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約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間,《史記》載“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楚國苦縣厲鄉,即現今的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老子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問淵博,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至函谷關遇見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終成了隱士,“莫知所終”(《史記》)
《道德經》又名《老子》,文約義豐,雖僅五千言,卻包含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看成壹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還提出對立面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事物總要走向它的反面。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壹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視矛盾雙方的鬥爭,把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循環往復。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的告誡,如“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辟的。《老子》的歷史觀是落後的,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後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後註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不但創立了我國三大宗教之壹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尊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壹。《老子西升化胡經.序說第壹》:“以為聖人生有老容,故號為老子”。《史記卷六十三.老莊申韓列傳》內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河南鹿邑東)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耳外輪平而卷不日聃);固守藏之史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見周室衰亂,於是西行出函谷關時,應關令尹喜之請,遺五千文,即《老子》(又名《老子道德經》、《道德五千文》、《道德經》等),後不知所終。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壹;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 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恒星,創制了世界上第壹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壹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制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裏鼓車、飛行數裏的木鳥等等。
張衡***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壹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我國天文學發展的歷史是悠久的。到漢代已有蓋天、宣夜和渾天等學派。蓋天說認為,天如蓋,蓋心是北極,天蓋左旋,日月星辰右轉。宣夜說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虛空之中”,並不附著於“天體”之上。渾天說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宣夜說後來不幸失傳了,蓋天、渾天兩說並行,競相爭鳴,比較科學的渾天說漸占上風。同時,觀測天象的儀器也不斷出現,如武帝時洛下閎制造了渾天儀,宣帝時耿壽昌又造了渾天儀,和帝時崔瑗的老師賈逵更制造了黃道銅儀。?
張衡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後,他更加勤奮地“研核陰陽”,終於“妙盡璇璣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壹件成就空前的銅鑄渾天儀,被張衡造了出來。
渾天儀主體是幾層均可運轉的圓圈,最外層周長壹丈四尺六寸。各層分別刻著內、外規,南、北極、黃、赤道,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還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緯等等天象。儀上附著兩個漏壺,壺底有孔,滴水推動圓圈,圓圈按著刻度慢慢轉動。於是乎各種天文現象便赫然展現在人們眼前。這件儀器被安放在靈臺大殿的密室之中。夜裏,室內觀儀人員把某時某刻出現的天象及時報告給靈臺上的觀天人員,結果是儀上、天上所現完全相符。
銅儀的兩側附有玉虬(龍)各壹,吐水入壺,左為夜,右為晝。壺上分別立著金銅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別天時早晚”。更有妙者:臺階下還有內裝機關與兩壺相聯的瑞輪、?莢,靠著滴水的推動,依照月亮出入圓缺的變化,不停地旋轉開合,表示著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動日歷壹般,可見這件渾天儀及其附器,與近世的假天儀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此儀誕生的前壹年,?張衡?先用竹篾制成壹個模型,名曰“小渾”,進行了壹系列的試驗和校正,然後才鑄作大儀。渾天儀是?張衡?血汗的結晶。他接著寫了《渾天儀圖註》和《漏水轉渾天儀註》兩本說明書,又撰成《靈憲》壹部,繪制《靈憲圖》壹份。在這些著作中,?張衡?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天文學理論,反映了他的樸素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他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天體的運行是有規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蝕起因於地遮日光,月繞地行且有升降。他認識到太陽運行(應是地球公轉)的某些規律,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時的起因。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見到的星有2500個,與今人所知略近。他經過對某些天體運轉情況的觀測,得出壹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壹的結論,與近世所測地球繞日壹周歷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值相差無幾。
由於研究天文、律歷和制作儀器,?張衡?對數學的研究相應地加強了。在制成渾天儀後,他寫成了《算罔論》,要“網絡天地而算之”。他用“漸進分數”之法,算出圓周率為十的平方根,為3.16強。這比《周髀》所記載的π=3的數值大大進了壹步。直到五-七個世紀以後,印度和阿拉伯的數學家才得出這個數值。?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張衡轉任公車司馬令,總領天下征詔之事。他沒有被繁雜的公務所淹沒,舉足走進物理學和機械制造學的領域之中,並且取得了許多驚人的成就。他成了當時首屈壹指的機械制造專家,被人呼為“木聖”,所造器物之精妙,無與倫比。他運用差動齒輪原理,造出了指南車和記裏鼓車。他還精心制造出壹只木鳥,“假以羽翮,腹中施機,能飛數裏”,這簡直是當時世上絕無僅有的壹架木制“飛機”!可惜其實物和詳細造法,也像他的許多傑作壹樣,後來大多失傳了。?
張衡還制造出壹種測影儀器——土圭,用來研究天文、地理。他繪制成壹幅《地形圖》,壹直流傳到唐朝。他善畫山水、動物,與趙歧、劉褒、蔡邕(文姬之父)同為東漢四大畫家。他對音樂舞蹈等藝術也有精深研究。如在《觀舞賦》裏,他曾這樣巧妙地形容舞蹈演員的舞技:“連翩絡繹,乍續乍絕,裾似飛鸞,袖如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