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關於孔子的作文

文言文關於孔子的作文

1. 寫壹篇關於孔子的作文

《孔 子 小 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於魯國。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後來逐漸衰落而遷到魯國。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年少時作過許多卑賤的工作:“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語)。據孔子自述,他十五歲時就以學為誌,學習的內容自然非常廣泛,但首先不能離開先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到三十歲時,所學已頗有成就。據《史記》載,齊景公當時來到魯國,曾特別向孔子請教政事。五十歲左右,孔子逐漸受到當政者的重視,擔任要職,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攝相事。其間,為人稱道的政績有,墮魯權臣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城邑,誅魯國亂政大夫少正卯。後來,因不滿於魯君接受齊人饋贈的女樂而憤然出走,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飄泊生涯。孔子周遊列國,始終希望找到壹個能夠實現其政治理想的地方,非但未受到各諸侯國當權者的歡迎,且時常受到壹些意想不到的威脅,畏於匡、困於陳蔡,形容狼狽。年近七十,在失望中返回魯國,沒過幾年,就帶著遺憾死去了。

從現在流傳下來的壹些畫像上看來,孔子始終是壹幅溫文爾雅、壹團和氣的樣子,這裏自然有許多理想化的儒家至聖先師的成分,至於真實情況如何,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孔子應該有其威武的壹面。他的學生顏回稱其“威而不猛”,且孔子身材魁偉,當時被稱為“長人”。關於孔子的形象,我們所能得到的信息大致如此。從《論語》和《史記》的記載中,我們還可以知道孔子是壹個情感非常豐富的人,有這樣壹些故事,足以展示壹個活生生的“聖人”:

孔子之喜:孔子在魯國以大司寇行攝相事,面露喜色,門人責問:“君子禍至不喜,福至不憂”,孔子稱是,對自己的態度如此解釋:“我喜而笑,使下人也覺得尊貴,這樣不好嗎?”

孔子之笑:孔子周遊列國,形色匆匆,流落至鄭,鄭人謂子貢孔子的神色“若喪家之狗”,子貢如實告之,孔子朗然而笑:“說我象喪家之狗,是這樣,是這樣!”

孔子之哭:孔子強調“哀而不傷”。顏回死,孔子哀哭而至於慟,門人開導,孔子曰:“不為這樣的人哀傷而慟哭,又能為誰哀傷而慟哭呢?”

後人有這樣壹種說法,聖人“情順萬物而無情”,也許這些故事是這句話的很好的註腳。起碼,我們在這裏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到聖人面對我們普通所經常面臨的情感波動時是怎樣壹種態度,聖人說“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時是怎樣壹種想法。

孔子對於當時“禮壞樂崩”的時代有深切的感受,他自認為“斯文(即先朝的禮樂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終在為恢復其理想中的社會秩序而奮鬥,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以自己為“述而不作”--只是在紹述先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其實並非如此,在紹述的同時,他為舊的禮樂制度找到了內在的情感依據,即“仁”。“仁”首先指示壹種情感,即“愛人”,首先從父子、兄弟間的親情出發:“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謂“忠恕之道”,以此達到人與人之間的普遍和諧。孔子對於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實現了仁,也就實現了完滿的自我人生。孔子關於仁的學說,對後世儒學發生了關鍵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正是在此意義上,儒學尊之為鼻祖。同時,孔子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私人教師,據《史記》載,孔子弟子三千,比較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他招收的學生從事各種職業的都有,教育的內容首先是怎樣作壹個正當的“人”,教授的方式多是啟發式的,鼓勵學生談論自己的觀點。上述情況,也許多少能為孔子被尊奉為“至聖先師”提供壹些理由吧。

孔子弟子根據孔子的言行編成《論語》壹書,是我們今天認識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資料。

(但願幫得上妳,我這裏還有壹些孔子的參考資料,需要的話可以再問我)

2. 求壹個關於孔子的故事(文言文版)

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壹帶的地域,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壹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壹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知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呀?

