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文錦堂居士為我們講解了天官賜福之謎,接下來,文錦堂居士將繼續用家傳風水秘笈揭開門口土地神之謎。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爺”。據文錦堂居士家傳古籍堪輿書記載: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民間供奉最多的眾神之壹。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明清兩朝的皇帝還會每年定時在北京地壇進行祭地的儀式。到了現代,人們在大門口立土地神位,多有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
對土地的自然崇拜與土地神的人格化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對土地的崇拜,並逐步由對土地的自然崇拜轉化為賦予土地人化的形象,即土地神。文錦堂居士家傳古籍堪輿書中記載了在《左傳》中有雲:“凡有社裏,必有土地神,土地神為守護社裏之主,謂之上公。”《說文解字》也對“社”字做了如下解釋:“社,地主也”,顧名思義,即社為土地的主人。社祭就是對大地的祭祀。此外,土地神還有“後土”之稱,如《禮記》:“後土,社神也” “***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史記》:“湯以伐夏,祭告後土”。由此可見,所謂土地神就是社神,而人們對土地神的祭拜則是起源於人類生來對孕育萬物的大地的敬畏與感恩。
土地神的傳說
在中國傳統眾多的神中,許多神都是有固定身份的,如八仙、關公等。有些神的身份則被慢慢淡化,抽象為具有同壹職能多神的總稱,如上壹回提到的“天官”。土地神與天官類似,是壹群具有相同神職的神的總稱。但與天官不同的是,土地神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有地域性與人格化的區別,不同的土地神之間有著不同的傳說。文錦堂居士家傳古籍堪輿書也記載了土地神如下幾個傳說。
最早稱為土地神的是漢代蔣子文。據《搜神記》卷五記載:“蔣子文者,廣陵人也。……漢末為秫陵尉,逐賊到鐘山下,賊擊傷額,因解緩縛之,有頃刻死,及吳先主之初,其故吏見文於道,乘白馬,執白羽,侍從如平生。見者驚走。文追之,曰:‘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爾可宣告百姓,為我立祠。不爾,將有大咎。’……於是使使者封子文為中都侯,……為立廟堂轉號鐘山為蔣山。”此後,各地土地神漸自對當地有功者死後所任,且各地均有土地神。
另外有壹個傳說為:周朝壹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他三十六歲時被任命為朝廷總稅官,其人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壹百零二歲。有壹貧困人家感其恩德,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便由貧轉富。因而當地百姓都相信此人死後以化為土地神,於是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尊稱他為“福德正神”。
於是,漸漸在民間形成這樣壹種看法,就是有德之人死後,可被玉帝封為土地神。這種看法,也可從我國壹些傳統文學中體現出來,如蒲松齡的《聊齋誌異》就虛構了這樣壹個故事:壹位溺死於河中的“王六郎”鬼魂,頗有慈愛之心,不忍以壹位抱著嬰兒的婦女為替身還陽,被天帝任命為山東招遠鄔鎮的土地神。
土地神的等級
土地神除了地域化與人格化的區別外,土地神也是有等級的。文錦堂居士家傳古籍堪輿書記載:“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報功也。”這便是土地神分等級的原因。
這樣的等級思想在《禮記·祭法》也有體現:“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日國社,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可見在當時祭祀土地神便已有了等級之分。漢武帝時將“後土皇地祗”奉為總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祀本處土地神。
門口土地神的神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