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誰囿春節手抄報的素材下載網址?

誰囿春節手抄報的素材下載網址?

春節來源

春節的來源有三種含意

計時單位: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復始,謂之壹年;

收成狀況: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谷物多少即年景之好壞;

節日名稱:"百節年為首",是歡樂慶祝的愉快時光,謂之過年。

年"既然是計時單位,自然與歷法有關,而歷法的形成又是天體運行和萬物生長規律的產物。這壹過程是隨著社會的前進和人們知識的提高而發展的。

我國的原始農業社會時期,在耕作的長期實踐中,發現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時觀測出天體運行與地上農作物生長之間的規律,即所謂"觀象授時"。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就已出現了以北鬥鬥柄所指星象位置的變化,用幹支紀年、月、日的辦法。這就是歷法的雛形。每年的第壹月稱正月,為歲首。由於各個朝代使用的歷法不壹,故歲首也不相同。夏歷的正月是現在我們所用的陰(農)歷壹月,即所謂"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現在的陰歷十二月為歲首,即所謂"建醜季冬之月;"周歷以現在的陰歷十壹月為歲首,即所謂"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顓頊歷,以現在的陰歷十月為歲首,即所謂"建亥孟冬之月";漢代初期仍以秦歷為準。直到漢武帝時,才組織專門班子,改顓頊歷為太初歷,並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歷法,仍以夏歷的正月為歲首。這就是我們現在仍把陰(農)歷稱為夏歷的原因。

"年"字的出現始於周代。在此以前,堯舜時稱"載",有天體星辰運載壹周之意,夏代稱"歲",含人長壹歲,新春將臨之意;商代稱"祀",表示四時已過,該編史造冊,奉祀神靈祖先了。雖然在唐肅宗時曾壹度將"年"改為"載",但為期很短,又復稱為年。年為計時單位,壹直沿用到現在。春夏秋冬壹個周期,稱為壹年,在書面語言中,亦不時出現"載"字,顯然那是受古時稱謂的影響。

"年"的再壹個含意是收成的意思。壹年之中分為四季,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收、藏循環規律而逐漸認識的。因而在古籍記載中,對"年"的說明是"谷熟也"。收獲五谷稱"有年",豐收稱"大有年",亦稱"豐年"。皇帝祈禱五谷豐登之處曰"祈年殿"。在戲文中,對帝王歌功頌德時,有"君樂臣樂民安樂,五谷豐登大有年"之唱詞。

"年"字原是"稔"字初文,即莊稼成熟豐稔之意。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不難理解,"年"與農作物之間的密切關系。

"年"的另壹含意為節日名稱。是供大家歡慶的日子。收藏之後,結束了田間農活,首先想到的應是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庇蔭。用新米做飯、釀酒、祭祀神靈、祖先、祈求來年再獲豐收。久而久之形成了壹年壹度的規律。但是祭祀活動在哪壹天舉行,古時並無確定,只是局限在新舊二年交替的這段日子之中。

"年"作為節日,形成於漢代。百姓們經過了春秋戰國四分五裂的局面,苦不堪言。秦雖統壹中國,但徭役賦稅極為苛酷,民不聊生。直到漢代,才出現社會較為穩定,經濟日趨繁榮的局面,百姓們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為歲終的慶祝和新歲的祈福創造了條件。

哪壹天稱過"年"?自然是歲首第壹日。但是由於歷法的不同和帝王的封建意識,歲首第壹日最初很難確定。我國的封建帝王自稱為天子,為顯示其"奉天承運,受命於天"的宗旨,隨著改朝換代,多次改動了月份的次序。正月不固定,初壹自然也不固定。自從漢武帝改"顓頊歷"做《太初歷》之後,雖然王莽、魏明帝、武則天、唐肅宗都曾壹度又改用周歷,但為時都很短,因此,民間壹直以夏歷為準,正月初壹即為新年。

新年的名稱有不少變化。古時曾稱過"上日"、"元日"、"朔旦"、"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三元"(歲、月、日之元)、"三朝"(歲、月、日之朝)。後世逐漸稱元旦。

民國之後,我國在使用陰歷的同時,亦采用陽歷,陽歷的1月1日亦是元旦。我國民俗不太註重陽歷,雖然機關、學校陽歷元旦照例放假,但是民間並不以此日為節。盡管如此,壹國之內也不能有二個"年",於是把陰歷的元旦稱為"春節"。春節之稱,古來有之,是指"立春"而言。自從民間把陰歷元旦稱為春節並認可之後,就不再把立春稱為春節了。

新中國成立後,采用公歷(陽歷),但是陰歷同時存在,因為陰歷的二十四節氣與農作物的生長直接相關,"農時"是耽誤不得的,所以我們現在把陰歷稱為農歷。農歷的正月初壹公稱為春節。按照我國的風俗習慣,春節放假三天,供大家歡度節日。

