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歷史上對《呂氏春秋》褒貶不壹,請問褒貶分別在哪些方面?

歷史上對《呂氏春秋》褒貶不壹,請問褒貶分別在哪些方面?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壹六國前夜。

呂不韋,生年不詳,戰國末期衛國人。作品《呂氏春秋察今》

卒於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的大商人,在經商期間,遇到了流亡趙國的秦公子子楚,當時子楚在趙國的處境很艱難,呂不韋很同情他,並認為子楚是“奇貨可居”,於是用金錢資助子楚,並幫助他獲得了繼承王位的資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繼承王位,是為莊襄王。莊襄王以呂不韋為丞相,並封他為文信侯。莊襄王死後,其子政立,是為秦始皇。秦始皇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在他執政為相期間,秦國出兵滅東周,攻取韓、趙、衛三國土地,建立三川、太原東郡,為統壹中國作出了積極貢獻。秦始皇親理政務後,將他免職,並遷去蜀,後憂懼飲鴆而亡。呂不韋為相期間,門下食客三千人,家僮萬人。他命門客“人人著所聞”,著書立說,為建立統壹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尋找理論根據,這些著作最終匯編成了《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二十六卷,壹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誌》等將其列入雜家。在內容上雖然雜,但在組織上並非沒有系統,編著上並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並非沒有體系。正如該書《用眾》篇所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呂氏春秋》的編著目的顯然也是為了集各家之精華,成壹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據呂不韋說,此書對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從客觀出發,對各家都抱公正的態度,並壹視同仁的。因為“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沒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呂氏春秋·序意》)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5篇,***60篇。本書是在“法天地”的基礎上來編輯的,而十二紀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這壹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來作為組合材料的線索。《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八覽,現在63篇,顯然脫去壹篇。內容從開天辟地說起,壹直說到做人務本之道、治國之道以及如何認識、分辨事物、如何用民、為君等。六論,***36篇,雜論各家學說。

《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說:“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它認為,這不同的思想應當統壹起來,“壹則治,異則亂;壹則安,異則危。”(《不二》)思想統壹後,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壹穴。”統壹的過程,實際上是壹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例如,儒家主張維護君權,這種思想被《呂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獨特的面目出現的。它主張擁護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權國家。它說:“今周室既災,而天子已絕,亂莫大於無天子。”(《謹聽》):“天下必有天子,所以壹之也,天子必執壹,所以摶之也。壹則治,兩則亂。”(《執壹》)

孔子主張維護周王朝的壹統天下,但並沒有強調專制問題,《呂氏春秋》卻有了“執壹”、“摶”這樣的觀念。”執壹”和“摶”就是中央集權。這是對先秦儒家思想的發展。又如對墨家思想,《呂氏春秋》對墨子提倡的“節葬”觀念是贊同的,所以,它對當時厚葬的風氣進行了批評:“愈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為榮,儉節者以為陋,不以便死為故,而徒以生者之誹譽為備。(《節喪》)但是,墨子是主張“非攻”的,即反對戰爭的。《呂氏春秋》便對此進行了批駁:“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無道而罰不義也。攻無道而伐之義,則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義也,是務湯武之事而遂桀紂之過也。”(《振亂》)《呂氏春秋》主張興“義兵”,“義兵至,則鄰國之民,歸之著流水,誅國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遠,得民滋眾,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懷寵》)《呂氏春秋》認為,壹味地反對戰爭是沒有意義,並且是不對的,正義的戰爭,即“攻無道而伐不義”的戰爭,不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還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這實際是為秦國進行統壹中國的戰爭辯護。

在物質的起源問題上,《呂氏春秋》把宋尹學派的“精氣”說拿過來加以改造。宋尹學派認為:“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而《呂氏春秋》說:“萬物所處,造於太壹,化於陰陽。”(《大樂》)這就是說,“太壹”是萬物的本源,世界萬物都是從“太壹”那裏派生出來的,並由陰陽二氣變化而成的。“太壹”是什麽呢?它說:“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道也者,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壹。“道”就是“太壹”,“太壹”就是“精氣”。由這裏的論述可以明顯地看到老子的影響。《呂氏春秋》認為,由“精氣”(道)派生出來的萬物是在不停地運動著的,“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下賢》)上至天上的日丹星辰,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都在不停地運動。“天為高矣,而日月星辰雲氣雨露未嘗休也。地為大矣,而水泉草毛羽裸鱗未嘗息也。”(《觀表》)但值得註意的是。《呂氏春秋》把物質的運動看作是壹個循環反復的過程。”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圜道》)

