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愚蠢老人的故事
(漫長的過程導致偉大的結果)
“愚公壹山”是中國的壹個古老傳說。今天,在美國南達科他州也有壹個“龔宇”。他想把壹座高183米的山變成世界上最大的雕像。雖然這是為了實現壹些印第安人的夢想,但它使波蘭裔美國雕塑家Corcec Soolkowski能夠發展壹個非常大的家族企業。
Corcec曾協助拉什莫爾山總統紀念雕像的雕塑工作。後來,印度領導人請他創作了壹尊19世紀說蘇語的印度族長“馬凡”騎馬的塑像。科爾切克同意了。當時他口袋裏只有174美元和幾個炸藥,也就是1948。科爾切克婚後有18個子女,後來他又添了18個孫輩。他的財富也增長到500萬美元和大量炸藥。1982年72歲的科爾切克去世後,他的家族繼承了他的事業。七歲開始幫父親炸石頭的卡西米爾說,他的四個孩子會像他壹樣繼續完成“瑪米”山的雕刻工程。
卡西米爾監督了雕像工程的進度。他的哥哥邁克在山區伐木,亞當負責農場,他的妹妹莫尼克負責測量和計算爆破和切割的位置。安負責印度博物館,瑪麗卡為紀念品商店制作繪畫和雕塑,傑特維加負責餐廳,唐負責所有問詢,科爾切克63歲的遺孀露絲負責整個企業的運營。雕像紀念館“馬凡”33歲遇害,他的雕像工程已經進行了40多年,比他的壽命還長,但現在只能看到雕像的雛形。素質教育是壹個探索的過程(教育要重視過程)
素質教育註重過程而不是結果,即主要不是註重學什麽,而是如何學習、消化、理解和運用這些知識,形成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在這裏,我們不能停留在學習壹些知識,而是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與這些結果和壹類事實密切相關的完整過程,並對這個過程進行思考和探索。就像愛因斯坦說的“科學是壹些有趣的探索”,其實呈現給學生的科學是壹個生動的、動態的自然和社會如何運動的過程,是壹個探索的過程。這絕不是應試教育僵化、靜態的知識傳授。
素質教育的過程是情境的、愉快的、過程化的,淡化了結果,給學生留下了討論的空間和思考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和培養學生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發現引起某種結果的過程的現實性。這種素質教育應該做什麽,不管什麽樣的內容組合,牢牢把握過程。諸如
思想素質教育使學生懂得做人,身心素質使學生學會保持身心健康,文化素質教育引導學生積累和豐富自己的綜合文化底蘊,使知識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
從知識到能力素質,學生才能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只有這樣,學生才有潛力、有能力、有素質獨立成長、獨立生存、謀求發展、造福社會。啟功先生“文革”中的壹個事件(把苦難當作人生的壹個過程)
啟功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文物鑒賞家、文獻學家和教育家。凱老九十多歲了,但精神依然硬朗,言語中充滿樂觀豁達。他回憶說,五十多歲的時候,他在勞改,妻子去世,生活異常艱難。他為自己立了墓誌銘。但盡管當時心情淒涼,墓誌銘還是充滿了幽默。
啟功的學生曾向外界提到,啟功在文革期間打掃過廁所。當時很多文藝工作者都是和他壹起勞動改造的。大多數人都在皺眉嘆息。啟功先生仍然很樂觀。壹次,啟功先生和另壹位先生打掃公共廁所。清潔時,啟功先生講述了清潔廁所的方法和技巧。另壹位紳士非常欽佩啟功先生享受壹切的精神。從打掃廁所到總結經驗,這是壹個如何註意過程的典型例子。中醫治療的過程需要明確(過程很重要)
中醫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之壹。但與西醫相比,它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還是太小了。之所以不能被廣泛接受,是因為過程過於晦澀。
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民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所以西醫的技術問題,通過科普宣傳和患者自己的感受,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本來治療是要註重結果的,但是涉及到自己的生命,人們就多投入了壹點精力,不僅要看結果,還要看過程。從這個過程來看,西醫顯然有優勢。檢測手段,復雜的儀器讓患者感到滿意——現代科技在支撐著他;他對自己的高燒和頻繁的換藥感到放心。因為他明白,高燒是由病毒和細菌引起的,不同的藥物針對不同的菌群,細菌也有耐藥性,新藥會殺死耐藥菌群,病毒會變異等等。