顏回壹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3. 關於孔子的文章

摘自啟良的《中國文明史》

孔子的貢獻(徐復觀的觀點):1、打破社會政治上的階層限制,傳統階層上的君子小人轉為品德上,使得可由每個人的努力加以決定,使君子成為每個努力方向上的標誌,而不復是階層上的壓制者。2、由孔子開辟了內在的人格世界,以開啟人類無限融合及向上之機。3、由孔子而開始有學的方法之自覺,因而奠定了中國學術發展的基礎。4、教育價值之積極肯定及對教育方法之偉大啟發。5、總結整理了古代文獻,而賦予新的意義,從文獻舊奠定了中國學術發展的基礎。6、人格世界的完成。

孔子主觀想法和做法對歷史負面的影響:1、通過周禮試圖救治時弊。禮崩樂壞不是人為結果,而是失去分封制的載體,孔子卻錯人為人心不古道德敗壞,要重新過上嚴格意義上的尊尊親親生活。而復古主義價值祈向,無疑培植了中國人墨守成規的思想,使“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之類的倫理規範成兩千多年的行為準則。2、依周禮的文化模式,將禮與樂結合,將樂完全賦予壹種倫理性功能,即是對樂的損害,又是歷代專制王權效法之榜樣,漢民族此後不再有能體現生命活力的歌舞藝術,甚至不再有浪漫]主義的人生態度、謳歌生命的藝術傳統,英雄主義氣質。變得文雅而懦弱古板而又虛偽,周公雖始作俑者,孔子的作用卻為最大。即他使漢人變得愈為理性,卻以犧牲人的感性生命為代價,其藝術服務於政治,出現了形形 *** 的歌功頌德的歌舞,是後世的不好榜樣。3、為人文教化對古籍大面積刪改,對古代文化傳承同樣不利,甚而是中國文化第壹場劫難,秦火退為二。4、“因史記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但過重史學的社會政治價值,將之提至“以史代法”,這使得統治者用史學為己歌頌塗抹,並以史整人誣人或殺人。

4. 關於孔子的文言文

孔 子 馬 逸

原文孔子行道而息,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子貢請往說之,畢辭,野人不聽。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請往說之。”因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吾不耕於西海也,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野人大說,相謂曰:“說亦皆如此其辯也,獨如向之人!”解馬而與之。

譯文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馬逃脫了束縛,吃了別人的莊稼,農民把馬牽去了。子貢(以能言善辯著稱)請求去說服那農民,什麽話都說了,那農民不理他那套。有個剛剛跟隨孔子學習的粗俗的人,說:“請讓我去跟他說吧。”便對那農民說:“您不是在東海種地,我不是在西海種地,我的馬怎麽可能會不吃妳的莊稼呢?”那農民很開心,對他說:“說話都相妳這麽清楚就好了,怎麽能想剛剛那個人那樣!”解開馬的韁繩就給了他。

點評講話也有藝術,只有以對方能接受的事實,講清道理,才能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

5. 關於孔子的文言文

只有《論語》吧!原文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註釋(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壹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壹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5)有朋:壹本作“友朋”。

舊註說,“同門曰朋”,即同在壹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誌同道合的人。(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註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麽。

缺少賓語。壹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壹個有德的君子嗎?”原文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註釋(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壹說小33歲。後壹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壹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

舊註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3)犯上:犯,冒犯、幹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壹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壹般置於動詞之前。(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

本,根本。(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壹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註釋(1)巧言令色:朱熹註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註釋(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壹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3)忠:舊註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4)信:舊註曰:信者,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註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壹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註解(1)道:壹本作“導”,作動詞用。這裏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裏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

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壹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

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

6. 初中文言文中關於孔子的

在十歲那年,孔融跟著父親到洛陽去會見壹個很有名的士人大官李元禮。

他很有學問,很多讀書人都想拜會他。但是,來者太多,應接不暇,李元禮因此決定只接見親朋戚友。

孔融來到李府門前,告訴守門人說:他和父親是李府主人的親戚。守門人就帶他們去見主人。

李元禮當然想要知道和他們有什麽親戚關系。孔融大方地解釋說:我的祖先孔子曾經向妳的祖先老子(老子原名李耳)請教過禮節。

妳的祖先是我的祖先的老師,因此,我們應該是世交了。李元禮和他的賓客聽了孔融的推理,對他的聰明機智都贊不絕口。

不過,壹個賓客陳韙卻譏諷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駁說:“那我想妳小時候壹定是很了不起的了。”