在社會歷史觀上,《呂氏春秋》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的:“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古今前後壹也。”(《長見》)這就是說,歷史的發展是壹環扣壹環的,今之視者,亦猶後之視今,無古不成今。了解過去,有助於了解今天。但是,了解過去並不意味著拘泥不變,恰恰相反,當時代變化了,相應的法規、政策等也應該變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它還用兩個寓言故事來說明這壹道理: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入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以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救劍若此,不亦惑乎!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氵雍水。氵雍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

這兩則寓言都見於《察今》。前壹則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刻舟求劍”。這兩則寓言故事都是諷刺那種泥古不知變的人,這也是生動地表現了《呂氏春秋》的歷史觀。

《呂氏春秋》繼承了老莊的無為思想,主張鞏固政權在於清靜無為,”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虛靜以待”。(《知度》),只有這種“無為”、“虛靜”,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由境界。

《呂氏春秋》還表現了壹定的音樂美學思想。它將音樂的產生與宇宙萬物聯系起來,提出“生於度量,本於太壹”(《太樂》),又從“心”“物”感應關系,論述了音樂產生的心理過程。提出了“適”的概念,強調要音“適”和心“適”,才能獲得美的感受。

《呂氏春秋》保存著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學說,還記載了不少古史舊聞、古人遺語、古籍佚文及壹些古代科學知識,其中不少內容是其他書中所沒有的。在過去,《呂氏春秋》深得人們的好評。司馬遷稱它“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在《報任安書》中,甚至把它與《周易》、《春秋》、《國語》、《離騷》等相提並論。東漢高誘在給它作註時說它“大出諸子之右”。客觀地說,《呂氏春秋》不是壹部系統的哲學著作,它有壹定的思想價值,但更主要的是資料價值。它的壹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膾炙人口,富有教育意義。

《呂氏春秋》的註釋本有清朝人畢沅的《呂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來,陳奇猷的《呂氏春秋校釋》可以作為參考。

《呂氏春秋》的編著,據《史記·呂不韋列傳》稱是因為“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盂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呂不韋乃使其客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日《呂氏春秋》。”但主要的,還是受天下大壹統這個大趨勢、大潮流的刺激,綜合各家之長,為秦兼並六國、建立大壹統的封建帝國提供理論依據。書成之後,呂不韋曾將它“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壹字者予千金”,可見呂不韋對該書的自信。

《呂氏春秋》內容豐富,其中包含許多有價值的思想資料和理論觀點。但在歷史上,除個別學者外,歷代學者對它的評價並不高。近年隨著學術界對《呂氏春秋》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它的評價也越來越高。

牟鐘鑒認為,《呂氏春秋》的歷史作用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第壹,它是先秦時期最後壹部理論著作,也是先秦文化最後壹次結晶。它對諸子百家的學說進行了壹次規模空前巨大的綜合整理工作。並為行將統壹的封建帝國創造出壹個相當系統的理論體系。第二,它開創了秦漢之際道家的學術思潮,成為漢初黃老之學的先聲。第三,它對於整個漢代的學術和哲學乃至實際政治生活,都有重大的影響,這些影響都遠遠超出了漢初道家的範圍。首先,在學術資料上,漢代壹些學者直接利用或仿效《呂氏春秋》而著述。其次,呂書中占主導地位的合理成分,對於漢代唯物論與醫學理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復次,呂書中的天人感應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裏的神秘成份,又對於漢代唯心主義哲學和宗教迷信思想的發展,發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廣泛滲透到文化各領域,乃至社會實際政治生活中,使漢代的政治思想和學術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丁原明認為,《呂氏春秋》是試圖創立統壹的封建意識形態的壹次大膽嘗試,並在連結先秦到秦漢的哲學、政治思想發展過程中,起了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表現在:第壹,《呂氏春秋》繼承了戰國時期“精氣”說的自然觀,為秦漢時期的自然論反對目的論的鬥爭,起著先導作用,並提供了豐富的哲學思想資料。第二,《呂氏春秋》把諸子之學匯萃於壹爐,客觀上促進了百家之學的融合,為統壹的封建意識形態的形成,作了壹次有歷史意義的試探。第三,《呂氏春秋》的問世,客觀上起著活躍秦國思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