃 騎 將 軍 , 封 下 邳 侯 , 後 葛 盧 將 封 爵 讓 與 弟 弟 葛 艾 , 全 家 南 遷 居 江 蘇 丹 陽 之 地 的 句 容 。 其 祖 父 葛 矩 官 任 安 平 太 守 黃 門 郎 , 其 父 葛 正 儒 尊 事 " 黃 老 " , 為 大 鴻 臚 尚 書 。 葛 玄 幼 聰 慧 好 學 , 十 三 歲 便 通 古 今 之 學 , 十 五 六 便 名 傳 江 左 。 因 受 父 輩 " 黃 老 " 學 的 影 響 , 葛 玄 " 好 慕 道 德 , 純 粹 忠 信 , 舉 孝 廉 不 就 , 棄 榮 辭 祿 , 誌 尚 山 水 " , 常 " 安 閑 淡 泊 , 內 足 無 求 " , 而 辭 去 山 陰 ( 今 浙 江 紹 興 ) 縣 令 , 遁 跡 靈 嶽 , 入 天 臺 山 學 道 。 " 精 思 遐 徹 , 示 周 壹 年 , 感 通 太 上 , 遣 三 聖 真 人 下 降 , 以 靈 寶 經 授 之 … … 合 三 十 三 卷 " , 以 及 《 上 清 齋 法 二 等 並 三 錄 七 品 齋 法 》 、 《 勸 戒 法 輪 經 》 、 《 無 量 通 玄 轉 神 入 定 》 等 經 , " 老 君 念 其 功 修 之 徒 , 再 降 廬 山 敕 左 元 放 , 授 施 存 葛 玄 令 繼 為 仙 官 世 祖 師 " , 行 教 於 世 。 為 道 教 第 二 十 八 代 神 仙 。 葛 玄 於 東 吳 赤 烏 年 間 傳 授 給 鄭 隱 ( 思 遠 ) 、 李 參 、 王 玄 沖 、 吳 主 孫 權 以 及 葛 奚 、 葛 悌 、 葛 洪 , 《 靈 寶 經 》 相 繼 傳 承 , 從 此 , 在 道 教 中 以 葛 玄 為 開 派 祖 師 的 靈 寶 派 形 成 。
壹 、 靈 寶 派 齋 醮 科 儀 在 鉛 山 的 盛 行
葛 玄 授 真 傳 得 道 後 雲 遊 到 鉛 山 縣 , 曾 在 鉛 山 篁 碧 天 柱 山 、 永 平 鵝 湖 山 、 鵝 湖 峰 頂 山 、 楊 村 雲 崗 山 ( 今 楊 林 葛 仙 山 ) 等 高 峰 幽 谷 結 茅 煉 丹 修 道 , 壹 邊 弘 揚 道 法 , 收 功 丹 鼎 ; 壹 邊 為 百 姓 治 病 , 庇 護 眾 生 。 從 此 , 鉛 山 境 內 處 處 留 下 了 葛 玄 的 聖 跡 和 美 麗 神 奇 的 傳 說 。 尤 使 靈 寶 派 的 祈 福 禳 災 、 建 醮 齋 戒 、 科 範 儀 式 在 鉛 山 廣 泛 傳 播 。
據 史 載 , 北 宋 時 期 , 鉛 山 的 宮 觀 或 民 間 每 年 都 要 舉 行 齋 醮 法 會 , 有 七 七 四 十 九 天 的 " 羅 天 大 醮 " , 也 有 七 天 七 夜 或 三 日 四 夜 的 " 太 平 醮 " 。 1 9 4 5 年 7 月 7 日 , 鉛 山 懸 城 河 口 " 覺 悟 壇 " 為 紀 念 抗 戰 8 周 年 , " 超 度 抗 日 陣 亡 將 士 , 祈 禱 世 界 永 久 和 平 " , 就 隆 重 舉 行 了 盛 大 的 3 6 5 天 醮 典 - - " 雲 城 法 會 " 。 壇 內 兩 旁 設 置 抗 日 將 士 牌 位 , 經 堂 上 供 奉 玉 清 、 上 清 、 太 清 以 及 張 、 葛 、 許 、 薩 等 道 家 祖 師 牌 位 , 又 有 釋 迦 牟 尼 佛 祖 和 文 殊 、 普 賢 、 觀 世 音 大 士 菩 薩 牌 位 , 1 0 余 位 道 佛 經 生 輪 換 朗 誦 金 剛 經 、 觀 音 經 、 三 官 經 、 道 德 經 … … 1 9 4 6 年 7 月 7 日 齋 醮 的 最 後 壹 天 , 在 縣 城 廣 場 還 舉 行 了 數 千 名 群 眾 參 加 的 " 焰 口 法 會 " , 為 引 導 死 難 同 胞 早 登 極 樂 世 界 的 幾 百 盞 彩 紙 結 紮 的 " 蓮 花 路 燈 " , 就 排 有 5 余 裏 路 長 。
由 此 可 見 , 靈 寶 派 齋 醮 科 儀 和 " 道 佛 壹 致 " 的 思 想 , 在 鉛 山 早 已 盛 行 。 至 今 鉛 山 所 有 道 宮 每 年 必 舉 行 齋 醮 法 會 , 縣 城 、 農 村 信 仰 者 家 門 口 都 貼 有 葛 仙 公 的 《 靈 寶 經 》 靈 咒 和 符 箓, 以 消 災 辟 邪 , 祈 佑 平 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