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家修煉中可以感覺到,有壹塊綿綢綢的象肉,又可以是桶狀的個體,在道家披卦中有太歲壹說,我學氣功身體出偏,體能釋放的很多也不擇有方法補還,身體氣機達到了壹個極點,感覺後面壹個胞體的存在每次劃落都細細品查,有點象剛生小孩帶下來的紫河車。綿綢綢的,道家修煉講究四面我將之導引與前陰面和性面,似斷非斷,象是有三塊。上面和下面,還有壹塊在胸中保護五臟。聯想起老人講起過的太歲,這是我個人的體驗希望對研究者有幫助,2008年5月林森
(1) ∶木星的別稱,古代用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紀年,壹周是十二年
(2) ∶傳說中神名。古代迷信,認為太歲之神在地,與天上歲星(木星)相應而行,因此興建工程等要躲開太歲的方位,否則就要不吉利
(3) ∶壹種特殊的生物
歷史記載
其實在中國幾千年前的古籍《山海經》中就有關於太歲的記載。在《山海經》中太歲也被稱為 “視肉”、“聚肉”、“肉芝”。妳看都帶個肉字,說明可以食用。據《山海經》記載,“視肉”最早是作為古代帝王生前喜歡食用的物品出現在古帝陵前的。具有 “食之盡,尋復更生如故”,“食壹片復壹片” 的特點,也就是說吃壹片,它自己可以再次生長。至於吃了以後長生不老延年益壽的說法,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確有記載。據《本草綱目》記載“肉芝狀如肉,乃生物也。白者如截肪,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把它叫做肉芝收入“菜”部“芝”類,與我們現在見到的靈芝,並稱為“本經上品”。《本草綱目》裏還列舉了幾部以“芝”為主的藥方,說明對壹些疑難病癥有著特殊療效,其***同的特點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而且由於它具有自生自長的特點,顯得更加珍貴.所以歷代帝王都千方百計去尋找它,其中據說古代帝王將相尋找肉靈芝的故事,以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找藥最為著名。
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秦始皇統壹六國後作為壹國之君的皇帝,聽說東方有壹種仙藥,食用以後能長生不老得道成仙,於是在秦二十八年親自率將東行尋找仙藥,他來到了山東省的瑯琊鎮,尋訪到了非常出名的方士名醫徐福,命為其尋找到長生不老的仙藥,並賜給徐福大量的人力、物力。徐福隨即率五百童男童女東行,來到了山東蓬萊尋找仙藥不成。於是徐福又修造船只率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扶桑,到達了古代瀛洲、方丈也就是現在的日本列島壹帶繼續尋找仙藥。據說秦始皇讓徐福尋找的仙藥當中就有肉靈芝。
晉代著名學者郭璞在註釋《山海經》時,對“視肉”做的解釋是:“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唐代著名學者虞世南的《北堂書抄》中也有壹條關於“土肉”的記載,他的史料轉錄於《臨海異物誌》,文中說:“土肉,正黑,大如小兒,臂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釵股,浚克食。”
《廣異記》中記載:晁某性情剛烈,有關於鬼神的傳說或是禁忌,他從來不相信,也不覺得害怕。他經常故意在沖犯太歲的方位大掘其土,某天,竟在太歲方位上掘出了壹塊蠕蠕而動的白色肉團。他將這塊蠕動的肉,鞭打了數百下後,丟到馬路邊,之後派人偷偷的在旁邊觀察周圍的動靜。
就在半夜三更時分,街上不知從何處出現了大隊車馬,圍繞聚集在那塊肉團的四周。車上有個人問太歲:「妳為什麽甘願受到這種屈辱,卻不報仇呢?」太歲回答說:「他的氣勢正旺,血氣正剛,我也拿他沒辦法呀!」
研究與發現
從古到今有關發現“太歲”的消息就不斷傳出。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陜西、內蒙古、吉林、山東等地就先後有報道。雖然如今發現“太歲”已算不上什麽重大新聞,但無論是民間還是科學界,都壹直對“太歲”大感興趣,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吉林、陜西等地的科學家已紛紛展開對“太歲”的研究。
太歲的形狀,顏色,大小均沒有固定值,似乎會隨時間的增加而逐漸長大。
生物性與物種猜測
根據西北大學對外發布的信息顯示,它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同時有呼吸作用,就是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二氧化碳直接測定,就證明了它有壹個代謝過程,有二氧化碳的產生,那就證明它是活的。
●說法壹:黏菌群復合體
專家通過高倍顯微鏡觀察發現,組成“太歲”的是非常多的菌體,而且品種各異。結合 “太歲”的個體帶有壹定彈性,還不時分泌出有絲性的黏物等現象,當時專家的結論是,所謂的“太歲”應該就是壹種“特大型罕見黏菌復合體”。既有原生質生物的特點,也有真菌的特點,是活的生物體。專家估計該黏菌是以細菌、酵母菌、黴菌孢子等其它微生物為食,以纖維素、兒丁質、甲殼質等為營養,含有蛋白質約 50%,以及核酸、酵母菌和黴菌等。但當時受科研儀器的限制,沒有對這些菌體作更深入的分子分析。
