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重陽節的來歷誰知道?

重陽節的來歷誰知道?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天,人們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飲宴祈壽,這些古老的傳統民俗壹直傳承至今,被人們稱為“九九重陽節”。那麽重陽節是怎麽來的?主要有以下三種主流說法,下面就讓我們壹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第壹種,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

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在當時便有祭祀的說法。關於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zhī)敬必飭。”這就是說,冢宰必須在農事結束之後,統計五谷收成;並將天子籍田所得,藏入專門儲放祭祀所用谷物的神倉。“是月也,大饗(xiǎng)帝,嘗犧牲,告備下天子。”天子要大祭五帝,命令主管官吏用牛羊祭祀群神。完成後需向天子稟告祭祀已經齊備。可見當時已經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壹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西漢末年劉歆所著的《西京雜記》壹書中有這樣的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意思是9月初9這壹天,身上佩戴裝著茱萸的袋子,吃重陽糕,喝菊花酒,聽說可以讓人長壽。說明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九月九日佩戴茱萸、吃類似於今天重陽糕的蓬餌,以及喝桂花酒的傳統。相傳,自此時起,就有了重陽節求長壽的習俗。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鐘繇(yáo)書》中寫道:“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曹丕同樣把九月九日作為適合宴飲聚會之時,可見當時節俗已經初步定型了。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插茱萸、釀菊酒、賞菊花及祭祀酒業神等。在之後的流傳演變中,又增添了敬老、登高、夜宴及各種遊戲等內容,意義更加豐富。

第二種,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儀式:

“大火”,即心宿(xiu)二,是壹顆古人們用肉眼就能清楚看到的恒星,也是古人用以確定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時間坐標,在季秋九月隱退。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壹向以大火星為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也使得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因為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就像在它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在這個時節,人們也要舉行相應的送行儀式。這種儀式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風俗中尋找到壹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竈的習俗,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壹些痕跡。

第三種,重陽節的起源與壹位漢宮侍女有關:

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她身邊的壹個侍女也受到牽連被趕出皇宮,在流落到民間後嫁給了壹個貧民。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以求長壽,直到嫁人之後,她仍在這壹天照著宮裏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將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年節”,與重陽節為同壹天。重陽節雖然只有壹天,但是社會中由此形成的尊老敬老的風氣卻影響深遠:在這個節日裏,鄰裏家人朋友紛紛外出登高遊樂,做有氧運動健身。這體現出家庭、鄰裏、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除此之外,重陽節關於祭祖、祭拜神靈、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等多重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意義也依舊影響深遠。

重陽節的習俗

1、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壹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2、登高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壹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3、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4、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的演變中融合了多種民俗,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底蘊。首先,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的含意,民間認為長久即長壽,所以,重陽節寄托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