春聯

去歲曾究千裏目 鯤鵬展翅乾坤大 國正華年花爛熳 今年更上壹層樓

桃李爭春天地寬 人逢盛世壽增添 新春***飲團圓酒 日月有情迎港返

壹枝紅杏沾春雨 海峽同澆統壹花 山川無恙盼臺歸 兩貼春聯噴墨香

豬年大有詩千首 樹沐陽光欣致富 歲歲年豐添美滿 鼠歲豐登酒壹船

花承雨露慶發家 家家幸福慶團圓 兩岸三通金光道 雪裏梅花霜裏菊

賀歲紅聯增喜氣 壹元復始艷陽天 爐中寶劍火中鋼 迎春白李報春和

原野雪消千裏綠 九州瑞氣迎春到 綠滿川原山滴翠 神州光澤萬家春

四海祥雲降福來 春回大地路飄香 九州雨順千山綠 且把桃符紀盛世

歲月崢嶸須搏拼 六合風調萬戶豐 常將竹葉報平安 年華瀟灑莫蹉跎

春酒壹杯歌兩制 四面青山披錦繡 水水山山處處畫 神州十億盼三通

三江綠水湧春波 家家戶戶年年豐 春光永駐軍人府 糧海棉山豐幾載

舉國江山俱似畫 日照長輝烈士家 桃紅柳綠又壹年 滿天春色最宜人

瀟瀟春雨潤桃李 柳綠櫟紅新歲月 春風萬裏山山綠 處處園丁育棟梁

鶯歌燕舞艷陽天 旭日壹輪處處紅 庭前綠竹迎風舞 果熟糧豐呈富歲

大地春風溫我宅 座上嘉賓對酒歌 花紅柳綠飾新樓 中天日麗到吾家

春聯來源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壹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

春聯是怎麽來的呢?《山海經》裏有這麽壹則故事。傳說東海裏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壹棵蟠曲三千裏的大桃樹,樹頂有壹只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壹端,有壹概拱形的枝幹,樹梢壹直彎下來,挨到地面,就像壹扇天然的大門。朔山住著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就得經過這扇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壹個叫神荼,壹個叫郁壘。這兩個神的名字有特別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壘要念“郁律”。兩員神將專門監察鬼怪的行為。發現哪個鬼怪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送去餵老虎。此後,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說。於是,那時候,人們每逢過年,便用兩塊桃木刻上神荼、郁壘的像或寫上他倆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叫做桃符,以示驅災壓邪。

唐以後逐漸改為尉遲恭、秦叔寶。傳說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兄弟,逼迫父親唐高祖李淵退位當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後因魏徵夢斬涇河老龍,每夜好像聽見寢官外有鬼往屋裏扔磚瓦,奇呼怪叫。唐太宗無奈,把這件事告訴了群臣。唐開國功臣大將秦叔寶自告奮勇願意到宮門口守夜驅鬼,另壹位開國功巨大將尉遲恭也願意陪伴守夜。當晚兩人全身披戴盔甲,手執武器,在寢宮門口守了壹夜。唐太宗果然睡了個好覺,接連幾天,唐太宗身體逐漸康復,不忍心再讓兩位大將持續守夜,於是便命人將兩位大將的威武形象畫下來,把畫像貼在門上。此事傳播開來,尉遲恭和秦叔寶漸漸被奉為門神。

由桃符演變成春聯,據說是在五代時候,五代十國中的後蜀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學士辛寅遜在桃符版上寫兩句吉語獻歲,他不中意辛學士的作品,以其詞不工,就自己提筆寫下:

新年納余慶

嘉節號長春

這便是我國最早的壹副春聯,此後,文人學士把題春聯視為雅事,題春聯風氣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宋代,春節貼春聯已成為壹種士族習俗。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可說明這壹點,在宋人筆記中,也記載了文人喜歡書寫春聯的風氣。如張邦基《墨莊漫錄》述蘇東坡在黃州,於近歲除時,訪王文甫,見其方治桃符,遂戲書壹聯於其上雲:“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元代初年,著名書畫家趙松雪壹次過揚州迎月樓,主人求趙松雪為其春聯,趙松雪題曰:“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壹樓。”春聯的內容與酒樓非發,主人大喜,以紫金壺奉酬。像趙松雪寫的這種春聯已被當作交際的禮品來看待了。

據說春聯真正普及於民間,用紅紙書,而成為年俗之壹,是明代以後的事。在陳雲瞻的《簪雲樓雜記》上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時,有壹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來潮,命令公卿士庶,門上壹定要貼出春聯,表示壹番新氣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間觀賞各家的春聯,以為娛樂。在巡遊了壹段路後,他忽然發現有壹家沒貼春聯,便遺侍從去查問究竟。原來那家主人是閹豬的,既不識字,也不會寫,年前事忙,尚未請人代筆。太祖聽後,叫人取來文房四寶,欣然揮毫道 :“雙手劈開生死路,壹刀割斷是非根。”信手拈來,語氣不凡。侍從捧著對聯,交給了閹豬人家。後來閹豬主人獲悉是皇上禦筆親制的對聯,便裝裱起來,掛在中堂,視為家寶,每日燒香敬奉。據說,春聯兩字的正式命名,就始於明太祖朱元璋。從那時起,春聯在廣大農村鄉鎮廣泛流行,並在後芤壹直盛行不衰。壹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聯有“爆竹壹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年”,“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等等,家家戶戶年前貼春聯,把春節點綴得春意盎然,喜氣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