●說法二:粘細菌
吉林大學微生物專家解釋,“太歲”是介於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細菌,生活於土壤中,生命力極強。
●說法三:高等真菌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白玉華教授將“太歲”切片後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其體內具有菌絲,初步確定為高等真菌。
●說法四:並非黏菌群復合體
中科院微生物所形態學專家茆曉嵐多年前曾研究發現,該物體含大量的水;做蛋白質實驗,沒有蛋白質反應,也沒有核酸反應。而放於火上燒,能聞到嗆鼻的味道,他估計有醛基、醇基或羥基成分。因為黏菌必須具備蛋白質和核酸成分,因此他判斷“怪肉”不是黏菌群復合體。
●其他說法
有專家還認為,“太歲”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體標本,是“人類和壹切動物的祖先”。但李泰輝研究員和施蘇華教授都表示,雖然“太歲”為黏菌群復合體的說法基本可以認定,但關於“黏菌群復合體”這壹概念是非常模糊的,還不能清楚解釋“太歲”為何種物種,惟有通過分子系統分析等研究,才能將“太歲”身上的秘密壹壹揭開。
熱捧多年只因至今仍是謎
其實科學界對“太歲”的研究早已陸續開展,但為什麽這麽多年來,無論是民間,還是科學界對“太歲”的熱捧依然有增無減呢?專家認為當中有兩大原因。
首先是因為民間對“太歲”的傳說從古至今壹直流傳,而且壹些相關的記載很懸乎,比如說,秦始皇曾認定“太歲”為長生不老的靈藥,命令徐福率部下千方百計找尋。而據古代文獻記載,在中國北方民間,“太歲”是壹種傳說中的兇神。俗語中就有“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犯太歲”等說法。因此,每當各地發現有疑似“太歲”的生物後,人們就會異常關註,媒體爭相報道炒作。
其次,科學界目前的研究結果還未能清楚解釋組成“太歲”的菌群復合體究竟為何物。李泰輝說,全球的科學家對於菌類的研究還非常有限,目前存在於自然界的包括黏菌在內的真菌大約在150萬-200萬種,科學界大約只對其中5%的菌類品種有研究,仍有過百萬以上的菌類尚未能驗明正身。因此,專家毫不諱言說,即使這次中山大學對該物質的分子系統有新的研究進展,科學界依然還難以給這個復雜的生物正式冠名。
粘菌復合體之說不可靠
王朝江統計發現,從1992年至今,全國各地***發現“太歲”18次。“現在拆遷工程增多,但15年才發現了18次,可見在古代,‘太歲’是多麽的稀罕!”王朝江感嘆說。
物以稀為貴,“太歲”也因此被蒙上了壹層神秘面紗。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又稱其為肉靈芝,稱其有很高的醫療保健價值。而唐代文人筆記中則記載了壹人因冒犯“太歲”,而遭到報復家破人亡的故事。
王朝江表示,近年來發現的“太歲”都被解釋為粘菌復合體,是壹種介於菌、藻類植物和原生動物之間的種類。但從全國各地發現的“太歲”來看,他們形態、顏色、發現地點各異,粘菌復合體之說可靠嗎?
第壹次見到“太歲”後,王朝江將撕下的壹小塊表皮悄悄帶了回來,在顯微鏡下觀察卻沒有發現細胞結構。“難道這個根本就不是生命體?”
第二次發現“太歲”後,他又將其中的壹塊帶了回來。記者在王朝江的實驗室內見到了養在特殊水中的“太歲”,兩年多的時間,它已經從小棗大小長到了核桃大小。這塊“太歲”呈深褐色,王朝江表示這可能與生長環境中的色素有關。
壹般菌種在顯微鏡下放大400倍左右就可以清楚看到菌絲了,但“太歲”切片在放大1000倍後還是看不到任何組織。如果將其組織放在營養液中培養會有什麽結果呢?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王朝江邁出了“太歲”研究難能可貴的壹步。
■突破
“太歲”接種塊長出菌絲
壹次偶然的機會,王朝江再次獲得壹塊“太歲”樣本。他經過認真消毒,將其切割成兩三毫米的接種塊,分別放到30個試管的培養液中。
24小時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這個在顯微鏡下看不到細胞結構的“怪物”,竟然長出了5毫米長的菌絲。這壹結果與“粘菌復合體”之說相去甚遠。
王朝江將這些接種塊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後發現,菜豆形的孢子和壹條條菌絲清晰可見。
王朝江表示,他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個“太歲”是真菌構成的組織體,而非粘菌復合體。“雖然各地發現的類似的東西都叫‘太歲’,只是質感壹樣,但形態上差距很大。我的研究至少表明這些不明生物體被統稱為‘太歲’或是‘粘菌復合體’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太歲’至少包括粘菌復合體和真菌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