陳韙被他壹駁,羞得滿臉通紅,半天也說不出話來。

7. 介紹孔子的文章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論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壹.編撰了我國第壹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孔子全身畫像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壹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壹個 *** 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孔子所謂"義",是壹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系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①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幹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壹樣,②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裏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壹個農民. 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壹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壹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註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裏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世界上壹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在教育實踐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他認為學生應該有好的學習方法如“舉壹反三”、“溫故而知新”;學習還要結合思考“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態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啟發和教育的重要意義.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壹,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壹.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壹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8. 文言文作文遊孔廟記

樓主妳好 宋紹興元年遷至此,未曾異地,前後達800余年。

依據傳統風格和江南園林特色布局,是杭州地區不可多得的古代藝術珍品。趁著假日,我重遊孔廟。

壹走進孔廟,只見鳥語花香、流水潺潺,壹堵高墻隔著兩個世界,墻外是喧囂、熱鬧,墻內是靜謐、安寧,讓人流連忘返。漫步走進西側廡廊我看見了許許多多的碑石,這些碑石上用連環畫的形式鐫刻了22幅孔子聖跡;東側廡廊的內容是歷代科舉考試名錄等。

經曲折綿長的廊道,自唐代到民國期間的各類珍貴碑石陳列壹側,內容各有不同,有些碑上刻了人物圖像,是為了紀念人物;有些碑上刻滿了文字,是在講述以前發生過的故事……難怪孔廟又被稱作“杭州的石質書庫”。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擺放壹側的講解機,講解機上講述了各個朝代所用的不同的文字:從線條流暢的篆書演變到筆力剛勁的隸書,再演變到頓挫抑揚的楷書……令我這個書法愛好者加深了對中國文字的了解。

五年級的時候我曾來過孔廟,這次參觀又帶給我不同的見解和感悟:孔廟有的不僅僅是書法、碑刻、禮儀,還有科舉文化、儒學傳承……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此次參觀即豐富了我的知識,又啟發了我的思考。

希望將來通過不斷的學習,我能成為壹個有學識、有內涵的謙謙君子。

9. 誰知道關於孔子的古文最好簡單壹點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公冶長第五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原文 子貢問日:“孔文子①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學, 不恥下問③,是以謂之‘文’也.” 註釋 ①孔文子:衛國大夫,姓孔,名圉,謚號“文”.②敏:勤勉. ③下問:向下請教.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麽被謚為‘文’呢?”孔子回答說: “他勤奮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被溢為‘文’.” 讀解 古代君主、大臣、貴族死後都要依據他生平事跡給壹個稱號, 這就叫“謚”,所給稱號也就叫謚號.關於“文”的說號,《逸周 書·謚法解》列了經緯天地、道德博厚、學勤好問、慈惠愛民等 等多種品德,也就是說,凡是有這些品德之壹的都可以謚為 “文”.那麽,孔文子到底是因為哪壹方面的品德而被謚為“文”的 呢?子貢由此而發出了疑問,孔子於是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 問.“其實也就是說法所說的“學勤好問”. 可見,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據的,不是想當然的發揮. 回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八個字上來看,對壹般人來說, 敏而好學似乎還比較容易做到壹些,而不恥下問就非常之難 了.因為,敏而好學不外乎是聰明而勤奮罷了,這方面的典型,有 “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甚至“頭懸梁,錐刺股”等等.而不 恥下問則是要向不如我們自己的人請教,這不僅僅是個好不好學 的問題,而且還牽涉到自尊心、虛榮心的問題在內. 人們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議.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 力弱,自己孤陋寡聞,求教於位尊者、能力強者、見多識廣者,那 似乎沒有什麽,不以為恥.壹旦反過來,以位尊求教於位卑,以 能力強求教於能力弱,以博求教於寡,便立即感到臉上不光彩,恥 於開口了. 如果妳是教師,如果妳是在上為官者,試試看:向妳的學生 討教,向妳的屬下村教,不要礙口飾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請 教的話題用查問的口氣來說. 那才叫難. 所以,盡管“不恥下問”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但要真 正實行起來,還真有壹點考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