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藥酸棗仁的古今研究

中藥酸棗仁的古今研究

第壹,古籍的總結

1.神農本草經典:“味酸,性平。寒熱主心,邪氣積聚,四肢酸痛,濕邪。我侍奉安武藏已久。”

2.《本草綱目》:“甘酸,滋補肝膽。清炒,酸酸的,溫香的,還能醒脾。助殷琦,強筋骨,解煩惱,解渴發汗。”

3.《名醫實錄》:“主憂睡不著,臍上下疼痛,血轉瀝久,汗出口渴,補中,益肝氣,強筋骨,助殷琦,使人肥胖健康。”

4.《本草讀書》:“入肝藏魂,用之治膽怯不眠;如果妳擔心,妳將能夠治療由於過多的液體滯留而出汗。性愛相當順滑,味道甜甜的。”

5.《藥性論》:主筋骨風,煎末為湯服。

6.《草藥半雅》:“酸而無毒。寒熱主心,邪氣積聚,四肢酸痛,濕重。久服五臟。”

7.《本草補遺》:“睡多生,不睡煎。”

8.《本草綱目》:“味甘酸潤澤,始少陰少陽,以安神為主,得人參、茯苓治盜汗;取朱砂、乳香治膽虛失眠。”

9.《本草顏回》:“斂氣安神,養筋補髓,和胃運脾。”

10.《新版本草》:“酸棗仁味酸,性平,無毒。入心、肝、膽、絡。寧心安神,益肝膽,補中焦,斂虛汗,除煩止渴,安五臟,止手足之痛,強筋骨,久服延年。”

11.《本草返老還童》:“平肝理氣,潤肺養陰,溫中利水,斂氣止汗,益心神,警醒明目。”

12.可讀本草:“酸,辛,無毒。也用足厥陰、少陽、手足少陰的藥。溫膽益肝,止汗止渴。消除疲勞失眠,開寒熱阻氣,助壯筋骨,止手足疼痛。久之祛濕化滯,補陰益氣補宮。”

13.《本馮靜原》:“酸棗仁甘潤。煮熟後津液會收斂,故可治療因膽虛失眠、煩渴多汗等癥。生活導致虛熱,故治膽熱、好睡、困倦、倦怠之證;足厥陰少陽這藥入足太陰脾經。”

14.《應得本草》:“酸,平。入足厥陰,從少陰經血分開始。收肝脾之液,滋養益氣。聚心膽之氣止渴。補火生胃土,強筋骨除酸痛。取人參、茯苓治盜汗。取地黃、五味子、汗液。配以朱砂、乳香,可治療膽虛失眠。配以地黃、粳米,可治脫殼、失眠。清炒,治膽熱失眠。生用止煩渴止出汗。醋炒,醒脾。”

15.《雷公炮制藥物性質說明》:“味酸,性平,無毒,入心、脾、肝、膽。主筋骨酸寒,夜不安,汗多煩渴,寧五臟,大補心脾。爆炒去皮尖用於研究,活人治愈說謊。惡自防。”

16.簡瑤:“氣平,酸甜,無毒。能平五臟,大補心脾。所以,血不屬於脾,睡眠不安的人要多用。”

17.《藥用切用》:“味甘酸,入心、脾、肝、膽。生用酸,益肝膽安神發汗;又熟又酸,醒發脾氣安神。”

18.《顧松原醫鏡》:“止驚止汗,除心煩治不眠。肝、膽、脾邪熱過盛不要用,這樣會收斂。”

19.《醫學概論》:“酸棗仁可解煩渴,抽血運脾以息,補瀉臍痛,寧心利膽,除脾。”

20.《長沙窯姐》:“酸甜苦辣,始於少陰心少陽膽。最好是有勇氣擺脫煩惱,迷迷糊糊昏昏欲睡。"

21.新修訂的《本草》:“此經以實治不眠,不言仁。今用仁,養肝,強筋骨,助陽氣,皆是酸棗之功。”

22.《本草離新》:“酸甜,生酸,專為肝膽,煎酸,溫而芳香,亦可醒脾。”

23.《中醫大辭典》:“養肝、寧心、安神、止汗。治療乏力、失眠、心悸、煩渴、多汗。”

24.《中華本草》:“寧心安神;養肝;出汗。主百無聊賴,不眠不休;恐慌和心悸;體虛,多汗盜汗。”

第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要含有酸棗仁皂苷A和B、荷葉堿、鼠李糖、質子化酶、諾裏索林、D-衡州烏藥等。,還含有糖、蛋白質、揮發油和有機酸。

2.作用:本品具有鎮靜、鎮痛、催眠、抗驚厥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與巴比妥類藥物的中樞抑制作用協同作用。此外,還具有降低體溫、降血壓、降血脂、耐缺氧、抗腫瘤、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缺血、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3.藥理學:

1)酸棗仁湯在給大鼠口服或腹腔註射時表現出鎮靜和嗜睡。酸棗仁無論白天黑夜,正常狀態或咖啡引起的興奮狀態,都能表現出上述作用。生棗仁和炒棗仁的鎮靜作用沒有區別,但生棗仁的鎮靜作用較弱,長期用油炒會失效。有人認為其鎮靜有效成分可能與油脂有關,也有人認為與水溶性部分有關。

2)用熱板法證明5 g/kg酸棗仁湯註射到小鼠腹腔內有鎮痛作用,無論註射或口服對小鼠均有降溫作用,但不能拮抗實驗性電擊。

3)酸棗仁可引起持續的血壓下降和心臟傳導阻滯。在腎膠囊法高血壓大鼠中,術前或術後第二天給予酸棗仁(20.30g/kg/天)有明顯的降壓作用。而大鼠吃酸棗仁,留下的是薄薄的外皮,沒有發現鎮靜現象。

4)酸棗仁單用或與五味子合用可提高燙傷小鼠存活率,延長存活時間,延緩大鼠燒傷休克的發生和延長存活時間,減輕小鼠燒傷部位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