很難看到中醫治病的過程,也很難科普,很難讓外行人講清楚。而且簡單的診斷方法也讓患者感到不安。能讓壹個接受過現代科技教育的人接受陰陽五行嗎?能讓壹個普通病人明白脈象滑沈嗎?曾經聽到壹個病人在醫院問醫生:中藥是怎麽消炎的?醫生回答:中醫沒有這個概念,和清熱差不多。醫生的回答應該是正確的,但這種解釋是患者無法接受的。
所以在向世界傳播的過程中,我們的中醫要做壹些調整,讓過程更加清晰易懂。
愛迪生的發明過程
為了研制燈絲,愛迪生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研發電池用了9年時間,測試了9000多種材料,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最後連他最好的助手都堅持不住了,但他鍥而不舍,毫不動搖,終於成功了。他的每壹項發明都有壹個艱難而艱辛的過程。除了好奇心,他還有壹種自己去實驗的本能,那就是他有著超乎常人的無限努力的能量和敢於面對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的精神。優秀作品的形成過程(這個過程是壹個痛苦的經歷)
歷史上大多數著名的作品都經歷了漫長的創作過程。
西漢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8年。西晉左思寫三都賦,歷時10年。宋代司馬光撰《子同治鑒》,歷時19年。明代李時珍花了30年才寫成《本草綱目》。清代孔撰《桃花扇》,前後耗時15年,歷經五次修改。清代曹雪芹寫《紅樓夢》,耗時10年,增刪五次。
顯微鏡之父萊文·胡克的故事(過程可以多樣化)
條條大路通羅馬,追求成功的過程多種多樣。事在人為,關鍵是選擇自己的路。經過不懈的努力,會有壹個滿意的結果。
發明了顯微鏡來發現細菌的萊文·胡克(Levin Hooke)十幾歲時因家境貧寒輟學,在荷蘭壹個市政府當看門人。
他沒有受過系統的自然科學教育,但他對生物學非常感興趣。他喜歡自然界的每壹種植物、花、鳥、昆蟲和魚。他覺得生物界是無限的,有著讓他著迷的巨大魅力。在這個興趣的指導下,他學習了很長時間。1665年,萊文·胡克發明了壹種顯微鏡。對他來說,這就像給老虎加了翅膀,仿佛他有了進入微觀世界的通行證。萊文·胡克用顯微鏡觀察肉眼難以看清的東西,如蒼蠅的翅膀、蜘蛛的爪子、羊毛的纖維等。奇妙的微觀世界讓他興奮不已。他不停地觀察和記錄。
1673年,他將觀察記錄整理成《萊文·胡克用自制顯微鏡觀察皮膚、肉、蜜蜂等昆蟲的若幹記錄》壹文,寄給了英國皇家學會。這篇文章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認可。許多人對文章中的內容持懷疑態度。因為沒有人見過這篇文章描述的微觀世界。萊文·胡克並不氣餒。他認為只有更有力的證據才能掃除當局的偏見。他繼續用顯微鏡觀察各種動物和植物。偶然發現了細菌。
1680年,萊文·胡克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這是對他20年來努力的最好褒獎。發現氣體的過程
成功的過程多種多樣。
今天,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人們已經廣泛使用氣體作為能源。煤改氣的實現給人類帶來了很多便利。同時,人類將永遠記住氣體的發現者,英國化學家威廉·梅爾道。
威廉·梅爾多小時候的壹天,他在山坡上挖了壹些頁巖。當地人知道這種石頭可以用火點燃。然而,心血來潮,小梅爾多把石頭帶回了家。之後,他找來壹個水壺,把頁巖放在水壺裏,然後給水壺加熱。
“把它加熱後,會變成什麽?還能點著嗎?”小梅爾多想了想,仔細觀察了水壺裏的變化。過了壹會兒,水壺口開始冒氣。小梅爾多打開鍋蓋,劃了根火柴,看看頁巖是否還能點燃。沒想到,燃著的火柴剛到水壺,火焰突然竄起,煤氣燒起來了!
二十年後,1792年的壹天,梅爾多在研究煤礦資料的時候,想起了小時候玩煤的遊戲。他想:“它能使火焰突然飛升,說明氣體在燃燒。”這種氣體可能有壹些利用價值。“就這樣,人類使用氣體的時代開始了。吳士宏:從小護士到董事長(成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