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比較流行的壹種觀點是,錫在周秦時期產於錫山,到了漢代已經枯竭,因此得名“無錫”。辛莽回歸後,東漢初年,Xi改縣名為“尤”和無錫。這種說法見於唐代陸羽《惠山寺誌》中說:“山東峰(據:指惠山東峰,即西山),周秦時產鉛、錫,達漢代,故建無錫郡,屬惠濟。光武至孝,錫果盡,舜帝更巫溪縣,屬吳軍。”這種說法在歷代無錫地方誌中都有記載。但清代光緒所作《巫溪縣金桂縣誌》說:“王莽改縣名時,往往與舊名相反。”所謂“錫壹出就改名,孝壹出就復活,幾乎毫無根據。”
另壹種觀點認為“無錫”是越南古代地名之壹。“無”是壹個沒有真實意義的短語詞,而“Xi”的本義因古越語早已失傳,無從考證。這個說法是壹些地名學家、語言學家和歷史地理學家在總結前人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江浙壹帶大量地名的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他們認為,“無錫”和江浙壹帶的許多其他地名,如富庶、余杭、句容、姑蘇等,都屬於同壹個地名。雖然聲母寫的不壹樣,但古音壹致或相近,都是古越南語的字,沒有實際意義。隨著古代吳越的宗族遷徙、分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這些地名的本義逐漸被淡忘,但也有壹部分因為用漢字記錄了相同的音而被保留下來,後人也不知道出處,所以往往試圖去解讀也是徒勞。有學者認為,“巫溪”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居住在巫溪的壹個古越部落,以壹種“鳥管”為圖騰,原意應為“神鳥”。
關於“香港”這個名字的由來,有三個傳說:
壹個是來自“香江”。據說早年有壹條小溪從島上的山上流入大海。水質甘甜,為附近居民和過往船只供應淡水,被稱為“湘江”。湘江入海的港口也叫“港”。香江的舊址在今天的薄扶林附近,早已消失,但“香江”卻成了香港的別名。
另壹個說香港的名字來自“顧薌”。顧薌是壹個傳奇的女海盜,曾占領香港島。後來,這個島被稱為顧薌島,然後演變成香港。
還有壹種說法是香港的名字來源於“紅香爐”。傳說很久以前,壹個紅色的香爐從海上漂來,停在天後宮前。居民以為天後是聖人,就把紅香爐供奉在廟裏。島上有壹座山,也叫紅香爐山。後來這個地方被稱為“鴻祥路港”,統稱為“香港”。
有壹種說法是有根據的,香港的名字與香樹和香市有關。香樹生長在廣東沿海和越南北部,主要分布在東莞、新安等縣,香港的沙田和大嶼山也有種植。
當樹長到20英尺高時,可以通過切割汁液制成“香”,汁液是多種香制品的原料,可以作為祭祀神只和貢品的佳品。“萬象”聞名全國。明神宗萬歷元年以前,港內所有地區均屬東關縣。沙田和大埔是著名的“萬象”產地。
因為盛產香,這裏的香市貿易也很發達。香的產品大多先運到九龍尖沙咀,再由“大眼雞”運到石牌灣(今香港仔)集中,再運到中國內地、南洋,甚至阿拉伯國家。因此,尖沙咀在古代被稱為“香埠頭”,轉運香料的港口石牌灣也被稱為“香港”,附近的村落也被稱為“香港村”。後來“香港”這壹名稱被擴大適用於全島。
長沙作為壹個地名,應該在城市形成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壹位長沙詩人最早見於《逸周書·王輝篇》,又名《冀中周樹》。相傳是281戰國時期縣(今河南薊縣)魏安立王墓中得來的。他的書至少寫於戰國以前。雖然章句從戰國到秦漢有所變化,但歷代學者的記載也不少。《王會篇》記載了公元前11世紀,周公建成洛邑後,周成王諸侯與各國盛大聚會的盛況。當時“長沙龜”是作為方物獻給周王室的。據孔超註解《王會篇》稱之為“長沙龜”,“格外大而美,故亦為貢品”。可見長沙在當時是壹個非常有名的地方,這也是長沙這個名字出現最早的時候。