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褚遂良傳》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隸書,父友歐陽詢甚重之。遷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嘗問:“卿知起居,記錄何事,大抵人君得觀之否?”
遂良對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書人君言事,且記善惡,以為鑒誡,庶幾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記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職當栽筆,君舉必記。”黃門侍郎劉洎曰:“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亦記之矣。”太宗以為然。
十七年,太宗問遂良曰:“舜造漆器,禹雕其俎,當時諫舜、禹者十余人。食器之間,苦諫何也?”
遂良對曰:“雕琢害農事,纂組傷女紅。首創奢淫,危亡之漸。漆器不已,必金為之;金器不已,必玉為之。所以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諫。”太宗以為然。
遂良前後諫奏及陳便宜書數十上,多見采納。六年,高宗將廢皇後王氏,立昭儀武氏為皇後,召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猛,尚書左仆射於誌寧及遂良以籌其事。
將入,遂良謂無忌等曰:“上意欲廢中宮,必議其事,遂良今欲陳諫,眾意如何?”無忌曰:“明公必須極言,無忌請繼焉。”
及入,高宗難於發言,再三顧謂無忌曰:“莫大之罪,絕嗣為甚。皇後無胤息,昭儀有子,今欲立為皇後,公等以為何如?”
遂良曰:“皇後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無愆婦德。先帝不豫,執陛下手以語臣曰:‘我好兒好婦,今將付卿。’陛下親承德音,言猶在耳。
皇後自此未聞有愆,恐不可廢。臣今不敢曲從,上違先帝之命,特願再三思審。愚臣上忤聖顏,罪合萬死,但願不負先朝厚恩,何顧性命?”
遂良致笏於殿陛,曰:“還陛下此笏。”乃解巾叩頭流血。帝大怒,令引出。長孫無忌曰:“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加刑。”
翌日,帝謂李猛曰:“冊立武昭儀之事,遂良固執不從。遂良既是受顧命大臣,事若不可,當且止也。”
勣對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帝乃立昭儀為皇後,左遷遂良潭州都督。顯慶二年,轉桂州都督。未幾,又貶為愛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
譯文:
褚遂良博覽文史書籍,特別擅長隸書,他父親的朋友歐陽詢很看重他。升遷為諫議大夫,並負責記載皇帝起居的事務。
太宗曾經問他說:“妳負責記載皇帝起居事務,記錄了壹些什麽事情,大概我作為皇帝能看嗎?”?
褚遂良回答說:“現在負責記載皇帝起居事務的官員,相當於古代的左史右史官員,專門記載皇帝的言行舉止,並且要把不太光彩的記錄下來,以此作為借鑒,希望皇帝不做不合禮節的事情。我沒有聽說過皇帝親自閱讀起居錄的事情。”?
太宗說:“我有什麽不好的事情,妳壹定會記下來嗎?”?褚遂良說:“堅守原則不如堅守職分,我的職責是秉筆直書,陛下的壹舉壹動我都會記下來。”?
黃門侍郎劉洎說:“即使褚遂良不記,天下百姓也會記下來的。”?太宗認為這話說得對。十七年,太宗問褚遂良說:“舜帝制造了漆器,禹帝雕飾俎器,當時諫諍舜、禹的有十多人。食器之類的事情,為什麽要如此苦諫呢?”?
褚遂良回答說:“雕琢妨害了農事,過分的彩繡耽誤了女紅。帶頭奢侈浪費,是危險滅亡的開始。喜好漆器不斷,發展下去壹定會用金子來做器具;喜好金器不斷,發展下去壹定會用玉來做器具。
因此諍臣必須在剛開始露出奢侈的苗頭時進諫,壹旦奢侈成風,再進諫就難了。”?太宗認為這話說得對。?
褚遂良先後進諫的以及陳述對國家有好處的奏章數十次上奏,多被采納。六年,高宗想要廢除皇後王氏,立昭儀武氏為皇後,召來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尚書左仆射於誌寧和褚遂良等人來籌劃這件事情。
將入見皇帝的時候,褚遂良對無忌等人說:“皇帝想廢除皇後王氏,今天壹定會商議此事,我想進諫,各位的心意如何?”
無忌說:“明公必須盡情地說,我會緊跟其後。”等到入見皇帝,高宗難於開口,多次看著無忌說:“天大的罪,沒有後人是最厲害的。皇後王氏沒子,昭儀武氏有子,現在我想立昭儀為皇後,妳們認為何如?”
遂良說:“皇後王氏出自名家,先朝皇帝所娶,侍奉先帝,沒有違背婦德。先帝臨終時,握著陛下您的手對我說:‘我的好兒子好兒後,現在就托付給妳了。’陛下親聞先帝的臨終遺言,其言好像還在耳邊。
皇後此後沒有聽到什麽過錯,恐怕不能廢除。我現在不能曲從,(如果這樣的話),對上違背先帝之命,只希望陛下再三思考。愚臣違抗聖旨,罪該萬死,只想不負先朝厚恩,哪裏顧得上性命?”
遂良把上朝用的手板丟在殿前,說:“我把這個手板還給您。”於是解開頭巾叩頭流血。皇帝大怒,下令把他拉出去。
長孫無忌說:“褚遂良受到先帝臨終重托,雖然有罪但不能施刑。”第二天,皇帝對李勣說:“冊立武昭儀的事情,褚遂良固執不從。褚遂良是受到先帝臨終重托的大臣,這個事情如果不行,應當暫且停下來。”
李勣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不應當問外人。”帝於是冊立昭儀為皇後,把褚遂良降職為潭州都督。顯慶二年,轉為桂州都督。不久,又貶為愛州刺史。第二年,死於任上,享年六十三歲。
褚遂良的民族思想:
褚遂良的民族關系思想不僅內容非常豐富,而且理論體系也比較完整。從整體來看,主要由“先華夏而後夷狄”、“畏威慕德”和“以信義而撫戎夷”等三大部分所構成。
“先華夏而後夷狄”是褚遂良民族關系思想的核心。褚遂良認為,唐朝所直接管轄的漢族地區和被稱為“遐荒”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既然在地域上是有層次的,那麽對其重視的程度也應當有層次。
他為此很形象地打了壹個比喻,把唐朝應該直接管轄的地區比作“壹身”,在“壹身”之中,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等於自己的“腹心”,各個州縣如同四肢, 而 “四夷”則是身外之物, 或者說是他人手足, 與漢族地區沒有多少直接聯系。
在傳統的民族關系思維中,“威”壹般指國威、兵威,具有以武力使對方感到恐懼的意思。在褚遂良的思維中,就是通過誅的手段,使少數民族懼怕唐朝。
在傳統思想文化中,“德”有時指道德,有時指恩德,而在褚遂良的思維中,主要是指德化。在褚遂良的民族關系思想中,對少數民族實行德化主要是通過冊立可汗的方式使少數民族對唐中央感恩戴德,從而永遠依附唐王朝。
在中國古代,安撫邊疆少數民族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在褚遂良看來“以信義而撫戎夷”是最好的方式之壹。應當說,褚遂良的這壹思想可謂抓住了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實質。
在褚遂良看來,“信”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壹,“信為國本”。第二,對少數民族守信能夠充分顯示中原王朝的形象。第三,守信是避免民族戰爭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