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日關系65438+70年代末,日本侵占臺灣省,勒索中國50萬兩白銀作為撤軍條件。
2.從1894到1895,日本挑起甲午戰爭,中國輸了。戰後中日簽訂的《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參與八國聯軍侵華。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壹條”。
5.1913年,日本制造了“九壹八事變”,從而拉開了侵華的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了“十壹·二八事變”,攻打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政權,將東北三省作為其殖民地。
8.1932“十壹·二八事變”後,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
9.1935年,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河美協定》。
10和1935年,日本策動華北五省自治。
反侵略、反帝國主義是中華民族與外國侵略者的民族矛盾,構成了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社會”。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反侵略發展為反帝國主義。
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國人(包括農民、工人、手工業者、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革命階級)和封建主義或勢力(包括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構成了近代中國的“半封建社會”。
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是當代中國的主要矛盾。通過鬥爭,將民族矛盾轉化為民族獨立,將階級矛盾轉化為人民當家作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國。
擴展數據
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在小說、散文、木刻、近體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整理、現代學術等方面都有很大貢獻。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魯迅的幾部小說開創了中國小說的新形式。他創作的散文“顯示了文學革命的成就”;他的雜文風格充滿了現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鬥性,是後世作家最常用的“批判武器”。
他的散文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風的百科全書。幾乎所有的中國作家都在魯迅創作的基礎上發展了不同的文學風格。
作為翻譯家,他翻譯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和科學自然著作,為啟迪民智、引進先進科學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貢獻。
作為壹名藝術愛好者,魯迅大量引進西方木刻版畫作品,從精神上、理論上、精神上支持青少年學習木刻版畫,極大地促進了近代木刻版畫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為近代中國的藝術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百度百科-中國近代史
百度百科-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