此後,在戰國政策的趙策,出現了“長沙之難,太子素質與齊相當”和《史記》中的“長沙,楚之粟”等等,長沙的名字也就成了常用的了。如果歷史文獻在流傳過程中可能不準確,也有最權威的信息。1986年,湖北京沙鐵路修建時發掘的寶山二號墓出土了壹批竹簡。其中兩個叫長沙,壹個叫長沙鄭,壹個叫鞏義,還有壹個叫長沙。寶山二號墓年代為戰國中期,約公元前300年。以上資料證明長沙地名出現的時間不晚於戰國中期,很可能早於公元前11世紀。據《湘傳紀》雲:“長沙縣位於秦分黔中縣南的沙鄉縣,長沙之名始於水旱之世,而以鄉為縣則在後世耳中。”所謂廣闊天地,也指人類開始居住。
長沙是怎麽得名的?總是眾說紛紜,史書記載不壹。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壹是以長沙星命名。古代天文學家在觀測天象時,選擇了若幹星象作為固定觀測的標誌,創立了二十八夜理論。認為天上有星,天上有相應的“星域”,《史記·天宮列傳》說:“天有柱夜,地有邦。”二十八旅社裏有壹顆衛星叫“長沙”。古人根據分星理論,將長沙視為星,認為長沙的地名源於星名,故長沙又稱“星沙”。張湯守節的《史記正義》中說:“長沙中間有壹星,其主壹生。”又雲生長,沙星明曰:“主長壽,子亨通。”這些說法適應了封建社會人們的認知和心理需求,所以長沙得名的說法影響最大,流傳最廣。
二是以萬裏沙慈命名。萬裏沙祠最早見於金尹《十三州誌》中:漢“有萬裏沙祠,西起襄州,東至萬裏,故稱長沙。”此後,唐代李繼孚《元和縣誌》引東方朔之雲:“南郡萬裏有沙祠,自襄州至東萊客萬裏,故稱長沙。”唐·督郵《通典·潭州》自註“秦魏長沙縣”也說:“萬裏有沙祠,故稱長沙。”所以後世地方誌以此為長沙名的來源,並加以解釋,認為長沙在古代就有祭祀沙神的活動。據《孝武史記》記載,元豐二年(111)春,漢武帝到山東東萊祈福“萬裏沙”(東萊曲城有壹沙場,沙徑三百余裏),東漢應劭註:萬裏沙,亦祠。長沙到東萊離萬裏很遠,人們把這件事和這兩個地方聯系起來,所以有“長沙人,所謂萬裏長沙也”的說法。
三是以“沙土之地”命名。長沙的地質構造以應時砂巖、礫石、粉砂巖和頁巖等為主。經過多年的外力作用,大量的砂石經過風化和水蝕堆積在地表,特別是長沙市所在的湘江流域,分布著大片的沙灘和沙洲。每當旱季,這些大陸和海灘都暴露在外,向人們展示壹片片的沙子,尤其是長大的沙粒。“在古代,自然環境沒有受到汙染和破壞,這壹點非常引人註目,所以很多古書都把長沙稱為沙鄉或沙之地。如唐代長沙知府張在《長沙地方風》的碑文中引用了敦加的故事:“沙之地,雲陽之市。”“路史”雲:“沙是長沙;雲陽是茶陵。”另壹部《元和縣誌》說:“荊州在龔宇境內,春秋時在黔中、楚之南。秦與天下合並,將貴州南部的沙鄉劃分為長沙郡,統壹湘川。"
第四,因長沙洲而得名。長沙湘江水陸洲長約5000米,寬100米,是壹處頗具特色的地理景觀。關於水陸大陸的出現,有不同的理解。過去人們根據宋代《太平宇宙》說:“晉惠帝永興二年生於此洲。”認為水陸大陸只出現在東晉時期。但地質學家在對長沙的地質結構進行取樣分析時,確認水蘆洲是第四紀全新世形成的壹級階地的典型地層,年齡至少為1萬年。古時候湘江水位低。比如1986發掘的長沙縣南土灣遺址,距離水陸洲南端不遠,位於水陸洲下方的河漫灘上。遺址年代距今7000多年,其底層也是第四紀全新統地層。所以水陸大陸應該早在東晉以前就出現了,可能因為水位的波動有時會被淹沒。
第五,以“曼月”語“供奉女神的地方”命名。在楚國“南平蠻月”之前,長沙居民屬於“蠻月”壹族。曼越語中,“龍”是“壇”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不是“沙神”。漫月中“長沙”的意思是“祭祀女神的地方”。壯族、侗族至今仍有崇拜女神的習俗,其成語中就有“先封村,後立長沙”這句話。
