虜的筆順:豎、橫、橫撇/橫鉤、撇、橫、豎彎鉤、橫折鉤、撇。
虜(拼音:lǔ),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是指戰俘,引申為奴隸,奴仆,敵人,虜獲,後也指蠻族。
形聲字。戰國文字從戌,從_,從力。上面的“‘圖A’(虍)”像虎頭之形。《說文》:“虜,獲也。從_,從力,虍聲。“_”是甲盾之義,所以“虜”字的本義就是指戰俘。《包山楚簡》19:“婁‘圖B’虜。”“虜”用為人名。也引申為“仇敵”之義,如“敵虜”。
由於古代戰俘常被用作奴隸,故“虜”也引申奴隸。《史記·李斯列傳》:“嚴家無格虜者,何也?”司馬貞索隱:“虜,奴隸也。”後也指蠻族。《後漢書·李膺傳》:“羌虜及疏勒、龜茲。”因“鹵”常假借為“虜”,亦指“鹵”,表示“擄掠”之義。《史記·韓長孺傳》:“匈奴虜略千余人及畜產而去。”現代漢語簡化為“虜”字。
古籍解釋:獲也。從_從力,虍聲。郎古切。
說文解字註:獲也。
《公羊傳》:“爾虜焉”。故凡虜囚亦曰_臣,謂拘之以索也。於_義相近,故從_。
從_。從力。《左傳》曰:“武夫力而拘諸原。”虍聲。郎古切,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