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鬲消簡介

鬲消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鬲消的癥狀 5 鬲消的病因病機 6 鬲消的辨證治療 6.1 肺熱津傷 6.1.1 癥狀 6.1.2 證候分析 6.1.3 治法 6.1.4 方藥治療 6.1.5 飲食療法 6.1.5.1 推薦食材 6.1.5.2 推薦食療方 6.2 燥熱傷肺 6.2.1 癥狀 6.2.2 證候分析 6.2.3 治法 6.2.4 針灸治療 6.3 上消的針灸治療 6.4 推拿療法治上消 6.5 艾灸療法治上消 6.5.1 方壹 6.5.2 方二 7 關於消渴 8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鬲消的方劑 2 治療鬲消的穴位 3 治療鬲消的中成藥 4 鬲消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鬲消 1 拼音

gé xiāo

2 英文參考

upper diabete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upper consumption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diabetes involving the upper warmer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鬲消為病證名[1]。鬲,通膈[1]。即膈消[1]。為消渴的壹種[2]。即上消[3]。

上消(upper consumption[4])為病名[2]。消渴的壹種[2]。又稱膈消(《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鬲消(《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消心(見《證治要訣·三消》)。是指上焦燥熱,以多飲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為主要表現的消渴[4]。多因心肺火熾所致[2]。

《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張誌聰註:“鬲消者,鬲上之津液耗竭而為消渴也。”

《證治要訣·三消》:“上消消心,心火炎上,大渴而小便多。”

4 鬲消的癥狀

鬲消患者多飲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4]。

肺熱津傷者煩渴多飲,口幹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5]。

燥熱傷肺者煩渴多飲,口幹咽燥,多食易饑,小便量多,大便幹結,舌紅,苔薄黃,脈數[5]。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消渴論》:“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謂之鬲消病也。多飲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

5 鬲消的病因病機

鬲消多因心肺火熾所致[2]。亦可因命火上浮致病[2]。

6 鬲消的辨證治療 6.1 肺熱津傷

上消·肺熱津傷證(upp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fluid consumption due to lung heat[4])是指肺熱內盛,耗傷津液,以煩渴多飲,口幹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等為常見癥的上消證候[5]。

6.1.1 癥狀

患者口渴多飲,口幹舌燥,尿頻量多,煩熱多汗,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6][7][5]。

6.1.2 證候分析

肺臟燥熱,津液失布:肺熱熾盛,耗液傷津,故口幹舌燥,煩渴多飲。肺主治節,燥熱傷肺,治節失職,水不化津,直趨於下,故尿頻量多。胃火熾盛,水谷腐熟過度,故多食易饑。因肺與大腸相表裏,燥熱下移大腸,故見大便幹結。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是內熱熾盛之象。[6][7]

6.1.3 治法

清熱潤肺,生津止渴[6][7]。

6.1.4 方藥治療

《醫碥·消渴論》:“下焦命門火不歸元,遊上肺則為上消。……以八味腎氣丸,引火歸元,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濟,氣上熏蒸,俾肺受濕潤之氣而渴疾愈矣。”

可用消渴方、麥門冬飲子、二冬湯、人虎白虎湯、止消潤燥湯等清心肺,兼清其胃[2]。

可用消渴方[備註]消渴方(《丹溪心法》):黃連末、天花粉末、生地汁、藕汁、人乳汁、姜汁、蜂蜜加味治療。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清熱;佐黃連清熱降火;生地黃、藕汁等養陰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麥冬,以加強生津止渴。[6]

若脈洪數無力,煩渴不止,小便頻數,乃肺腎氣陰虧虛,可用二冬湯[備註]二冬湯(《醫學心悟》):天冬、麥冬、天花粉、黃芩、知母、甘草、人參、荷葉,方中重用人參(亦可用沙參代)益氣生津;二冬、花粉、黃芩、知母清熱解渴。[6]

如苔黃燥,煩渴引飲,脈洪大,乃肺胃熱熾,耗損氣陰之候,可用白虎加人參湯[備註]白虎加人參湯(《傷寒論》):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參以清泄肺胃,生津止渴。[6]

如出現血瘀之證,可參用丹參、山楂、紅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療效果。[6]

6.1.5 飲食療法 6.1.5.1 推薦食材

上消患者建議食用天花粉、兔肉、百合、水梨、鴨肉、銀耳、麥冬、枇杷等[7]。

6.1.5.2 推薦食療方

1.五汁飲(《溫病條辨》)將鮮蘆根和麥門冬洗凈後,壓汁去渣,取麥門冬汁10g,鮮蘆根汁25g;荸薺、梨、藕去皮後,榨汁,取梨汁30g,荸薺汁、藕汁各20g。將上述汁液混合均勻,溫服、冷飲均可,不 *** 頻飲。脾虛便溏者忌服。[7]

2.天花粉粥(《備急千金要方》):天花粉20g,洗凈切片煎汁,同粳米60g煮粥;或以粳米加水煮粥,將熟時加入天花粉,再煮至粥熟即可。每日2次食用,脾胃虛寒而便溏者禁用。[7]