經過不同時代學者的討論,第壹種和第二種理論逐漸被否定。關於第壹種學說,認為提出“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學說的《呂春秋》壹書記載了諸宿和長沙資興,但該書成書於公元前239年左右。直到公元前443年,巴居的名字才出現。曾侯乙墓中的1件漆器上刻有二十八夜和夜的名字。另外,根據《詩經》中已經出現了二十八旅社的部分群星,可以將他們的星營的出現時間設定在西周末年到春秋時期。不過以上都比長沙壹家出現的時間晚。正如《華杉縣誌》所說,“星以沙命名,非沙以星命名。”至於第二點,早就有人質疑了。明崇禎《長沙府誌》說:“同治說縣內有萬裏沙祠,日方(據:始)於周威烈之季,故無從考證。”《統壹錄》壹書中也明確記載:“在萊州府城東北,長三十裏,沙三百裏。是東萊的廟,與長沙無關。”周威烈王在位的時候長沙有沒有萬裏沙刺並不重要。不僅敘述者認為“不可考”,而且周威烈國王的在位時間是公元前425年至公元前402年,比長沙壹個周成王的出現晚了600多年。恐怕就算有萬裏沙慈,也是在長沙地名出現之後。
第三種理論和第四種理論的基礎基本相同,都突出了長沙的特色。不同的是,前者側重於個體,後者側重於群體。沙土是長沙的地質構造特征,長達米,潔白如雪。但更為壯觀的是形成了約5000米長的沙洲。地名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古人根據所處自然環境的突出特點來命名地名,這是古代地名的主要來源,符合古人的認識水平和唯物主義認識論。長沙的地名要根據長沙古代自然環境的特點,由先民逐步確認,最終確立下來,傳給後代;據說是“始於洪荒之世”,並在西周得到證實。
至於第五種理論,雖然沒有定論,但也可以作為壹家之言。長沙的地名來源眾多,正說明了地名文化的豐富內涵。
三亞地名的由來
三亞是鑲嵌在祖國寶島海南島南端的壹顆明珠。
近年來,隨著三亞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三亞。其中不乏對三亞地名由來感興趣的人。筆者日前走訪三亞相關人士並查閱相關記錄,查詢了當地民眾普遍認可的說法。
三亞早在西漢元豐元年(公元前110年)就被列入中國版圖。其建立和演變過程有:臨洮縣、臨洮縣、、崖州(宋)、軍、濟陽軍、崖州(明)等。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聖亞府為直隸府,領萬安、陵水、彰化、感恩四郡。民國元年(1912),廢棄直隸州,設雅縣。1958年,崖縣行政由崖城遷至三亞。1984年5月,撤銷雅縣,以雅縣行政區設立三亞市(縣級)。1987 165438+10月,三亞升格為地級市。
三亞,土地總面積1919平方公裏,是黎、苗、回、漢民族聚集的地區。三亞有山、有海、有河,北山環抱,南面臨海。
三亞地名的由來與三亞河的名稱密切相關。三亞有12條中小河流,寧遠河和藤橋河集雨面積最大。其次是三亞河、大茂水和龍江水。
三亞河由六洛水、水角溪、半靈水組成,以六洛水為主流。發源於三亞市與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交界的鐘靈右側山南麓,自北向南,經三亞市流入三亞港,流量28.8公裏,流域面積337.02平方公裏。
之所以叫三亞河,是因為它在出海口附近分為東河和西河,流入大海時的形狀是“雅”字。這是壹個天然良港,後來壹些漁民上岸,成為這座城市的發源地。定居在這裏的人們形象地把這條河叫做三亞河。當地方言“雅”與“雅”諧音,後來逐漸被稱為三亞河。
三亞市的名字換了好幾次,1949-1950,是玉雅特區;1951年叫三亞鎮。從1958開始,人民公社分屬魚雷公社、玉林公社、三亞公社、南海公社、南海水運公社。1961 5月改為三亞鎮;1962 165438+10月三亞鎮和三亞公社合並。1964年6月,恢復三亞鎮建制。6月,1984,11,三亞鎮撤銷,河東、河西街道辦事處籌備成立。1988年5月,河東、河西兩區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