3.神效煮兔方(《太平聖惠方》):將兔去皮和內臟,洗凈切塊,與桑白皮100g同煮至爛熟,盡力食肉,並飲其汁,每日1次。[7]

6.2 燥熱傷肺

上消·燥熱傷肺證(upp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rynessheat injuring lung[4])是指燥熱犯肺,耗傷氣津,以煩渴多飲,口幹咽燥,多食易饑,小便量多,大便幹結,舌紅,苔薄黃,脈數等為常見癥的上消證候[5]。

6.2.1 癥狀

煩渴多飲,口幹咽燥,多食易饑,小便量多,大便幹結,舌紅,苔薄黃,脈數[8][5]。

6.2.2 證候分析

肺熱熾盛,耗傷津液,故煩渴多飲、口幹咽燥。胃火熾盛,水谷腐熟過度,故多食易饑。肺主治節,燥熱傷肺,治節失職,水不化津,直趨於下,故小便量多。因肺與大腸相表裏,燥熱下移大腸,故見大便幹結。舌紅、苔薄黃、脈數,為內熱熾盛之象。[8]

6.2.3 治法

清熱潤肺,生津止渴[8]。

6.2.4 針灸治療

[8]

處方:以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穴為主。取少府、心俞、太淵、肺俞、胰俞、魚際穴。肺之背俞穴肺俞,肺之原穴太淵可補益肺陰。配肺經滎穴魚際以瀉肺熱。心俞及少府以瀉心火,助其清肺瀉熱。胰俞為治消渴的經驗效穴。

隨證配穴:煩渴引飲者,加廉泉、內庭。

刺灸方法:針用補瀉兼施法。

6.3 上消的針灸治療

取胰俞、肺俞、脾俞、腎俞、足三裏、太溪等穴為主。上消加尺澤、照海、金津、玉液;口幹甚加廉泉、承漿;嘈雜善饑加關門、內關;目昏糊加光明、行間;頭暈加上星、百會;畏寒肢冷加灸命門、關元。[9]

6.4 推拿療法治上消

[10]

選穴:肺俞、胰俞、心俞、中府、雲門、氣戶、庫房、手三裏、陽陵泉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醫者用左右結構:?法在背部脊柱兩側施術,約6分鐘,重點在肺俞、胰俞、心俞和局部阿是穴。用壹指禪推法推背部脊柱兩側膀胱經第壹側線,往返操作約5分鐘。指按揉肺俞、心俞、胰俞、中府、雲門、氣戶、庫房、手三裏、陽陵泉,每穴約1分鐘。用拿法拿上臂、前臂,約3分鐘。

6.5 艾灸療法治上消 6.5.1 方壹

[11]

選穴:肺俞、胰俞、魚際、太淵

灸法:艾條回旋灸,每穴10~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可休息,或平時可以間隔1~2天施灸1次,應長期堅持。

6.5.2 方二

[12]

取穴:

①組? 足三裏、中脘穴;

②組? 命門、身柱、脾俞穴;

③組? 氣海、關門穴;

④組? 脊中、腎俞穴;

⑤組? 華蓋、梁門穴;

⑥組? 大椎、肝俞穴;

⑦組? 行間、中極、腹哀穴;

⑧組? 肺俞、膈俞、腎俞穴。

配穴:上消證,口渴甚者,加內關、魚際、少府穴。

灸法:每次選用1組穴位,8組穴輪換使用,采用隔姜灸法。取厚0.3~0.4cm的姜片放在穴位上,上面放置大小為1.5cm×2cm、重0.5克的艾炷,點燃施灸。每穴灸10~30壯,隔日1次,50天為1個療程。

7 關於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4][13])為病名[14]。出《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亦作痟渴(見《世醫得效方》卷六)、消癉(《黃帝內經》)[14]。是指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濁、尿有甜味為特征的病證[6]。嚴重時可出現神經衰弱、繼發性急性感染、肺結核、高血壓、腎及視網膜等微血管病變,最後出現酮癥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10]。

(1)消渴泛指以多飲、多食、多尿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4][9][4][13]。

(2)消渴指口渴,多飲,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證[14]。《外臺秘要》卷十壹:“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證即現代所稱糖尿病[14]。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為主癥的壹種消渴病[14]。《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為雖渴而不小便也。”

根據癥狀及病情發展階段的不同,消渴可分為上、中、下三消[14][9]。其中口渴引飲為上消、善飲易食為中消、飲壹溲壹為下消[8]。多因過食甘肥及情誌失調,引起臟腑燥熱、陰虛火旺所致[9]。飲食不節、情誌失調、勞欲過度為其主要病因,陰虛燥熱為其主要病機,亦有氣陰兩傷,陰陽俱虛,甚至變生他疾,尤以癰疽之類為常見[6]。

在治療時除了滋陰治本,清熱治標外,其他情況均當兼顧,還可以配合單方草藥,結合生活調理,以提高療效[6]。針灸治療消渴,對於早、中期患者及輕型患者效果較好,對病程長而病重者應配合藥物治療[8]。

消渴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糖尿病。而尿崩癥具有多飲、多尿等癥狀,亦可參照治療[8]。神經性多尿、急性熱病之煩渴等,也均屬本癥範疇[9]。

詳見消渴條。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